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药业杨建新:创新药企CMO的俗手、本手与妙手
2022/8/27 20:49:28 E药经理人
过去六年,基石药业临床管线从零开始到陆续递交新药上市申请(NDA),目前已经获得四款创新药的九项NDA批准。成绩斐然背后,杨建新功不可没。8月25日,基石药业公布2022年中期业绩及近期业务亮点,并公告管理层变更。创始CEO江宁军在引领基石药业六年的发展后,决定从基石药业退休,不再担任本公司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战略委员会主席及授权代表,均自2022年8月25日生效。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江宁军将担任基石药业高级顾问至本年度末,以确保公司运营的平稳过渡。接任者为杨建新。今年7月,杨建新曾以基石药业首席医学官的身份接受了E药经理人的专访。在多年海外从业背景的他看来,我国临床试验设计水平进步很快,有些领域已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但他同时感到,国内创新药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
基石药业 杨建新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基石药业杨建新


Q:可否先向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在一家医药公司里首席医学官(CMO)的职责是什么?成为一名合格的CMO需要具备哪些从业背景?


A:CMO是公司产品的整体布局的关键决策者之一,并全面负责产品的临床开发策略与执行。在不同类型的公司里,职责侧重也有所差异,比如中小型公司的CMO重在临床试验设计与执行,大药企的CMO则很少涉及具体临床试验,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公司产品的市场策略与政府,监管,病人和投资者的关系等方面。临床医学背景是成为CMO的必备条件,此外还要熟悉药物研发的过程,最好经过基础研究培训与学位(如MD/Ph.D)。如果有药品商业化的从业背景,可以作为“加分项”。

Q:今年高考作文提到了围棋的“俗手”“本手”与“妙手”,从CMO的能力来看,哪些算是“俗手”“本手”,哪些又算是“妙手”?


A:在我看来,CMO有三个基本功,也就是“本手”。一是主导药物临床开发策略的能力。从选定候选药进入临床试验到最终上市,不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从一开始就要做出合乎研发逻辑与市场需求的策略。二是设计、落实试验方案的能力。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方案做对,蓝图不能出问题。在此基础上,CMO要把控好试验质量、进度,遇到问题能够解决,确保试验过程不出纰漏。否则,蓝图再好,“建房子”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也可能功亏一篑。第三,是与监管机构的协调、沟通能力。举例来说,这几年PD-1和PD-L1领域内卷严重,如果一家企业入场比较早,但最后因为临床开发策略或试验设计出问题,可能会“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把好的项目做坏了,这就只能算是“俗手”。如果进场比较晚,又中规中矩地推进研发,没能追赶上先入场公司的步伐,这就算是“本手”。但如果后来者能通过赛道选择、开发策略、临床试验方案设计,追平甚至反超先入场的选手,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妙手”。

Q:如果你来招聘或培养一名 CMO的话,最看重候选人哪些特质?


A:首先是持续学习能力。这个职位需要不断接收新知识,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学习。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前途非常有限。其次是应变能力。策略与试验设计得再好,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状况,必须要做出合理应对。再者,就是抗压能力。面对来自试验、资金、监管等多方面的压力,CMO要时刻保持冷静与理性,有条不紊的把控质量与进度。

Q:在你过往的经历中,哪段时期对提升上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A: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去美国留学。出去之前,感觉自己英文很好,托福考试接近满分,但一到美国却发现课都听不懂。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打击特别大。20多岁,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孤立无援,只能花比别人更大的精力去拼。白天、晚上,周末、假期,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挤出来读书、做实验,最后算是熬出来了。一般五年才能读完的博士,我只用了三年半。这次自我挑战的成功,让我的学习、应变、抗压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此后人生中遇到类似情况,也就不再慌张、焦虑。因为这次经历足以让你相信,再难的问题最终都能解决。

