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没数据?别怕!来“抄”答案!
2022/8/20 19:10:59 E药经理人

     与其它行业相比而言,医药行业非常特殊,行业门槛高,细分产业复杂,技术更新快、同时受到政策方面严格监管,作为医药行业从业者,从战略制定、研发立项、项目投资、产品营销,到政策研究、市场准入、质量控制等领域工作者,均需要对所关注领域进行市场分析,持续关注以下问题:科学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发展?是否出现了可成药的新靶点?研发领域主要疗法有哪些?工艺、技术有没有突破性创新?支付政策与体系有哪些变化?终端市场如何?市场趋势如何?那么如何对所关注行业快速进行市场分析以帮助决策?本文将以抗肿瘤药市场分析为例介绍医药市场分析的框架,为从业者作参考。

    

     社会环境

     由于人口老龄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上慢性感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环境暴露等原因,使中国癌症发病仍然处于上升态势。根据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肿瘤统计报告,2020年全球癌症总新发病例数为1929万例,其中乳腺癌发病率最高(226万例)。中国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新发癌症人数居全球第一,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中国癌谱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癌谱过渡的阶段,发达国家高发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不断上升,2020年中国发病率分别为82万例(17.9%)、56万例(12.2%)、42万例(9.1%),发展中国家高发的消化道癌症比如食管癌、胃癌、肝癌等虽然有所下降,但整体负担仍然较重。受益于癌症治疗手段发展及早期癌症筛查普及,美国所有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从1970年代的49%上升至2020年的70%。近十年中国癌症5年生存率已经从30.9%上升到40.5%,提高了将近10个百分点,其中乳腺癌与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在最近的十几年中有较大提升,已经与全球水平接近,但常见癌症中肺癌、肝癌5年生存率不足20%,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9.9%,与发达国家5年生存率尚有较大差距。

     政策法规

     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2021年11月19日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明确提出“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更有效、更安全或更便利等)的治疗选择作为更高目标”,客观上将有力推动原创新药和原创技术发展。至2021年《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GVP)的发布,国内已基本形成覆盖药品研发生产销售全生命周期的监管认证体系。同时,为推动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制度与国际接轨,加快实现药品可及性,推动中外医药产业互动与交流,中国药监部门加入ICH,目前63个ICH指导原则已明确实施时间点的共59个原则。

     技术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药品开发进入新时代,新型药物形式不断出现,同时药物靶点持续丰富,极大的拓展了药物研发新赛道。药物研发已跳出小分子化合物、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灭活/减毒疫苗等药物形式和作用机制的范畴,近年来药物研发热门赛道主要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ADC、双抗、CAR-T疗法、溶瘤病毒、基因治疗、mRNA疫苗及小核酸药物。2021年科学家在发现新靶点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最值得关注的100个新靶点中有超过60个治疗领域是肿瘤方面。未来随着医药相关学科及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领域将会涌现更多的新疗法与新药物。(详细分析及数据见《中国医药手册2022》相关部分内容)2020年,中国新药研发投入高达190亿美元,占全球药物研发支出的10%。预计未来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远超全球平均增速。从投入费用的金额看,中美之间仍有5倍左右差距。近10年来,全球药物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在研新药数量不到3500种,2021年尽管受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产品超过6000种,比2016年增加了68%。就具体领域而言,肿瘤在研新药近2000种,是绝对的研发热点。大部分的肿瘤在研产品都属于靶向疗法,超过40%的研发管线用于罕见癌症,其中下一代生物疗法(包括细胞和基因疗法)数量日渐升高。目前在研的新一代生物疗法超过800种,高于2019年底的600种,CAR-T和NK细胞疗法以及基因编辑和RNA疗法的数量均有所增加。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结构生物学、组合化学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FDA和NMPA已批准89种小分子靶向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癌症。数千种靶向药物正在进行癌症治疗的临床试验。近几年中国医药创新取得丰硕成果,但创新同质化严重、参与国际同步开发案例匮乏、热门靶点研究集中度过高,存在扎堆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并未满足大量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但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方的理性回归及政策不断引导,中国肿瘤研发领域将不断出现First-in-class/Best-in-class品种,随着中国药企不断推进国际化的进展,将有更多品种走向国际。从临床试验适应症分布领域分析,中国创新药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肿瘤,与全球整体趋势相同。但由于人种、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人种的疾病谱与欧美人种存在差异,符合中国临床未满足的需求正在推动越来越多“In China for China”的研发。

     热门靶点研发情况(截止2022年2月17日)

    

    

