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创生物Mann Fung :CMO的价值不止临床开发,“对外”能力要求或比“对内”更高
2022/9/10 16:22:53 E药经理人

    

    

     很多人可能有一个误区,会简单地将CMO与临床开发划上等号。事实上,临床开发只是CMO众多责任中的一部分,一个成功的CMO要对整个药物研发流程有深入的理解,对各个阶段负责,并真正了解患者的临床需求,方能为患者以及为公司创造价值。

    

    

    

    拓创生物CEO/联合创始人 Mann Fung

     Q=E药经理人融媒体

     A=拓创生物CEO/联合创始人 Mann Fung

    

     Q:你曾在多家跨国药企的研发部门担任负责人,在你看来,成为一个CMO该具备哪些能力?

    

    

    A:尽管我在大药企主导过很多新药研发工作,但我自己从未当过CMO。即使在拓创生物,我的主要角色也是CEO,所以这次我更多的是提供一些个人看法为大家做参考。就我个人而言,想成为一个优秀的CMO需要很多不同的条件,不过,基本条件主要有以下三个:一是要对整个药物研发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国内,大家有一个误区,会简单地将CMO与临床开发划上等号。事实上,临床开发工作只是CMO工作的一部分,绝不是全部,CMO要对整个研发流程的各个阶段负责,其中也包括临床设计、制定临床研究开发策略、对生物统计学的认识、与PK、CMC等部门协调和推进临床试验方案实施等;二是要真正了解患者的临床需求。我入行之前有过一段行医经历,对这一点比较有体会。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患者病情的跟踪,一定会让你对患者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这与医学院一毕业就入行的感受还是有点不太一样;三是专业上的深耕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一个好的CMO,其能力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练就,也不是通过某个培训课程就能获得,而是需要长时间来沉淀的。这或许是目前CMO人才看起来比较“稀缺”的原因之一。

    

     Q:一个CMO在制药企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A:这应该与公司的需求有关,也与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对于创新公司来说,往往规模还不大,可能只有一两个药或研发管线,这时CMO的首要任务是带领公司尽快拿到新药的IND申请,将公司管线资产推向临床。对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公司,可能管线品种已经有很多,并处于不同的领域和研发阶段,这时的CMO最需要的可能就是“全局视野”,要对整个药物研发体系做出规划和统筹,包括优先做哪个品种,哪个适应证,是否要与其它药物或标准疗法联用等。这些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对CMO的要求也更高。CMO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外”,这部分的工作有时比“对内”的要求更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与海内外各国的监管机构沟通,这要求CMO对不同市场的药研法规体系、监管特点、演变趋势等都必须有深刻的认知,并能落实到具体项目的沟通和实施上。对外的工作还包括部分BD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与Big Pharma或其它研发机构合作时,CMO要有足够的沟通和说服能力。在一些交易中,能否清楚阐述公司产品的研发思路、临床数据和未来前景,有时会直接影响合作的成败。另外,必须承认的一点是,拥有丰富行业背景和深厚经验的CMO,在说服力和影响力方面,能令合作方增加更多的“信任分”。最后是为公司担纲对外“发言人”的职责。在新药数据发布、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又或者面对国际媒体时,CMO是最重要的发言人之一,需要在各个场合汇报临床数据,并详细解答关于新药的专业问题,这也要求CMO具备优秀的外语和表达沟通能力。综上所述,CMO承担的角色可能远比大家想象的复杂,对经验、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要求都非常之高。

    

     Q: 国内药企出海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已渐成趋势,也不乏失败案例,在你看来,它还面临哪些挑战?

    

    

    A:出海做国际多中心临床时,不同的药物所面对的挑战自然会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可能会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一是临床中心的选择。在海外,大医院和小医院,医生的水平会有很大的参差,也决定了一个PI的经验丰富与否,以及是否能够招募到足够的患者,所以筛选临床中心很重要。二是与海外监管体系的充分沟通,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临床设计和对照组的选择。这里涉及很多要求和标准,可一旦得到它们的认可,研发工作将会事半功倍。三是选择专业的、有能力的CRO,这已是共识。四是多中心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国际环境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非常时期,这些因素很可能造成患者的脱落或其它问题。

    

     Q: 未来一个创新药公司去做药物临方案设计的时候,是不是从最开始就该考虑国际化的需要?

    

    

    A:每个药物的性质不一样,这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如果是一款“全球新”的药物,并且预期能够打开国际市场,那自然是开始进行设计时就要有所考虑。可是如果一款药物的差异化和国际竞争力并不够,只是做一个“Me-too”或只有少许差异的“Me-better”,那争取一个国际多中心临床的意义并不大。所以企业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产品和需求来做详细的考虑。

    

     Q:你如何看待如今CMO人才的稀缺?

    

    

    A:优秀的CMO需要同时是很多领域的专家,包括自身医药专业,药物临床设计,药品监管政策和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对外关系和行业人脉网络等。从这个角度来说,CMO人才的确是比较稀缺的。但从行业整体来看,随着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未来一定是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易于生存。也许在未来大浪淘沙和整合并购后,整个Biotech的数量和质量与现在都不再一样。到时候,真正优秀的CMO一定能够脱颖而出,为创新企业创造有用的价值。(本文摘自《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2年7月刊)

    

    

    

    

     登记邮箱信息

     订阅E药经理人

     信息服务

     扫描二维码

    

    


     精彩推荐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生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翰森 | 和黄医药 | 齐鲁 | 上海医药 | 复宏汉霖 | 康方生物 | 贝达 | 荣昌 | 科兴生物 | 泽璟制药 | 复星医药 | 海思科 | 再鼎 | 基石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