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课 血红蛋白浓度刚好踩线怎么办?
2020/9/7 22:30:02杏林小草 杏林小草

     上周我们安排了一次社群福利,帮大家分析血常规报告。我在后台看到一个有趣的案例,征得同意后分享给大家。

    

     点评:很多人以为参考值可以清晰、准确划分出正常与异常——落在参考值范围之内就是正常,低于或者高于参考值范围就是异常。

     其实,这种泾渭分明的理想情况很少见,重叠交错才是现实情况。这个重叠区域里既有健康人,也有病人:

    

     血红蛋白浓度(Hb)也有这样的特点,因此,Hb刚刚踩过“最低线”既可能没有问题,也可能是某种疾病的反映(线索)。

     到底是哪种情况呢?医生从常见原因入手寻找更多依据:

    

     1. 末梢血 vs 静脉血 - “扎手指”虽然快捷,一针见血的成功率也高,不过,刺破皮肤后流出来的不仅有血液,也有皮下组织的组织液。可见,末梢血在取样过程容易引入误差。

     这个缺陷可以通过操作标准化来弥补(至少部分弥补),可惜国内做得还不够,因此,医生看到末梢血标本的结果需要当心采样环节引入误差的可能性。

     2. 动态变化 - 如果Hb长期位于参考值边缘,却一直没有出现更多疾病线索,这种情况说明属于健康人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先前都在参考值范围中间,最近才滑到边缘,这时候就需要警惕是不是某种疾病的迹象。

     3. 膳食铁营养 - Hb降低是贫血的表现,而缺铁又是儿童期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儿童缺铁多半还是吃得少、吃不好造成的,因此,医生日常询问膳食铁营养也就不奇怪了。

     (地中海贫血是另一个需要考虑的疾病,这部分讨论没有截图出来,特此说明)

    

     点评:家长反馈标本是静脉血,这是血常规的首选采样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相信Hb刚刚踩过最低线应该不是采样环节引入的误差。

     接下来,家长还反馈了以前的Hb数值比“最低线”高出10以上,最近一次化验才出现Hb刚刚过线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们要警惕疾病迹象。

     实际上,我们确实在膳食方面找到一些风险点——我们知道,肉汤肉汁吃起来美味仅仅是“风味物质”浓度高而已。然而,人体真正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停留在肉渣里,不吃肉渣相当于买椟还珠。

    

     点评:从缺铁到贫血,中间还有一段路程,也就是说,没有贫血同样有可能存在缺铁:

    

    铁缺乏症的分期

     要不要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呢?

     无贫血的缺铁是铁缺乏症的早期阶段,对身体的影响比较轻微,而且干预方案简便、风险小效果好。因此,把重点先放在干预上,暂时不做深入检查也是合理的。

     消除膳食风险是预防、治疗儿童缺铁的根基,我们要根据每一位孩子的具体情况做针对性干预。对话里的那位小朋友并不排斥红肉的味道,我们就用剁肉成泥的方法确保孩子把肉渣都吃进肚子里去。

     有时候小朋友抗拒吞咽是因为肉质较粗、“费牙”,这时候可以试一试改用高压锅来烹饪肉类。高压锅并不会分解破坏红肉里的铁营养,不用担心。

     有些高档的料理机可以打散肉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尝试一下。

     更多精彩文章:

     招生启事:欢迎报读精讲班,全家健康有保障,戳这里查看介绍,感兴趣的话回复【Q】获得入群方法。

     报名精讲班:保持长期健康,免受大检查、大处方祸害,回复【Q】了解详情。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杏林小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