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最重要的会议,透漏出不同寻常的信号
2018/12/24 20:06:46 中国经济学人

作者:严九元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年底最重要的一个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落幕。它是窥见明年中国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窗口,是以备受关注。
今年的会议,在两大悬念下举行:
1. 面对经济下行,会出台什么量级的刺激政策?
2. 接下来的改革动作会大刀阔斧,激进式?还是步步为营,温和式?
会议通稿在21日下午5点多钟由新华社发布。我仔细看了三遍,还把过去五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以及今年的政治局会议通稿进行了通读比较,同时跟一些业内的朋友聊了聊,获得的信息非常之多,今天摘其要点记述。
1
会议明确了未来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
这段时间来,对中国改革方式有两种观点:
1. 坚决不刺激,即使下行也忍着,承受阵痛,强行转型;
2. 相机抉择,稳住一定增速,一步步往前,逐步解决问题。
显然,会议选择了后者。
21日早上,网络上广泛传播一则传言,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放松不减税,容忍经济下行突破6,坚定转型,中短期阵痛,长期利好。
这种声音显然属激进变革派,用坚决出清的方式来找出路。
但很快,央行官网对此作了辟谣。

声明的落款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该办公室就设在央行。
对一则网络传言郑重辟谣,央行官网非常罕见。其后公布的会议通稿,也对这则传言打了脸。
会议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要保增长,要对经济托底,不会容忍无底线下行。
40年的改革史,中国极少采取休克式激进做法,渐进式地兼顾各方情况,走一步看一步,是主流做法。
2
与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今年会议明显对经济增长的强调多得多。
去年开会时,中美经贸摩擦还没正式爆发。
先看两大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了完全不同的阐述。
总基调虽然仍叫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在具体阐述上,财政政策第一次出现“加力提效”一词。
启动财政政策,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支出,二是减少收入。这次两招都用了。一方面说要扩大政府专项债,另一方面明确说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
之前财政政策的“积极”,基本只用一招——扩大支出。扩大政府投资,扩大基建规模。而税收和财政收入多年来比GDP增长得更快。
这也是众望所归,各界人士不住地喊减税减税减税。
到今年年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刺激经济,货币政策的效用发挥到头了,该财政政策上了,财政政策还有很多空间没使足。
这也是有一段时间央妈和财政部互怼的一个原因。
货币政策,表述从“要保持中性”改成了“要松紧适度”。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般可分为三个取向:
稳健偏松
稳健中性
稳健偏紧
此次会议提出“要松紧适度”,有媒体分析,考虑到会议同时提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意味着接下来的货币政策会往偏松的方向调整。
货币政策特别提到一句话:“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当下货币政策的问题不在于流动性少,其实不缺钱,只是钱在金融机构间空转,没有流到实体经济中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整体偏松,反映了高层对经济运行不破位的关切。
3
会议通稿还有两个细节值得说一下。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这句话事关增速的话,基本每年通稿都会出现。
绝大多数情况,都是出现在通稿的开头部分。但2017年出现在了最后部分。有分析认为,这反映了决策层对增速不再那么强调,更看重向高质量转型。
但今年,这句话重新回到了通稿开头部分。

另一个细节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第二年工作重点时,专门有一部分是讲生态文明建设,今年没有这块。当然通稿中有强调生态建设,但没有单列出来。
这与前段时间不再一刀切地因环保问题关停工厂,或许有些相关。环保被放在更具体也更系统的背景下进行考虑。
4
为什么把稳增长看得如此重,为什么没有选择决绝的出清之路?
这与明年的形势密切相关。
明年会怎么样?一个字,难;两个字,很难。
会议通稿,用了“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增强忧患意识”这些平常不太用的判断。
从外部看,美联储刚刚发出信号,明年的加息次数很可能会减少,由三次变为两次。
这意味着什么?经济形势好美联储才加息。加息减少,表明明年经济形势不乐观,美联储不敢加息了。
即使没有中美经贸摩擦,明年全球的经济也不乐观。
从内部看,楼市熄火后,其他引擎能不能跟上?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能不能跟上?这都是挑战。
而这种变化是长期的全局性的。
此次会议用了很罕见的“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语句。
这个大变局,表面上呈现为逆全球化,但背后的深刻原因是收入分配失衡引发的失意者反抗,是利益格局在重新调整。
远如特朗普上台,是美国中下阶层对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国家之后利益受损,用选票发声。近如法国的黄背心运动,中下层用街头抗议来表达声音。

