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退群:世道真的要变了吗?
2018/10/22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缓缓君

     来源:首发于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世道真的是变了,哪怕大多数人都毫无察觉。

    

     9月底的时候,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自从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后,潮水的方向就变了。

     过去因经济高速增长掩盖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的受挫,逐步开始显现。

     当人们发现蛋糕不再能无限制地做大时,就有了利益分配的问题。

     英国脱欧,是欧盟分裂的开始,并且这种分裂随着欧洲经济增长放缓和难民危机的到来正在不断扩大。

     而特朗普的上台,则是多数美国人厌倦了政治正确的结果。

     因为全球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益分配的矛盾。

     这不仅存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在美国的内部也是如此。

     华尔街和硅谷,前者代表金融界,后者代表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他们的市场遍布于全世界的各个国家,他们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所以你会看到,硅谷和华尔街,总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特朗普。

     然而,生活在“铁锈地带”的美国中下阶层却发现,全球化并没有让他们过得比过去更好,反而是就业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所谓的“铁锈地带”,也被称为制造带,主要位于美国的东北部,最初是因明尼苏达的钢铁产业而得名。

     由于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闲置的设备锈迹斑斑,于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铁锈地带”。

     中低端制造业转移造成的就业岗位流失,远远超出了华尔街和硅谷所创造的新增岗位。

     因为华尔街和硅谷,他们需要的只是少数精英和高学历人才。

     而占了人口大多数人的美国中下阶层,他们进不了那个圈子。

     反而是随着中低端制造业的不断外向转移,留给美国中下阶层的蛋糕变得越来越小。

     尽管全球化让他们可以买到廉价的商品,但相比于丢掉饭碗,显然后者更加糟糕。

     所以当特朗普提出,要奉行“美国优先”战略,要把就业岗位从外国人手里抢回来之后,那些沉默的中下阶层,把自己的选票都投给了特朗普。

     对于他们而言,全球化或是逆全球化,都不如自己的切身利益重要。

    

     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分配矛盾,在国家和国家之间也同样显著。

     欧美曾寄希望于中国专注做高污染、高能耗的中低端产业,然后他们一边可以享用中国生产的廉价产品,一边让自己发达的金融服务业打入中国来赚钱,一边又可以专注拓展自己的高端产业。

     这也符合经济学家提倡的“比较优势”。

     然而中国并没有按照他们预料的那样发展。

     在超强的模仿(也可以说是山寨)能力和人口红利下,中国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短短十几年就拥有了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搭上全球化的便车后,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产品,经济获得飞速发展。

     2017年,中国GDP达到了12万亿,约为美国的63%。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制造业增加值一栏,中国是美国的1.5倍。

     而欧美的金融、服务业,却因为一些外交和行政方面的原因,迟迟没能进入中国。

     美国和欧洲发现,自己亏大了。

     2011年,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中国以允许通商为诱饵,加上高超的政治手腕,笼络邻国人民遵守以中国为中心的准则,同时制造一种皇帝威严的印象,以抑制潜在的入侵者试探中国的实力。”

    

     更让美国人不安的是,中国竟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

    

     对于美国人而言,如果任由中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那相当于全球制造业都将被中国所垄断。

     因为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叫做规模优势(苹果无法离开中国,不仅仅是出于成本考虑,更重要的是只有中国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大量生产的能力)。

     换个角度,如果你是美国人,你不会担心和忧虑吗?

     美国前首席战略分析师班农甚至于2017年12月在日本做了一个演讲,主题就叫做《中国摘走了自由市场的花朵,却让美国走向了衰败》。

     特朗普是个明白人,当他发现现有的规则已经约束不了中国之后,他选择了直接“掀桌子”改规则。

    

    

     如果你关注官方的新闻,你会发现中国一直强调“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真的是如此吗?

    

     其实未必。

     我曾在何帆老师的专栏中,读到过一段逆全球化的历史。

     那是在“一战”之前,全球化水平甚至超过了今天。

     凯恩斯曾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写过“一战”前英国人的生活:

     “当时的伦敦人可以在床上一边喝着早茶,一边通过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各种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他也可以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而不需要护照或填写各种表格,他可以派自己的仆人到附近的银行大厦,取出似乎非常方便的贵金属,然后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通行无阻。”

     但是结果呢?

     何帆老师在他的专栏中是这样评价的:

     全球化在它最繁荣的时候,也种下了自我毁灭的种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移民都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它们也会带来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尖锐对立。

     当这种对立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战争爆发了。

     而我今天之所以如此关注美国要退出《中导条约》的新闻,恰恰是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中导条约》签署于1987年,当时前苏联和美国为了降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约定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公里至1000公里的中短程导弹及射程为1000公里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

     这在当时被视为维护和平的里程碑式的协议。

     然而就在10月20日,特朗普宣布将退出这一协议,理由是俄罗斯先违反了该条约(但特朗普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和细节)。

     而就在几天前,普京在瓦尔代俱乐部会议期间表示:

     “任何侵略者都应该知道,(俄罗斯发起核武器)报复是不可避免的,敌人将被我们摧毁。即使我们将成为侵略行为的受害者,我们(俄罗斯人)也将作为殉道者进入天堂。侵略者们只会下地狱,甚至都没有时间做临终忏悔。”

     再考虑到全世界正在不断崛起的民族主义。

    

     (BBC根据欧洲各国最近一次选举中,各国民粹政党的得票率做了以下一副地图)

     说实话,我有点担心。

     一边是全世界“右翼”势力的崛起,一边是我们正在经历世界秩序的推倒和重建。

     希望我们回头来看的时候,这是一个和平的过程。

     愿世界和平。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新书《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已温情上市。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推荐关注

     经济深观察 |经济的热度 观点的深度

     扫码关注▼

    

     ID:jingjisgc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欢迎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丨近期热点丨

     香港楼市的明天在哪里?

     中国30年罕见大变局

     沙特不惜与全世界为敌也要肢解记者

     易纲: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美国人翻脸了,中国国运完了?

     ▼名家精彩观点、社会民生热点、深度全面思辨……,中国经济学人带你一起用经济学思维面对时代大局,点击“阅读原文”,与百万中产一起观点阅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经济学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