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这篇关于以色列的文章,绝对值得所有人一看
2018/12/6 19:45:59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来源:本文系作者在联想之星WILL 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要让务实的明确乐观在中国抬头,先从创新创业的人群里开始吧。
2015年,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造访以色列时,被以色列的创新和文化所震撼——我们该如何思考我们的未来?
回国后,周其仁教授以“一个经济学人眼里的未来”为主题,分享了他在以色列的所见所闻。
以下是发言记录,经周其仁老师全文修订,7000字深度好文,绝对值得所有人一读。
主办方今年出的题目,对我来说一时拿不出好答案。有难度,是挑战,所以很愿意把一些不成熟想法提出来请各位批评。
1
已知的最好答案是“不确定”
经济学常常被看做一门忧郁的学问,看未来不那么明朗乐观。亚当·斯密还比较明确,认定只要提供充分的经济自由,看不见之手就能把人类带向一个更好的经济增长。他那个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蒸蒸日上,实践也支持看未来明确乐观的经济学。《国富论》最了不起的预见,是断定美国经济有远大前途,这点后来得到验证。
但是亚当·斯密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展开所引发的矛盾,很多经济学家就不那么乐观了。最知名的是马尔萨斯,相信人口增长会持久快于食物增长,所以未来一定麻烦,要靠饥荒、灾难、甚至战争等等来重建平衡。由此也给经济学打上忧郁的印记。
到了《共产党宣言》,一方面非常乐观,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历史带来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生产力解放,同时又基于社会化生产力的爆发性增长,预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灭亡。自那时起,这个大判断一直在经受检验,说资本主义要灭亡、却一直还没有灭亡的紧张挥之不去。
前苏联曾有几十年的乐观,不但证明“一国可建立社会主义”,而且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最辉煌是二战,用计划体制动员起来的工业能力成为反法西斯的物质基础。战后更乐观,赫鲁晓夫放言“一国建成共产主义”、“20年赶超美国”。可惜没得到验证,在和平时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竞争中不但没胜出,还弄得一个经济停滞、体制僵化,到前苏联解体,不可能留下明确乐观看未来的遗产。
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建设,先学苏联,也乐观过,赶不上美国也要超英国。不幸大跃进遭挫,靠调整稳住脚跟,却又转向阶级斗争为纲,文革更把国民经济拉到崩溃边缘。逼到了无路可退,才有思想解放、改革开放。
当然改革开放也是看好未来,邓小平认为世界将有二三十年的和平,可让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1980年提出20年翻两番。中国做到了,进入新世纪头10年又翻了一番,翻成全球第二大。
不过回看上世纪80年代的出发点实在很低,像我这样大学毕业参加农村调查研究的,当时要直面的实际,是“八亿人搞饭吃,饭还不够吃”。所以非改革不可,改又不易,解决一个问题又冒出一批,到今天也不能说完全改好了。怎样看未来、乐观还是悲观?老实讲当下问题数之不尽、纠缠不清,没功夫好好想将来。
教书要讲到预期,阐明人们行为受对未来看法的影响。我知道关于未来最好的理论答案,是“不确定性”,那还是奈特教授在1921年著作里提出来的。
何谓“不确定性”?就是经验概率也推不出来将来一定会是个什么样,不妨干脆译成“莫测”。按奈特的原意,不确定性比“风险”来得严重,本质上不可测,用保险机制也对付不了。这与现代物理学家或有一拼,他们说观察一个处于纠缠态粒子时,无从预知究竟是什么,根本就“测不准”——“莫测”是也。
不确定世界怎么应对?经济学得出了一些今天看来还站得住脚的结论,那就是离不开一套制度——法治、市场、财产权、合约、特别是股权合约。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理论上追到底,就是未来不确定。
5
让务实的明确乐观抬头
