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寒冬、裁员、相信……20个行业关键词,你PICK哪一个?
2022/8/26 20:20:39 E药经理人

时光匆匆,2022年已经过半有余。几天前,“活下来”刷爆了朋友圈,“惊动”了二级市场,道出了无数企业当下的心声和对未来忧虑。最近一段时间,E药经理人采访多位业内资深人士,想知道这几年,在他们的眼中,哪个关键词印象最深、给行业带来的影响最大,亦或是最能代表当前的情境。收到的回复中,我们整理出了被提及最多的20个关键词。有“三医联动”“集采”这样的关键性政策,也有“差异化”“聚焦”这样的行业热点。有趣的是,如果从中抽出最为“感性”的几个词,组成一句话,似乎真的可以描绘出当下的感受:在“寒冬”里“活下来”,“相信”明天会更好。从今天起,我们会在E药经理人的微信文章中发起“制胜医药新周期·十大关键词”投票活动,在当前的20个关键词中,评选出十个最能代表当下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词,并将于9月17日晚举行的202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中国医药创新发展之夜”发榜,邀请十位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展开讨论与分享。
活下来
一场寒风,席卷了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生物科技赛道。降温仍在持续。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持续下降,拿不出突破性的数据、成果,根本无法从投资人那里拿到一分钱。曾经手头宽裕的企业,可以大把花钱,但如今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就在近日,连华为的任正非都喊出了这句口号“活下来”。“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边缘业务全线收缩和关闭,把寒气传递给每个人。”
内卷
内卷已经“卷”到了PD-1之外,以Claudin 18.2靶点为例,全球仅有Astellas Pharma处于III期,但是中国已出现接近20家本土药企在研,包括美雅珂、天广实、创胜等均已进入I期。类似的状况也出现在PD-L1/TGF-β、Trop 2-ADC、CD19赛道上。2021年7月初,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开篇即强调“药物上市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患者的需求,药物研发应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意味着创新药研发不能再一味迎合资本,药品上市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患者需求。监管层的警示,对医药创新行业健康良性、持久的发展重要且必要,也在进一步驱动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行业的规范。
三医联动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深刻影响行业发展格局。尤其是“三明医改”模式作为样本向全国推广以来,国家设立医保局,充分发挥医保体系的战略采购作用,以集采作为突破口,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药品流通体制机制改革,使三医联动整体发挥效力。医改带来的政策变化和医疗体系的改变促使医药市场重构,加速行业洗牌。面向人民健康、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初步构建,引领行业整体向创新升级发展。
数字化医疗
数字化正在为医疗健康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增量机会,主要来源于新技术和新服务带来的全新供给、医疗场景的多元化迁移、注重价值的精细化管理。在数字技术、政策变革、消费升级三大驱动力的推动下,各大医药龙头企业纷纷开启了数字化转型进程,医健产业与数字世界进入了深度耦合的阶段,中国数字健康产业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国际化
对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来说,一个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在传统原料药、仿制药走出国门的背景下,我国本土制药企正从呈现“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出海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需要对目标国家市场注册监管、商业及竞争、准入、投资及税收环境等需要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基本药物目录更新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最初只有307种,经过2012年、2018年调整之后,目前品种数量达685种。而有消息称,可能在2022年出台的新版目录数量或将扩容至千种。这对药企十分具有吸引力。如今很多药企都转型布局县域市场,倘若能进入基药目录,基层市场唾手可得。但原则上3年调整一次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迟迟未出,不失为2022年悬在医药人心头的一桩大事。
中药“守正创新”
无论业界对中医药存在何种争议,政策的股股春风,几乎让所有人感到,中药产业正在迎来新的暖春。但一边是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发布,为中药创新找到一双更适合“脚”的“鞋”,《“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为行业指明方向、大开政策红利;另一边却是Biotech对中药创新的鲜有问津,投资者对中药企业捂紧口袋,以及中药纳入集采带来的行业担忧。中药产业一时间陷入了“热症”与“寒症”同在的局面。业界不禁思考,对于中药守正创新的这张“方子”到底该怎么开?