黄背心运动正默默地由巴黎街头,向意大利、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瑞典等蔓延。
收入失衡,再次成为全球的主题,进而影响了国家政治、国际秩序、国运走势。
右翼化正成为一股潮流,对全球化有很大挑战。中国的出口承压甚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遇到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个别问题,而是一个时代难题。
5
因此,会议通稿第一次使用了逆周期调控这个词。
1913年,美国人发明了美联储。在此之前,经济周期性的大起大落。美联储的职责就是逆周期用货币手段来熨平经济的起伏。
中国经济的起伏,此前基本是用大基建大投资的方式来熨平周期,近二十年来以房地产为主要引擎。
但今天,投资这种逆周期的手段,边际效用在递减。中国经济体越来越复杂,单一的投资拉动不太管用。
摆在决策层面前的,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逆周期调控方式。
能托住经济的底,不破位下行,又不大水漫灌,泡沫迸裂。
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财政+货币+预期管理的高阶位模式。
会议中的一些提法值得关注:
主动预调微调、强化政策协同
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在20日美联储加息会议前,央行又创新式的推出了特麻辣粉(TMLF),定向降息。这是一种对冲。
中国想创造出可以比肩美联储的逆周期调控体系。不过在复杂的经济体中,这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
可以预计,接下来几年,官方对经济的宏观掌控只会更强,不会更松。
6
明年会推什么?宽松的量级会有多大?
永远不要预测。
中国经济政策的真髓,其实是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8个字:
相机抉择,开准药方。
中国因其行政主导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有随时调整和转向的制度空间,所以,经济政策往往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弹性调整。
并不是,头一年定了政策基调,一定会在第二年管一年。
中间出现变数,其实是可以相机抉择的。
掌握这一点,你只要对经济形势有准确判断,再加上对中国的决策逻辑有了解,基本能看清政策的调整点。
7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可以确定几件事:
第一,房地产。
会议重申了长效机制,以及房住不炒。另外有几个字值得注意:“因城施策、分类指导”。
最近多个城市出现了调控松动,包括菏泽、珠海等。我们的一个判断是,一二线城市不会大动,但为激活经济,会有限度的放宽三四线。如果经济下行承压更重,再依泡沫大小顺次放开二线和一线。
第二,区域发展来看。这次大篇幅强调了大城市群,“目前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
并称,要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
城市化的方向已经明确,大城市群是主攻点。
此外,在去年着重提到的雄安新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到。
第三,一带一路依然是中国的战略重点。这是打破西方全球分工体系的根本点。会议专门提到精心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第四,重点提出打靠国内市场,减税提高消费力是关键点,在投资方面,制造业和基建是重点。
消费不可能立马见效的情况下,基建被更多人看好。
第五,国企改革确定淡马锡模式,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
第六,民营企业的扶持——
去年会议: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
今年: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法治化制度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重点从产权纠纷变成了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经济向好的关键,大家其实都明白,是激活微观个体的活力和创新力。这是逆周期调控的力量之源。

一个小提醒:
每次“中国经济学人”无法推送文章时,请读者朋友们前往“经济学杂谈”(ID:aboutECO)查收一下。某种情况下是菜单文章和关键字回复都没办法修改的。再次感谢各位对“中国经济学人”持续关注和阅读!
推荐关注
经济深观察 |经济的热度 观点的深度
扫码关注▼

ID:jingjisgc

感谢阅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如觉侵权,请于后台留言,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欢迎加经济学人小助手为好友,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阅读连接。
经济学人小助手▼

丨近期热点丨
重磅落地!中央全面定调2019
52人带着50美元赴美后,改变了中国!
新一轮大调整来了!影响未来10年
如果不靠房地产,中国经济未来靠什么?
为什么老板们不愿意再扛下去了?
▼名家精彩观点、社会民生热点、深度全面思辨……,中国经济学人带你一起用经济学思维面对时代大局,点击“阅读原文”,与百万中产一起观点阅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国经济学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