Q:中国出现“千金难寻CMO”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这几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诞生了几百家Biotech公司,急需资深的临床医学人才。但CMO的培养需要一个历练的过程。临床医学人才的发展像是一个阶梯,在成为一名CMO之前,要经过多个“岗位阶梯”的锻炼,一步步走上来。国内很多CMO,都是海外从业多年的MD/Ph.D,后来在药企做技术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慢慢进入到临床领域,一点点成长起来。由于中国此前没有创新药这个行业,缺少这个培养环境,所以就目前来看,必然供不应求。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医生开始从事药物研发工作,相信不久的未来,他们当中也会诞生很多优秀的CMO。

Q:药企跟临床试验主要研究者(PI)之间是怎样的关系?CMO在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A:与PI的良好合作关系对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与执行是至关重要的。从药企来讲,临床试验的最终目的,是证明新药比当前的标准治疗效果好。对于这一目标,PI与企业的大部分观点是一致的。有时候PI会出于学术研究的考虑,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设计,对于这些建议,企业需要考虑这些额外附加设计是否会影响试验的时间与成本,做好综合性的评估与决策,兼顾研究者的诉求。

Q:对于当下的中国药企来讲,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A:最大的挑战还是自身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就难以吸引到好的研究者和病人。再就是主导能力,团队中必须有人与国外的研究者、CRO达成有效沟通,能领导和监管试验,不能把研究完全扔给国外的CRO去把控。同时,临床试验的设计要合乎各国监管机构、治疗规范的要求。不同国家的要求不同,一定要注意到监管细节。比如从对照组的用药上来看,现在国外做肺癌病人的对照组治疗一般是“PD-1+化疗”,国内的一些仿制化疗药如果在国外尚未获批,也许就不能用。除此之外,还有患者入组标准、剂量要求等全都要考虑到。想做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必须提前做好功课。

Q:国内的Biotech公司应如何制定多地申报的战略与战术?


A:面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压力,大家都希望能出海,但哪些药能出海、适合出海?哪些药能够在国外注册成功?都需要提前做好评估。这个评估不仅要看现在的竞争态势,更要预见未来。要看到等你的药做出来之后,还有没有机会?如果综合评估后决定要做,那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做法。最理想的当然是一开始同步开展国内外试验,逊色一点的是国内外存在比较小的时间差,可以阶梯式进行。最糟糕的就是完全分开做。此前也有案例,在几个国家分开做一期,最终导致数据结果的不一致性非常严重,影响后续注册性试验的开展。

Q:当下国内创新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优质的 First-in- class项目很少,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A:国内创新药从模仿、并跑,到追赶,这是创新药发展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回想过去,家电、汽车等工业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当一款药具备“革命性”和“适用人群非常广”这两个特点,大家必然会去抢,这种竞争属于市场行为。国外也会出现类似情况,例如PD-1和PD-L1,国外已经批准了7、8个。市场的问题市场会自己解决,但当下已经有很多企业被逼着去做创新,不再做Follow-up项目了。本质上的原因还是国内的创新药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失败概率比较高,只有支付体系健全、市场足够大、能够获得持续性收益,投资者才愿意冒风险去投资。企业花很大精力研发出一个新药,最后投入产出如果不成正比,则不利于创新。这些状况的改变需要时间,也需要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Q:跟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临床试验设计水平还有哪些差距?


A:国内水平提高很快,与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可以看到,很多国内的临床试验,已经在国外的重要会议上做了口头报告。在具有中国特色和多发的肿瘤中,例如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和NK/T淋巴瘤的研究水平,与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对中国创新药的未来充满信心。
(本文摘自《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2年7月刊)



登记邮箱信息
订阅E药经理人
信息服务
扫描二维码

精彩推荐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生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翰森 | 和黄医药 | 齐鲁 | 上海医药 | 复宏汉霖 | 康方生物 | 贝达 | 荣昌 | 科兴生物 | 泽璟制药 | 复星医药 | 海思科 | 再鼎 | 基石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