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表态来了,楼市调控能否打破“三年定律”?
2018/11/1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凯风君
来源:国民经略(ID:guominjinglve)

有些表态具有一锤定音的效用。
这两天,从新华社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再到住建部门,集体对外发声:
楼市调控不放松,绝不会允许房地产调控半途而废。

这不是相关部门第一次表态,但在如今调控放松谣言泛滥的背景下,这种集中表态无异于对外宣示:至少短期内,楼市调控不会放松。
过去的楼市调控,很少有撑过三年以上的,这一次会否有例外?
1
楼市调控:这次真的不一样
这一轮楼市调控,与过往都不一样。
从1998年开始,中国住房市场化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这20年里,楼市调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限制到全面管控,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楼市调控的覆盖面、限制范围、持续时间,从来都没有如此庞大。
说是“史上最严”,并不夸张。
一个是调控频次之高,覆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自2016年以来,我国累计有100多个城市出台调控政策,累计调控超过600次,平均每天1次调控。

而在2014年之前,全国仅有40多个城市出台了限购政策,调控范围从来都没覆盖到三四线城市。
第二个是,楼市限制之多,前所未有。
以往楼市调控,往往诉诸于限购限贷等传统手段,这一轮不仅限价覆盖到几乎所有城市,还引入了限售这一杀手锏,并迅速成为各大城市调控标配。
与此同时,与以往简单的限购相比,这一轮不仅限制个人,而且限制企业,不仅限制家庭,而且限制未成年人、离婚购房以及人才落户购房。

从限购限贷到限价限售,从限制个人到限制企事业单位,从限买房到限卖房再到限土地,几乎能限制的都被限制了。
在中国20多年的楼市上行周期里,房产交易从来没有被限制这么多。
2
楼市环境:这次也不一样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完全是视形势而定。
在过去,楼市调控有个“三年定律”,过去的楼市调控很难撑过三年以上。
原因是国内外经济形势迅速发生变化,楼市很难独善其身。更何况,楼市一直都肩负提振经济、拉动内需和土地财政的三重任务,一遇到问题就放开楼市,这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那么,这一次是否有例外?
首先,国内外环境不同于以往。
无论是2009年还是2015年的楼市调控大转向,背后都没有国际环境的掣肘,无论行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
这一次的不同在于,贸易争端白热化的趋势尚未缓解,而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节奏也未转变,这就意味着大放水的空间严重受限,试图依靠放水刺激楼市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其次,楼市所处于的发展阶段不同。
2008年时,无论经济增长、人口红利还是城镇化红利,都支撑着房价进一步上行。
2014年时,人口红利已经不复存在,经济增长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L形区间,城镇化红利也越来越弱,唯一有支撑的则是居民手中的六个钱包,家庭部门加杠杆的空间被利用起来。

这一次,一切都发生变化。
人口红利、经济高速增长潜力都不复存在,城镇化红利进一步削弱,放水的空间有限,居民的六个钱包也被掏空,棚改只剩下最后的2年收官期……
这种背景下,楼市继续上行的空间严重受到束缚。
3
楼市冰封,房价维稳
无论是国内外经济环境,还是楼市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都决定了,刺激新一轮暴涨,得不偿失。
同时,楼市在经济体中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房价暴跌,势必连带影响金融系统,甚至带来全局性金融风险,因此房价大跌显然也在防范之列。
所以,剩下的选项只有八个字:楼市冰封,房价维稳。
楼市冰封的逻辑并不复杂。
既要限制需求,也要限制供给,更要限制整个市场的自由交易;
既要防范资金快进快出造成的剧烈波动,也要防范楼市风险波及到整个经济体中,同时为长效机制落地提供时间。
房价维稳,则是楼市冰封之下的不二选择。
所谓房价维稳,就是既要遏制房价进一步上涨,又要防范房价大跌。
在遏制房价上涨方面,早在7月份的重要会议中,“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的表态就异常坚定。
与以往“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所留出的弹性空间相比,少了“过快”两字,就意味着没有操作空间,遏制房价上涨的问责之锚异常清晰明确。
如今随着楼市巨轮转向,多地告别暴涨模式,房价下跌态势愈发明显,“防范房价大跌”就成为新的重点。
就在上周,广州放宽外围郊区限价门槛,楼盘可按真实成交价进行备案。舆论纷纷误读为“广州率先取消限价”,他们没看到这一兜底性条款:备案价调整后,不得随意上涨更不能擅自降价。

同时,在全国多个地市,一些楼盘因降价引发退房维权事件,随后开发商遭到当地主管部门约谈,部分楼盘悄悄调回原价。
房价维稳已成为地方调控重点。
对于部分省份来说,房地产对于经济堪称支柱。
如果失去房地产的刺激效应,高经济增速就难以维持,这些地方同样不会乐见楼市调控的可持续性。

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地方试图放松调控,然而决策层仍在强调“决不允许楼市调控半途而废”。
这就是区别。
地方存在土地财政等利益诉求,而决策层更看重整体的金融风险。
只要楼市调整不至于影响到银行系统,降价不会对经济增长带来进一步的负面影响,那就没有任何理由放松调控。
一般而言,不超过首付比例的下跌,就不会带来太大的金融风险。
推荐关注
经济深观察 |经济的热度 观点的深度
扫码关注▼

ID:jingjisgc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欢迎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丨近期热点丨
香港楼市的明天在哪里?
沙特不惜与全世界为敌也要肢解记者
易纲: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美国人翻脸了,中国国运完了?
▼名家精彩观点、社会民生热点、深度全面思辨……,中国经济学人带你一起用经济学思维面对时代大局,点击“阅读原文”,与百万中产一起观点阅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经济学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