复工期间当心飞沫传染
2020/2/19 18:04:58杏林小草 杏林小草

     通过第1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最有可能遇到的新冠病毒载体是呼吸道喷出来的飞沫。因此,疫情期间复工需要重点盯防飞沫。

     我们先来看一下飞沫是怎么回事。

     呼吸道黏膜表面有一层分泌物,呼吸运动产生的气流可以把呼吸道分泌物吹成液滴,这就是飞沫。

     气流越猛烈,飞沫越壮观,最猛烈的呼吸运动就是咳嗽或者喷嚏。我们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打喷嚏的过程:

    

    飞沫喷射

     第1格画面是飞沫刚刚喷出的一刹那,我们看到各种颗粒全挤在一起。咳嗽礼仪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拦截。

     由于飞沫颗粒非常拥挤,遇到障碍物就会发生“踩踏”——先“落网”的颗粒拖着未落网的颗粒“一起下水”,最后“同归于尽”。可见,阻挡飞沫喷出比较容易,像纸巾这样薄的纺织品也能胜任:

    

    咳嗽礼仪

     然而,还有很多人不懂手肘、纸巾挡一下的道理,短期内很难养成习惯。现在是非常时期,只有戴口罩最容易学习、最容易监督,这就是公共场所全民强制戴口罩政策的由来。

     为什么要求全民参与呢?因为我们发现有些感染者症状并不明显,甚至完全没有症状。全民戴口罩相当于:

     无症状却有传染性的感染者,强制做了咳嗽礼仪;

     症状轻因而不自知的感染者,强制做了咳嗽礼仪;

     有病却瞒着不隔离的感染者,强制做了咳嗽礼仪。

     飞沫喷出一段时间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飞沫喷射

     第3格画面显示粗颗粒已经掉头向下了,但是细颗粒还密密麻麻飘荡在空气当中。这是空气动力学的基本规律:颗粒越粗,漂浮时间越短;颗粒越细,漂浮时间越长。

     细颗粒的漂浮时间长,更有机会飘到别人那里。因此,健康人佩戴口罩过滤飞沫主要针对细颗粒。过滤细颗粒的要求就比较高,必须使用符合YY 0469-2011标准的外科口罩。

    

    某品牌口罩说明书

     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等因素也会影响细颗粒的漂浮时间。大多数情况下,细颗粒漂浮时间不超过30分钟。如果按实际威胁时间算,那就更短了。

     为什么呢?因为飘在空气中的细颗粒不会原地踏步,而是逐渐扩散开。散得越远,浓度越低(还是按距离的3次方下跌)。只要达不到感染剂量,即使吸入也不会发生感染,所以,实际威胁时间远小于漂浮时间。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流感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产生实际威胁的时间可能只有十几秒(不超过1分钟),范围不足1米。

     只要病原体的感染剂量跟流感病毒持平,可以认为人与人之间距离≥1米就是安全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指南使用“≥1米”这个标准。我也采用这个标准指导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至今未见家属大规模染病,说明世卫方案有效。

     这个临床观察说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大致跟流感病毒持平。

     飘荡在空气中的飞沫颗粒也可以随风逐流(特别是细颗粒),我们可以借助通风吹散它们。大家不用担心“病毒扩散”,因为吹散意味着稀释,只要病毒浓度低于感染阈值就不会有人感染。

     没有新的宿主,病毒无法繁殖。病毒也有寿命限制,迟迟找不到接盘侠最终就会随风飘零...

