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活出真我,世间最美的花
2023/2/6 19:00:00 二月瓶花艺

牡丹初开,叶如翠羽,蕊如金屑。


徜徉于春风浮荡的山间,
或是立于绿荫蔽日的树下,
看肥绿簇簇,朵朵押韵。


五彩的霓裳,缤纷的想象。
于春风里展开华丽的屏帏。


魏紫姚黄,华荣逸雅;
赵粉娇红,莺来绣屏。
白若云锦,黛含翠烟;
紫垂珠露,正赤如丹。


喷涌出的岩浆与烈焰,
或含苞欲放,或倾城一笑,
俯仰生姿,将姹紫嫣红开遍。


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百花凋零时,牡丹方这才迈着雍容的步履缓缓而来。可只要牡丹一出场,在场的其他花大概鲜有不怯场的。
那种浑然天成的大气,既不半遮半掩,也不带一点忸怩娇嗔。就如在野的贵族,它的美是一种与妖娆无关的独到,既不挟柔媚而凌人,也始终与甜腻绝缘。

难怪古人评花:牡丹第一,芍药第二,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也许,牡丹生来就有一种帝王之气,今人更奉牡丹为中国的国花。
只道是:“有此倾城好颜色,天下真花独牡丹。”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
相传牡丹本是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奉命下凡助大禹治水时,向大禹求爱,遭到拒绝后,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眼泪一滴滴落在大地上,就幻化出了一棵棵鲜艳的牡丹。
牡丹因此也成了忠贞、美丽女子的代言人,更有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民谚。




那年春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李白奉诏进宫,即兴写下三首《清平调》。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槛杆。
以牡丹的天姿国色,形容杨贵妃的倾国倾城。云霞比衣,花容月貌,只有绝色美人才能与牡丹相衬。





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自唐代开始,牡丹便备受人们偏爱。每年暮春,花开时节动京城。长安城里,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大唐的女人们将牡丹制成脂粉,润肌生香。作头饰插于鬓边,既增加了女子的媚丽,又寓意着富贵吉祥。




牡丹的馨香萦绕在古人的鬓发之间,也停留于文人的书斋案头。
当时的诗人舒元舆极为喜爱在案头插牡丹,在他的文房花品中,牡丹便是首选。






更有雅兴的苏东坡,因不忍心看大可盈尺的牡丹零落成泥,索性将它轻轻摘下,裹面糊入牛酥油炸,酥嫩可口,清芳盈齿。
一道美味,“东坡炸牡丹”就此成名。





对牡丹的这种“狂”热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不少文人斥责“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因为美色,而成了替罪羊的牡丹何其无辜,“冰清玉洁石做家,枝清叶净去繁华。
只因错种朱门下,却被人称富贵花。”




天生不做穷酸相,
错被人呼富贵花。
在众人眼中,仿佛沾了牡丹,就沾了俗气。
可我除了看到牡丹的富贵,更看到它的高贵。



那年的冬天天寒地冻,一片苍凉,女皇武则天十分懊恼:倘若百花盛开那该多好,于是下令百花齐放。“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百花慑于皇威纷纷盛开,唯有牡丹坚守天意,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被逐出京城,发配洛阳。
女皇虽威仪天下,可花中之王的牡丹又是何等的桀骜不驯。



故事还没有结束。牡丹到了洛阳,随便埋入土中,马上长出绿叶,开出花朵,娇艳无比。
武则天大怒之余,命纵火烧之。谁料,牡丹在大火之中枝干虽已焦黑,但盛开的花朵更加夺目。
就这样牡丹获得了“焦土牡丹”的称号。




芳姿艳质压群葩,
劲骨刚心高万卉。
哪怕花谢花败之时,也是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
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大凡目睹过牡丹殒落的情景, 就会明白牡丹绝不是媚世的粉黛, 也不是薄命的红颜, 而是迎春而挺立、遭贬而愈艳的巾帼。




开,倾其所有,轰轰烈烈,辉煌灿烂;
落,义无反顾,惊心动魄,慷慨悲壮;
不开,则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不愧为真国色也。




它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
政通人和的大国气象,
它是枝繁叶茂、雍容典雅、
富贵吉祥的民心期盼,
它是生而无愧、死而无憾、
人生理想的生命态度。






我们爱牡丹, 爱她的国色天香和绝代风华。
我们敬牡丹,敬她的不畏权贵和劲骨刚心。
我们赞牡丹,赞她的从容不迫和铮铮傲骨。



不管他人眉高眼低,
尽应尽之责, 做应做之事, 守应守之道,
不争功自傲, 也不炫耀自夸。
唯有活出生命的真性情、真风采,
你才是那朵人间最美的花!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二月瓶花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