裁员
受医药市场环境变化、药品研发受挫、兼并重组失利等影响,2021年以来,已经有数十家以上的欧美公司宣布裁员,其中不乏默沙东、葛兰素、赛诺菲、诺华等耳熟能详的大型跨国药企,也有一些新兴的强势医药产业公司,像 Healthcare、Brookdale、ALERIS等。国内同此凉热,据统计,过去一年上市公司中有超过100家药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人数近4万。进入2022年之后,药企裁员消息依旧此起彼伏。
差异化创新
随着集采全国推开之后的品种扩围,仿药的价格持续下跌,传统药企“压力山大”。国内药企纷纷下场,布局新药研发,力争创新转型。而现状却是扎堆于确定性较高的靶点,研发同质化严重,赛道趋于拥挤。如何做出差异化?不管是First-In-Class、Me-Better还是并购或license in,企业都在思考,应如何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评估,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国产替代
我国生物制药核心工艺装备的国产化占比较低,关键装备、关键环节的话语权扔掌握在国外供应链手上。这必然会导致在生物制药的生产工艺上,存在“卡脖子”现象,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度过高。“国产替代”是国内产业链的发展方向,也是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逆全球化
正当中国药企加速迈入国际化的征程起航之时,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经济学家就做出了“逆全球化”加速的判断。进入2022年后,从疫情持续,到战争爆发,再到《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出台,都不同程度加剧了对产业的影响。与很多行业相比,医药的国际化程度本身就比较高。研发需要国际化,产品需要走向国际。“逆全球化”现象的产生与加剧,一定程度上已经对“引进”和“出海”带来了阻力。
中概股回流
2022年3月,SEC将首批5家公司纳入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初步识别名单”,引发市场恐慌。中美监管制度叠加港交所不断优化发行制度,推动中概股回港上市,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目前已有29只中概股以不同形式回归港股。在中美就中概审计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的背景下,美股中概回港上市或成主流趋势。
新冠疫苗与特效药
自2020年新冠疫情全面暴发以来,无论是新闻热度、投融资风向,从来不差“新冠”的一席之地。从防护口罩到疫苗,再到特效药,资本市场的热浪从未停息。但是随着进入“后疫情时代”,新冠的大潮逐渐褪去,谁在裸泳这个答案已经快要显现。
破发潮与资本寒冬
新股破发似乎成了常态,生物医药板块更是频频“中招”。2021年登陆科创板的新股中,有12支在上市第一天盘中破发。除二级市场外,投融资也并不乐观。有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共632起。其中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583起,投融资金额671亿元;IPO事件30起,募资金额357亿元;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19起,再融资金额124亿元。整体看,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2022年上半年同比降低46.7%,环比降低45.9%。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环比降低55.2%。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57.8%,环比减少29.6%。
收购
从天境到基石,今年上半年,曾经风光无两的biotech被收购的消息便不断传来。过去,愿意“委身于”大药厂的本土Biotech屈指可数。不过,随着生物制药公司在二级市场破发成为常态,IPO之路越走越难,与此同时融资也进入寒冬。一些现金流充沛的药企也许能挨过这个低谷,或是挺到产品商业化缓解财务困境。但还有更多的账上没钱的Biotech,选择卖管线或是卖公司,让自己活的更好。
盈利
四年前,港股18A一举开启未盈利Biotech上市热潮,最早一批Biotech也在核心产品面市后迎来了收获季。但现实情况是,尽管Biotech们都在努力地做好商业化,想要扭亏为盈,但绝大多数企业的自我造血依然还在路上。
医保目录调整
2021年12月3日,2021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出炉,于2022年1月1日执行,其中7种罕见病用药获纳入,覆盖包括多发性硬化症、B型血友病等多项罕见病适应症。其中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作为渤健生物旗下的两款入围药品之一,因此前国内定价70万元一针而备受关注。近日一直有传闻将会在9月前公布医保目录入围名单,今年的调整将依然备受关注。
传统药企创新转型
从一致性评价,到国谈、集采,政策导向下的未来局势愈发明朗。做研发、搞创新、转型升级,成为很多传统药企的必由之路。虽然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我们始终坚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药企,在不断地探索、进取中完成转型升级,实现华丽蜕变。
集采
“再现地板价”、“砍到脚后跟”、“靶向药卖不过钟薛高”……七批集采金陵落幕,就在很多媒体继续“扮演”药企哀鸿者角色的时候,企业自身却早已开始痛定思痛,适应了这一“新常态”。对于传统药企来说,每一次集采,似乎都给企业留下了悲喜各异的回忆。虽然生存焦虑仍在持续,但降本增效、调整营销、重视研发、转型升级,已成为企业战略调整的主流声音。作为医药产业发展向前不可逾越的阶段性政策,对深处其中的药企而言,集采是挑战更是机遇。
行业新周期
中国医药创新在经历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药监改革、港交所18A和科创板等政策环境连续催化后,快速结束了第一个发展周期。其重要标志是Me-too的红利时代消失,具体而言Me-too在中国的基础能力建设已经完成,大部分Biotech公司都基本具备Me-too和Fast-follow能力,Me-too能力导致其产品不那么稀缺甚至是过剩的,意味着所谓“中国特色”的创新药时代已经结束,未来中国创新药标准就是国际标准,不存在中国特色标准,是否能够研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核心能力。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