     通风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对付可能出现的气溶胶。

     我们知道,如果飞沫碰到合适条件就会蜕变成飞沫核,飞沫核属于气溶胶。

     构成气溶胶的微粒更加细小,按照“颗粒越细漂浮时间越长”的空气动力学规律,气溶胶可以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

     如果环境不够通风,这些偶然出现的少量气溶胶就会慢慢积聚,一旦浓度超过阈值就会引发感染。

     幸好,飞沫蜕变为飞沫核(气溶胶)需要的条件比较特殊,而且,飞沫只能在空气中短时停留,必须赶在飞沫沉降地面之前完成蜕变。

     飞沫变成飞沫核需要经历脱水,对病毒来讲又是一次重大打击——病毒的表面蛋白比较亲水,在干燥环境中容易受损。这些蛋白质是病毒撬开细胞大门的工具,一旦受损必将削弱感染能力。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遇到新冠病毒的气溶胶传播。

     飞沫最主要的去处是沉降在各种物体表面(包括地面)。降落在物体表面的飞沫很难再次“起飞”,因为飞沫的主体是呼吸道黏液,干燥之后紧紧粘在物体表面。

     蜕变为灰尘的过程同样经历脱水、干燥,严重降低病毒的感染能力。

     其实,粘在物体表面的新冠病毒主要以“手”为跳板进入健康人体内——飞沫污染物体表面,手触摸这些表面就会沾染新冠病毒。一旦有意无意触碰到眼睛、鼻子、嘴巴,病毒就有机会进入人体。

     可见,勤洗手也是很重要的预防措施,甚至是最重要的方法——空气中的飞沫实际威胁时间很短(按秒计算),落在物体表面的飞沫实际威胁时间比较长(按小时甚至按天计算)。

     从概率来讲,降落在物体表面的飞沫更有可能产生危害。

     讲到洗手,我们一定清楚洗手的本质是机械去污。由于沾在手上的病原体绝大部分位于皮肤的最表层,清理起来并不困难,洗手足以保障安全:

    

    皮肤微生态

     洗手关键在于:认真搓、搓够时间、搓足范围、勤洗手。

     很多人以为“洗”手就是用水冲冲,其实,冲一冲根本起不到机械去污的作用。英国每日邮报的编辑做了一个小演示,他们用荧光染料模拟脏东西:

    

    只冲不搓,洗不干净

     搓够时间是指两首生日歌的时长。

     搓足范围则需要包括手掌、手背、手指、指尖等部位,特别是容易遗漏的部位:

    

    不同部位的遗漏几率

     为了有条理、高效率、全覆盖地洗手,世界卫生组织开发出七步洗手法:

    

    七步洗手法(WHO版)

     日常生活、工作经常触摸各种物体,因此,洗手还要勤快(频繁):

    

    WHO建议的洗手时机

     对比上面的列表,不难发现照着世卫组织建议来做,每天洗手至少10次——

     3餐餐前

     1次大便后

     4次小便后

     1次上班乘车

     1次下班乘车

     对了,国内执行公共场所全民戴口罩政策,每一次戴口罩、脱口罩都要洗手。否则,脏手污染口罩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实验表明,规范洗手之后残余病原菌数量降到洗手前的千分之一。我们知道,消毒剂有效的最低标准就是数量降到原来的千分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认真洗手不亚于一次消毒:

    

    洗手效果演示

     洗手可能带来皮肤干燥,洗手之后请及时润肤。日常生活洗手只需要去除致病菌,不必双手无菌,因此,洗手之后可以涂润肤产品。

     润肤产品可选按压式包装,洗完之后一手隔着擦手纸按压喷头,另一手去接润肤露,就能避免再次弄脏。

     脱皮严重的地方,还可以在睡前涂凡士林。

     正课讲完了,咱们小结一下飞沫的特点。它的传染性体现在两个阶段:

     刚刚喷出时的瞬间,持续时间很短、作用范围有限,主要通过空气进入人体。

     沉降物体表面之后,持续时间较长,借助手的携带进入人体。

     飞沫的防护方法:

     刚刚喷出时的瞬间 - 咳嗽礼仪、保持距离、通风、佩戴口罩。

     沉降物体表面之后 - 勤洗手。

    

    飞沫的主要防护方法

     现在回答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问题。

     Q1:听说飞沫不止喷1米远,是不是1米的安全距离不够?

