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战:极限崛起与大国噩梦
2018/12/7 19:58:10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王陶陶

     来源:王陶陶(wtt1316606212)

     一战结束已然百年,这场世界大战之所以能够爆发,离不开德意志帝国追求极限的崛起政策。

     100年前的德意志,其志甚为远大,其不仅仅要成为陆军强国,亦要成为海上强国,其不仅仅要称霸中欧,而且还要渗透巴尔干、北非和中东,其不仅仅要掌控欧陆中枢,而且还要支配海洋通道。

     最终,德意志帝国的极限扩张,侵犯了所有列强的核心利益,迫使周边列强联合起来,灭亡了德国。

    

     先天极限

     当一个大国走向崛起时,其最重要的核心认知,就是要明白自己国家地缘环境的先天缺陷,而不是被崛起的表象误导——因幸运而引发之超出常人的暂时发展往往会使人高估自己的天赋。

     作为一位无所信仰、饱经世事的大政治家,俾斯麦统一德国之后,即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地缘缺陷:俄国在我东,奥匈在我南,法国在我西,英国在我北,列强环伺,如履薄冰之境也。故而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对德国崛起的极限作出了预估:

     “德国不能奉行过于张扬的世界政策,因为任何实力压迫的外交政策都将激发周边列强的恐惧,进而将其团结起来针对德国”;

     “德国不能建立强大的海军,无论德国如何努力,其海军都不可能平衡英国的优势,却足以使英国成为德国的敌人,进而恶化德国的地缘环境和海上安全”;

     “德国崛起的最大外交利益,不在非洲的殖民地,不在巴尔干和远东的威望,不在海军舰船的数量,而在于防止周边列强的联合。”

     俾斯麦的外交归纳为一点,就是这位大政治家深刻理解了德国崛起的先天极限——即德意志帝国先天不足,不宜去谋求大英帝国式的世界霸权,任何对世界霸权的追求冲动,都将引发国家的灾难。

     这是一种穿越时代的深谋远略和自知之明,当俾斯麦离开政坛后,他的后继者奉行世界扩张和大海军政策,最终使得矛盾重重之周边列强竟然实现了俾斯麦在任时几乎不可能之联合,从而摧毁了德国。

     1907年,英法俄签署了互相谅解的协议,象征着列强的联合,消息传来,威廉二世在给家人的信札中写道“德国的外交已经走向了绝望”;首相比洛夫下令禁止报纸刊登相关信息,同时军方将领发表声明“德意志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足以抗拒任何软弱之敌的联合”,德国舆论因此陷入欢喜,十年之后,德国走向崩溃。

     俾斯麦的智略远远超出常人,穿越时代,以致于当时不可能有人理解他,因为他的政策都是在防止一个未曾出现的危险;不可能有人追随他,因为他的政策背叛一个民族的本能虚荣心。俾斯麦下台后,德国外交界,无论是高级专员赫尔斯泰因迈,还是驻外大使,还是德国国际关系学界,全都反对继续推行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事实上,只有当毁灭性的灾难真正发生后,人们才能意识到他非凡的先见之明。“无人可以不朽而无需付出代价”,这既是俾斯麦的伟大之处,也是身后遗憾的根本所在。

     利益极限

     当一个大国走向崛起时,在实力、地缘环境和时势等条件不足等情况下,最不能被低估的风险,就在于盲目追求极限利益:即崛起的大国认为自己已经占据优势,就应该夺走所有可以夺走的利益,在所有领域占有先机,从而使自己利益极限最大化,这种认知实际上是极其危险的。

     我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历史教训,即当一个大国处于某种优势时,利令智昏的本能使其竭尽所能地席卷所有利益,从而给其他大国留下深深的不满,最终倾覆了自己的国家。

     从1803年到1807年 ,拿破仑的外交大臣塔列朗不止一次地警告他的君主,“不要试图拥有一切,陛下必须尝试与其他大国分享自己的胜利,否则我们不可能与任何大国真正结盟。”

     1883年,俾斯麦在给他的君主威廉一世的信札中,这样阐述他对英俄与德国关系的看法,“我们(德国)握有陆军优势,这是确保德国安全和优势的基础,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俄国在土耳其海峡问题上的关切有其合理之处,英国对海洋的执着是不可动摇的”,这种认知,实际上一方面抨击了德国国内当时的巴尔干派(要求德国在土耳其扩张)和海军扩张派(要求德国扩张海军和扼守海洋通道),另一方面主张与列强分享利益。

     事实上,拿破仑皇帝和威廉二世外交政策最危险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使得他们试图利用自己眼前的优势攫取一切能够攫取的眼前利益,进而威胁到其他大国的生存。

     拿破仑皇帝践踏了欧洲所有的大国,除了法国,没有一个大国在拿破仑的秩序下获益,这使得塔列朗意识到拿破仑的秩序终将瓦解;威廉二世在拥有最强大陆军的同时,还试图拥有最强大的海军,在主宰中欧的同时,还试图染指对俄国生死攸关的土耳其海峡和近东地区。这两位君主,就像一个愚蠢贪婪的匪徒,试图把所有的财宝据为己有,却不知道这仅仅使得身边的其他匪徒一无所得,并下定决心杀死自己。

     一种对利益的极限追求,不仅是危险的,也是愚蠢的。

     相比之下,就像《克劳备忘录》所言,大英帝国之所以曾经能够牢固的控制海权,不仅仅是因为其地缘优势,更在于英国是一个谨慎使用海洋优势,并乐于保障其他国家贸易和殖民权利的国家,英国并没有追求极限利益;与之相应的是,罗斯福之后的美国,即便拥有碾压全球的巨大实力优势,也依然要通过马歇尔计划和低关税政策,建立与西方盟友互利的政治基础,来确保其战后秩序的稳定。

     与人互利,或者说共同分账,才是真正成熟大国处置国际关系的成熟原则。

     时势

     事实上,需要意识到的是,英美世界霸权,特别是今天美国霸权的建立,不仅仅是美国国力的结果,更是千年难遇的时机推动所致。

     没有一战、二战以及冷战,几乎不可能有美国对西方世界的绝对主宰。所以,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德国对英国式霸权的盲目复制,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

     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一百年前德国外交的悲剧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的德国是一个看上去实力强大、占尽优势且足够幸运的伟大国家,然而,实力强大者拥有自知之明是困难的;占尽优势者很难做到自我克制;一个多年的幸运儿更难理解时移势异的背后涵义。

     因此,无论是法兰西民族,还是德意志民族,亦或是俄罗斯民族,甚至日本民族,他们都在最接近崛起的时刻摔下万丈深渊,这不仅仅是一种偶然,更是后发国家在多年幸运之后难以逃脱的地缘灾厄。

     一个小提醒:

     每次“中国经济学人”无法推送文章时,请读者朋友们前往“经济学杂谈”(ID:aboutECO)查收一下。某种情况下是菜单文章和关键字回复都没办法修改的。再次感谢各位对“中国经济学人”持续关注和阅读!

     推荐关注

     经济深观察 |经济的热度 观点的深度

     扫码关注▼

    

     ID:jingjisgc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欢迎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丨近期热点丨

     香港楼市的明天在哪里?

     沙特不惜与全世界为敌也要肢解记者

     易纲: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美国人翻脸了,中国国运完了?

     楼市调控能否打破“三年定律”?

     ▼名家精彩观点、社会民生热点、深度全面思辨……,中国经济学人带你一起用经济学思维面对时代大局,点击“阅读原文”,与百万中产一起观点阅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经济学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