回头再议蒂尔先生认定中国人“明确悲观”的根据。
我认为他找到最靠谱的理由,不是漫长文明史留下的思维定式,而是向前看不到明朗的前景。请看如下议论:
“对中国来说,最容易的发展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已经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中国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电,建更多的工厂和摩天大楼。由于人口数量巨大,资源价格不断攀升,没有什么办法能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完全赶得上世界那些最富有的国家,中国人也知道这一点”(《从0到1》,第87页)。
什么意思呢?就是按现存技术,以10亿人口计数的中国,要想都过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资源和环境都支持不了。早有这么一说:全世界都要过上欧洲人的生活,需要三个地球;要都过上美国人的生活,需要五个地球。可是,哪里有三五个地球?结论是不可能,这才是中国人“明确悲观”的真正由来。
要害是照搬、仿制支持现有发达生活的技术,几亿人或许行,十几亿人、几十亿人断然不成。环境已经发出了警告。倘若把经济开发的环境成本全部“内化”为价格,那么现代享受对多数人口注定贵不可及。
谁能劝说人们安于“耕地靠牛、点灯靠油”的传统生活呢?继续向前现代化,要承认现存技术再先进也还不够先进。欲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现代化需求,研发不能停、创新不能止。
要让中国人——还有非洲人和其他人——普遍明确而乐观,从0到1尚不够,还要有能耐把不断冒出来的1,在环境支持限度内扩展成为N——可不是小数目的N,而是10亿、13亿、30亿。
如果我没误读,这也是《富足-未来比你想得还要好》一书的中心观点。此书作者彼得.戴曼迪斯是工程学背景的哈佛医学博士,又是美国商业太空领域的领军人物。带着他这本书在游学路上边看边议,堪称绝配,值得推荐给各位一试。
看来我们要面对一个闭环。明确乐观的未来观,是一切经济、科技革命行为者的精神前提;可是只有当最神武的科技展示出多数人也可以过上富足生活的现实前景时,人们才可能普遍对未来抱有积极态度。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老问题要新解,我们在游学中感悟到一点,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创新创业的最优主体既不是超大组织里所有人,也不是单枪匹马的先知先觉。最优创新组织是不大不小的“群”——同气相求容易达成共识,互相欣赏、互相切磋、互相鼓舞,组织成本不高就形成一致行动。群与群交互作用,行动出正果,就可以感染更多人群。这像生命一样,能够无中生有,是起于“一锅原生浓汤”,活跃分子凑到一起,闷在一块,高频互动,直到长出一个新结构。从这点看,革命、改革、建设,在发生学上是一样的。
最后,小结几点分享。
一是发达经济体的前沿创新值得关注,中国人大可从中淘宝。
二是想法比资源重要,因为每个时代的可用资源皆由想法决定。
三是敢想敢做极有意义,而相信未来更好,是敢想敢干的前提。
四是创新创业人群要主动对冲弥漫周遭的各种焦虑——增长焦虑、转型焦虑、教育文化焦虑、还有讲不明白的焦虑。
都有道理的吧,但仅凭焦虑杀不出重围。要让务实的明确乐观在中国抬头,先从创新创业的人群里开始吧。
一个小提醒:
每次“中国经济学人”无法推送文章时,请读者朋友们前往“经济学杂谈”(ID:aboutECO)查收一下。某种情况下是菜单文章和关键字回复都没办法修改的。再次感谢各位对“中国经济学人”持续关注和阅读!
推荐关注
经济深观察 |经济的热度 观点的深度
扫码关注▼

ID:jingjisgc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欢迎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丨近期热点丨
香港楼市的明天在哪里?
沙特不惜与全世界为敌也要肢解记者
易纲: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美国人翻脸了,中国国运完了?
楼市调控能否打破“三年定律”?
▼名家精彩观点、社会民生热点、深度全面思辨……,中国经济学人带你一起用经济学思维面对时代大局,点击“阅读原文”,与百万中产一起观点阅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经济学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