     杏林小草: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飞沫的传输距离确实不止1米——有些流体力学实验可以测到8米甚至更远。但是,飞沫向远处传送的过程中伴随着稀释,一旦浓度低于感染阈值,即使吸入飞沫也不会中招。所以,传染距离远小于传输距离。

     “1米”这个界限来自流感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只要新冠病毒的感染剂量跟流感病毒大致持平,就能套用这个界限。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新冠病毒的准确感染剂量,所以,各大机构发布的指南对距离的要求并不一样——美国CDC建议2米,WHO建议1米。

     我自己采用WHO方案指导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今天已经是元月廿六,还没有出现家属大规模染病的情况。世界卫生组织也在近期更新了居家隔离治疗指南,仍然维持“1米”的建议。看来,1米应该足够了。

     Q2:听起来新冠病毒跟流感病毒差不多,为什么疫情会那么严重?

     杏林小草:不要低估人类活动对疾病传播的促进作用:

    

    人类活动促进疫情扩散

     另外,每年的季节性流感可以波及10%~20%的人口,只不过大众没怎么关注而已。如果流感季也做同样的疫情直播,你会发现新冠病毒真的没什么。

     Q3:我觉得返工带来的人口流动又会引起一次暴发,这样不间断的重复传染,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杏林小草:人口流动确实给防疫工作增加不少压力,疫情出现波动也在预料当中。不过,我对后期的走势还是审慎乐观。

     首先,全社会已经充分动员起来,只要大家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上下齐心就能切断主要传播链条。

     其次,如果人群出现大面积感染,大概3~5天就会出现发病高峰,哪里出现疏漏可以较快发觉。

     最后,我们还有“宅家做贡献”这个大杀器,反正春节期间咱们都练过,娴熟着呢?

     Q4:单位办公室通风差,能不能用空气净化器?

     杏林小草:空气净化器有很多种类,最常见的是过滤式空气净化器。它的核心部件是HEPA滤网,跟N95口罩的过滤材料同款。

     过滤式空气净化器相当于大号N95口罩,过滤飞沫、气溶胶不在话下。然而,保证室内空气安全并不是房间里开着一部空气净化器那么简单,还需要规划好风道,并且保证每小时的过滤量足够大。如果没有工程师指导,很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他类型的空气净化器,在预防疾病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不宜用于防疫。

     Q5: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可以用吗?

     杏林小草:新冠病毒对紫外线敏感。不过,日常生活、办公并不需要紫外空气消毒机。道理很简单:如果空气中出现新冠病毒,最有可能的形态是飞沫。然而,飞沫不会久留空气中,不需要空气消毒机它自己就很快告退。

     就算想用紫外空气消毒机解决气溶胶问题,也不是房间开着一部机器那么简单,需要保证足够的通气量并且规划好风道。

     Q6:需要喷洒消毒水消毒空气吗?

     杏林小草:消毒剂消毒空气的效果不稳定,趋于淘汰。就新冠病毒而言,空气消毒几乎没有价值——真?患者居家隔离治疗也不用消毒空气,更别说平常生活了。

     对了,大家在电视上看到医院喷洒消毒剂,这种操作也不是消毒空气,而是用喷雾的方式消毒物体表面或者地面。

     韩国就有民众误以为消毒剂喷雾可以消毒空气、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结果真搞出肺炎——吸入消毒剂造成的化学性肺炎。消毒不成反中毒!

     Q7:写字楼那么多人,万一遇到感染者会不会很危险,毕竟中央空调...

     杏林小草:中央空调可以调整户外进风与室内循环的比例(不然大家就要缺氧或者二氧化碳中毒了)。把中央空调设置成户外进风模式就能起到通风作用。

     有些楼宇采用空调、新风各自独立的方案,此时可以关闭空调,打开新风系统。

     只要建筑内的空气不兜圈就能避免气溶胶蓄积。

     Q8:我就坐在办公室的下风口,会不会无形中吸入大量病毒?

     杏林小草:通风有强烈的稀释作用,只要达不到感染剂量就不会发生感染,坐在下风口并无特别风险。

     Q9:吃饭怎么办,总不能继续戴口罩吧?

     杏林小草:可以用保持距离的方法远离飞沫射程。同事之间可以协商好,大家错峰吃饭,避免人员过度拥挤。

     吃饭期间不要玩手机——除了拖慢吃饭速度,还会增加接触传播风险。疫情过去之后,也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这本来就是个坏习惯。

     Q10:坐车人挤人,风险是不是特别大?

