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抗CMO 张丽馨:FIC出海要趁早,建议IND阶段就进行海外布局或中美双报
2022/8/19 21:48:55 E药经理人

     当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型Biotech公司的CMO,必须具备实干精神,能上能下,带领团队将试验、计划落地。中抗首席医学官张丽馨认为,卓越的CMO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具备制定大型研发计划的能力,并带领团队将计划落实。张丽馨表示,临床项目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最初的临床开发计划到临床试验方案,每一步都要严谨地实施,需要资深的医学团队、统计团队、临床药理学家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临床研发战略和课题方案。

    

    中抗首席医学官 张丽馨

     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中抗首席医学官 张丽馨

     Q:你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里程碑的关键节点?

     A:我从小就想做医生,当年高考5个志愿填的都是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在国内一直做到神经科主治医生。后来有机会赴美国肯塔基大学攻读神经生物学博士,在美国学习工作了9年之后,又前往瑞士巴塞尔大学做博士后。两年之后加入了诺华制药集团总部(瑞士)的临床研发团队工作多年,曾担任神经疾病领域全球临床负责人及医学执行总监。在加入中国抗体之前,还曾在UCB(优时比)生物制药公司总部(比利时)领导罕见病领域的全球医疗事务团队。

     Q:据你了解,海外CMO和国内CMO职责有哪些区别?

     A:主要区别在于全球性大公司的CMO主要职责为患者的安全负责,虽然不直接负责具体的临床试验,但是产品所有安全性问题,都需要CMO把关推动。一旦药物有不良反应事件,或者相关的舆论事件,CMO作为公司最高层,需要承担相关责任;小型Biotech公司内部,CMO的职责范围更广泛一些,除了负责产品和患者的安全外,工作的重点还有制定临床研发战略和研究方案以及转换医学计划,带动整个临床部门推动临床试验进展,保证试验从临床I期到III期的顺利完成和递交。

     Q:你认为卓越的CMO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A:第一,医学专业背景。虽然大公司和小公司的CMO工作重点有些许差异,但是都要为产品和患者安全负责,具备医生背景的人才具有天然的专业优势。第二,技术经验和规划能力。新药研发是一个严谨的体系,CMO要制定大型研发计划,这要求CMO具备丰富的临床研发经验和科研知识,充分了解新药研发领域的新动向,否则很难带领临床团队向前发展。第三,领导能力。小型Biotech公司的CMO职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岗位。这个工作涉及到不同的流程和人群,如果在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没有领导能力,很难融合各方力量,促进项目顺利、高效的向前推进。第四,实干精神。在大型公司团队分工明确,且有多个部门支持,很多工作不需要CMO亲力亲为。但是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中小型Biotech公司,或者是初创公司,CMO必须具备实干精神,能上能下,不仅能做计划,还能给团队一些实际的指导,带领大家将试验、计划落地。

     Q:公司如何制定多地申报的战略与战术?中国公司在项目的哪个阶段出海更合适?

     A: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综合具体的疾病、产品、未满足的市场需求、国内外的患者情况等因素来确定出海时机,不能一刀切。同时,企业也不能随波逐流,为了出海而出海。但是从趋势来看,如果一个产品是全球首创,或者是某个治疗领域内全球第一梯队的产品,在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阶段,就在美国申报是比较合理的,或者是进行中美双报。另外,根据FDA对此前中国出海的项目审评结果来看,只在中国做临床试验,用国内的数据在美国获批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产品有海外开发计划,那么必须及早做IND申请的海外布局,出海的越早越好。除非公司的策略就是,未来这一产品的市场仅在中国。如果公司计划要在海外(美国或欧洲)开发一个新产品,在IND阶段就要和FDA或EMA提前沟通交流。企业在与海外药监机构进行频繁的交流之中也能从中收获很多。

     Q:中国在项目开发方面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我个人认为中国项目开发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缺乏有经验的临床开发人才,尤其是医学、临床药理和统计分析方面以及临床运营方面的人才。临床项目开发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从最初的临床开发计划到临床试验方案,每一步都要严谨地实施,这就需要资深的医学团队、统计团队与临床药理学家共同参与,制定合理的临床研发战略和课题方案。一旦试验方案确定之后最关键的就是能具体施行和落地,这又需要有经验的临床运营团队支持。医药公司的临床试验中每一步都要严格的按着法规要求去做。例如同一个方案在不同国家执行,如何收集患者的数据、如何处理不同地区法规不一致的情况以及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才打交道,这些都很有挑战。

     Q:国内外的临床试验水平差距在哪里?

    

    A:药物的开发和法规是强相关的。中国无论是科研人才还是科研水平近几年都进展很快,但新药开发关键是需要药监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临床课题设计创新与灵活性的接受度方面,国内外还是有差距的。例如非肿瘤罕见病方面,由于患者少,患者入组较难,试验周期长,并且回馈相对较少,欧美药监机构不仅对市场进行优化,也对试验设计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可以接受II、III期无缝设计并作为推动上市的研究。但是国内监管机构对于开发流程的要求更严格,一般要求有II期结果之后,才能进行III期。这样对于非肿瘤罕见病的临床开发相对更困难。国内外的临床试验研究者和研究中心,对于临床课题的认识程度和执行能力,以及规范性要求方面也有差距。国外的研究者和临床中心,对于创新性的临床设计接受程度更高。

     Q:如何看待当前国内项目同质化的现象?中国下一步要做First-in-class药物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临床开发总是从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出发,要看有没有患者需要这种治疗。例如一些药物海外获批了,但是国内没有批准,国内还有很多这方面的患者,如果在进度能确保的前提下,那么国内企业无论是做Me-too或者是Fast-follow都是有意义的。国内企业做全球首创产品的挑战,一方面是,这样的产品没有可参考的经验,企业需要从头开始设计,要从安全性、机理方面去证实产品的效果,把药物的效果在某个疾病里面验证出来,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也是企业获得FDA认可的关键之处。第二,其实无论是跨国大药企,还是小公司,都可以做出全球首创产品,但还要看公司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以及能否承担研发失败的巨大风险。第三,中国企业做全球首创产品,由于此前并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在进军海外的时候,将会面临监管方更加严格的审批。一款First-in-class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申办方应尽早与监管机构沟通,并保持良好互动。企业需要从临床前研究、到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推进、CMC设计各个方面都按照当地监管方的要求去做,只要方案设计符合科学性,临床课题执行过程中质量过关,试验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提交获批是水到渠成的。

     (本文摘自《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2年8月刊)

    

    

     登记邮箱信息

     订阅E药经理人

     信息服务

     扫描二维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