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课 化验结果正不正常,到底信谁的?
2020/9/21 22:51:44杏林小草 杏林小草

     这节课分享一段私聊小群的讨论,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化验单上的“正常值”。

    

     点评:“参考值”以前叫“正常值”,本意是健康人去做某个检查,应该得出什么结果。既然是健康人应该出现的结果,测量参考值自然需要招募健康志愿者。

     而且人数还不能少,这样才能克服随机误差。把众多志愿者测出来数值汇总在一起,用统计学方法可以算出一个取值范围,这就是“参考区间”。

     其实,参考区间才是正宗的术语,无奈“区间”是个统计学词汇,不太讨喜?大家在日常交流时更习惯用“参考值”这个词。

     测定参考值需要招募大量健康志愿者,可是,儿童属于特别保护群体。按照社会伦理共识,招募大量健康儿童测定参考值不太可行,中外皆如此。

     这是儿童参考值缺乏可靠共识的根本原因。

    

     点评:测定参考值需要招募健康志愿者,然而,判断健康并不容易。问问病史、做个体格检查,只能算“大致健康”,仍有可能混入一部分无症状患者。

     当然,有些研究采用更高的判断标准,查阅资料时,一定要留意志愿者的招募标准。

    

     点评:低于或高于参考值 = 异常 = 有病,这种简单的思维模式其实是错误的。

     按照统计学原理,参考值通常只取正常人群中间那95%,可见,化验结果低于或高于参考值的,仍有可能是正常人

     相反,病人的检查数值也有可能落入参考值范围内,这就是第190课讲的重叠交错:

    

     以前,我们把“参考值”叫做“正常值”。“正常值”这个提法很容易让人产生“低于或高于 = 异常 = 有病”的联想。我们把它改名为“参考值”,就是想减少这种联想。

     更多精彩文章:

     招生启事:欢迎报读精讲班,全家健康有保障,戳这里查看介绍,感兴趣的话回复【Q】获得入群方法。

     报名精讲班:保持长期健康,免受大检查、大处方祸害,回复【Q】了解详情。

     长按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杏林小草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