     杏林小草:公共场所全民强制戴口罩政策保证车上全体人员(乘客、司机、票务员)都戴着口罩。如果有潜在感染者上车,ta也戴着口罩。既然传染性飞沫已被拦截,风险并不大,更何况公共汽车还能开窗通风,进一步降低风险。

     潜在感染者的手、衣物、随身物品可能沾染病毒,通过人挤人或者车上设施弄脏健康人的手、衣物、随身物品。不过,手、衣物、随身物品沾染的病毒同样以手为跳板进入人体,只要勤洗手就能降低感染风险。

     Q11:回到家是不是马上把衣服脱掉?不能洗或者不想洗的外套、背包怎么办?酒精喷喷吗?

     杏林小草:衣服、背包上面沾染的病毒也是以手为跳板进入人体的,勤洗手就能解决问题。当然,进家门立刻更衣让人心里踏实,实施成本也不高,我不反对。

     不能洗或者不想洗的外套、背包可以放在一个很难够着的地方,相当于隔离。

     我反对喷酒精,因为上面的简单方法足够预防疾病,更何况酒精喷雾容易刺激呼吸道、眼结膜,甚至酿成火灾。

     Q12:鞋子会不会也沾上病毒?回到家又该怎么办?

     杏林小草:鞋子的情况跟衣服类似:脱下鞋子把它安置在很难够着的地方隔离起来。脱鞋、穿鞋的过程中肯定会弄脏手,洗手就能解决。

     对了,医生接诊新冠患者也无需防护鞋(气管插管等特殊操作除外),这一点已经明文写进WHO新冠病毒院感防控指南:

    

    世卫指南截图

     Q13:七步洗手法太复杂,长辈学不会怎么办?

     杏林小草:七步洗手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有条理、高效地把各个位置洗干净。只要“自创洗手法”也能洗干净各个位置,同样可以接受?

     这是CDC面向公众的洗手宣教材料:

    

    CDC洗手宣传材料

     已经不讲具体的洗手技法,主要强调洗手时间以及需要特别重视的位置,任君自搓。

     Q14:消毒水可以杀病毒啊,肥皂可以吗?

     杏林小草:没有活的病原体就没有传染病,不管用什么手段达成这一目标即可。

     肥皂通过请它滚蛋(机械去污)的方法让病原体消失,保护你的健康。皮肤消毒剂通过杀死病原体的方法,预防疾病。

     看起来消毒剂更威猛一点,其实不然——手上的有机污物严重降低消毒剂性能,很容易出现消毒不彻底。

     PS,这次要对付的新冠病毒正好对肥皂、洗手液、沐浴露、洗洁精等日用洗涤剂敏感。在人类眼里,洗手液只是洗手液;但在新冠病毒看来,洗手液就是消毒剂:

    

     Q15:洗手之后再用酒精喷喷,还是只洗手就不用管了?

     杏林小草:日常生活只洗手,不用再喷酒精。只有无菌要求高的地方(比如手术室)才需要先洗手、再消毒。

     如果得了“不消毒不舒服综合征”,请一边洗手一边默念:肥皂/洗手液就是新冠消毒剂...

     Q16:肥皂和普通洗手液有区别吗?看到的都是推荐肥皂洗手,但是感觉洗手液更方便。

     杏林小草:英文单词“soap”不仅包括肥皂,也包括洗手液。如果要特别强调肥皂,可以称“bar soap”;特别强调洗手液,则称“liquid soap”或者“soft soap”:

    

    CDC洗手宣传材料

     肥皂、洗手液都可以拿来洗手。需要注意的是,“洗手液”是指普通洗手液(洗完要冲水的那种),我们常说的“免洗洗手液”其实是手消毒剂(sanitizer)。

     Q17:可以用沐浴露洗手吗?