     医疗保障体系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医保不断改革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推进国家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动态调整优化医保药品目录,探索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等,将更多临床急需药品纳入医保范围,群众就医负担也明显降低。2018年以来,国家集采6批234种药品,平均降价53%;2批耗材,平均降价超80%。2021版药品目录品种增至2860种,67种谈判药品平均降价62%。截至2022年3月,16.7万家医药机构供应谈判药品。2021年国家医保局明确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谈判药品供应保障范围,与定点医疗机构一起,形成谈判药品报销的“双通道”,确保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在更方便百姓用药渠道顺利落地。截至2022年1月底,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协议期内的谈判药品在全国15.47万家定点医药机构配备,其中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分别为4.21万家和11.26万家。同时,为更加高效使用医保基金,2021年国家医保局先后发布四项通知,推进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进入实际执行阶段,30个DRG试点城市和71个DIP试点城市2021年内分批进入实际付费,2021年底前全部试点城市实现实际付费。2021年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商业健康险近10年来整体保持高速增长,各类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保险业快速发展,近几年来的增速有所放缓。未来随着监管政策不断完善、个人健康险意识持续增强等因素影响,商业健康保险支付比例在国家卫生支出费用占比中会持续增加,同时长期护理险、重疾险等产品在提高人民生存质量方面将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市场规模

     根据IQVIA最新数据,预计至2026年全球药品支出将达到1.8万亿美元,从治疗领域来看,肿瘤、免疫、糖尿病和神经领域是未来5年全球药品支出的主力,其中,由于新疗法的不断涌现,肿瘤仍将是增长的最大贡献者。预计未来5年肿瘤领域将有100种以上的新疗法获批上市,2026年肿瘤药支出将达到3060亿美元,相较2021年的1870亿美元增加1190亿美元,增幅达63%,2022-2026年CAGR为9%-12%,增速在各治疗领域中位居第一。

    

    (数据来源:IQVIA)

     中国的药品支出已从2011年的68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690亿美元,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按固定汇率美元计算)下降至1580亿美元。过去五年,药品支出增长的贡献主力是自跨国公司原研品牌药。原研品牌药平均每年以13.1%的速度增长,2021年支出占比达28%,2016年仅为20%。未来五年,随着中国加快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频率,将加速推进更多的原研新药纳入医保,导致更高水平的支出。与全球医药市场相比,中国医药市场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目前中国肿瘤生物药增长尤为迅速,CAGR超30%。过去十年,全球生物药销售额CAGR高达两位数,相较小分子药物,市场份额显著提高。虽然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在2019年首次突破千亿人民币,但2020年总体市场占比仅14%,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现在的中国与10年前全球水平接近,预计未来10年中国的药品市场将呈现类似的格局及发展轨迹。

     终端市场

     国内肿瘤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与药物治疗,近年来药物治疗方式与产品不断创新,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目前临床常用药物超过百种,包括传统药物(即化疗)、小分子靶向药及抗体类药物。2021年国内公立医院抗肿瘤药市场规模约1265亿元,同比增长13.39%,近3年CAGR为15.48%。其中,传统化疗及激素药市场规模约665.9亿元,同比微降0.38%,近3年CAGR为2.23%;抗体类抗肿瘤药(免疫疗法)2021年市场规模约315.6亿元,同比增长51.61%,近3年CAGR为43.98%;小分子靶向药市场规模约283.5亿元,同比增长18.63%,近3年CAGR为45.30%,是近3年CAGR增长最高的一类产品。2021年公立医院端传统化疗及激素类抗肿瘤药市场规模约665.9亿元,近两年市场规模稍有下降。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有22个产品,市场规模TOP3产品均超过40亿元,TOP6产品均超过30亿元。其中植物生物碱及其他天然药物、抗代谢药类市场规模显著降低,激素及其拮抗剂类药物、铂化合物、细胞毒类抗生素、其它几类药物市场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21年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公立医院用药规模约283.51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8.63%,近5年CAGR为34.77%,保持高速增长。国内公立医院用药品种将近50个品种,其中9个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市场规模最大的产品超过40亿元,TOP4产品均是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药品。自2018年12起共有3个小分子靶向药进入集采,相应品种市场规模显著下降。2021年抗体类抗肿瘤药总市场规模约为315亿元,同比增长51.61%,由于抗体类抗肿瘤药的优点,每年均有抗体类药物上市,整体规模近年来快速增长,3年CAGR达到43.98%。有9个产品的市场规模超过10亿元,其中前三大产品市场规模均超过40亿元,市场规模最大的贝伐珠单抗2021年市场规模约82.34亿元,同比增长53.70%,3年CAGR为48.48%。排名第二位的曲妥珠单抗2021年市场规模约62.1亿元,同比增长24.70%,3年CAGR为18.13%。排第三位的利妥昔单抗2021年市场规模约42.70亿元,同比增长19.89%,3年CAGR为9.96%。。随着中国药企对生物药的不断研发,未来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

    以上内容均来自《中国医药手册2022——数据、洞见、趋势》,旨在帮助医药从业者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节省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手册》首版将于2022年9月份启思会正式发布,之后每年定期出版,目前首版已开启预售,简要介绍如下,如需订购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中国医药手册(2022版)—数据 洞见 趋势》主要部分目录

     了解订购详情

     扫描二维码

    

     订购热线

    

     李朋辉:13520854802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