     杏林小草:肥皂、洗手液、沐浴露的有效成分都属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用于洗手的去污效果相近。当然,专为洗手设计的配方更温和(皮肤刺激性弱),在物资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选择这类产品。

     如果皮肤特别敏感,还可以试一试洗面奶?

     Q18:手动的水龙头怎么办?洗完用手去关不就白洗了?

     杏林小草:两种方法:

     方法1 - 擦手纸擦干双手之后隔着擦手纸去关水龙头。

     方法2 - 用手肘去操作,操作完之后不用洗手肘。因为手肘很难碰到眼、鼻、口,可以等到洗澡时再来清洁。

     Q19:水太冷怎么办?

     杏林小草:最好保证温水供应。确实无法提供温水,请保证自己穿得足够暖和,避免核心区域散热过多造成四肢(包括双手)血管收缩,降低局部耐寒能力。

     洗手过程中使用细细的自来水流,这种冷感还在可承受范围内。需要特别提醒:搓洗环节并不需要接触水流。

     Q20:出门在外怎么洗手?

     杏林小草:公共设施到位的地方,能够保证洗手液、自来水、擦手纸供应,再不济也有自来水。短途外出可以随身携带纸巾和一小瓶洗手液;自驾可以在车上备着全套装备。

     Q21:要不要戴手套呢?

     杏林小草:新冠病毒不会穿透完整皮肤,日常生活防护不需要戴手套。如果是出于心理需要想戴手套,请一定记住:戴手套不能取代勤洗手。

     Q22:房间定期消毒选什么消毒剂好呢?

     杏林小草:家庭生活并不需要环境消毒,正常打扫卫生足够了。打扫的过程也是机械去污,更何况家用洗涤剂就能杀灭新冠病毒。

     有一个误区需要特别说明:环境消毒并不能代替勤洗手,因为家庭环境太复杂,还有很多地方是盲区。另外,人们还可能在家庭环境以外的地方触摸到被病毒污染的表面。

     Q23:要不要戴护目镜呢?

     杏林小草:医务工作者需要近距离接触患者,遇到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概率远高于一般职业和日常生活。患者可能出现咳嗽、打喷嚏,而且身体条件或者诊疗操作不一定允许全程戴口罩。于是,医务工作者经常面对海量飞沫的直接威胁,发生结膜暴露的风险比较高,需要护目镜、面屏或者面罩。

     日常生活以及大多数职业很难有机会大量接触感染者,全民强制戴口罩已经最大限度减少飞沫喷射,再通过保持距离避免进入飞沫射程,出现结膜暴露风险几乎为零,无需使用护目镜。

     相反,如果不懂护目镜的清洁、消毒和维护,还有可能惹上结膜炎?

     Q24:洗头发时流下来的水弄到了眼睛,有没有可能感染新冠?

     杏林小草:问题不大,第一时间清水冲冲即可。全社会已经动员起来抗疫,在公共场所遭遇大量病毒的可能性极小。如果头发没有沾染大量病毒,那么洗发时流下的脏水也达不到感染剂量。

     洗发液有刺激性,流入眼睛可以当场发现。结膜暴露后立即用水冲干净,基本上可以避免感染。

     Q25:天气预报说明后天会下雨,天降雨水会不会裹挟病毒?

     杏林小草:雨水不会凭空出现新冠病毒,雨水的病毒只有一个来源——空气。

     新冠病毒进入空气最最主要的途径是飞沫,然而飞沫在空气中悬浮时间不长,传送距离也短,很难飘到高空参与降雨形成。

     偶尔有些飞沫变成气溶胶,理论上可以飘到高空。只是飞天路上环境恶劣,新冠病毒能不能活到变成雨水的那一刻还是个问题?

     即使活着进入降雨,也因为达不到感染剂量,不会产生实际威胁。

     招生启事:报名参加精讲班,为全家健康保驾护航。感兴趣的同学请点击这里了解报名方法。

     温馨提示:目前全力抗疫救人,完成报名之后请安静等待复课、拉群通知,感谢谅解!

     加入小蜜群:深入交流、讨论,免受大检查、大处方祸害,回复【Q】了解详情。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杏林小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