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药业:原料药龙头再转型
2022/9/11 17:57:22 E药经理人

     一张2007年的泛黄报纸碎片,吸引着参观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海”)的投资者,标题写道“U.S. Opens the Door to Chinese Pills”。那一年,华海凭借抗艾滋病药奈韦拉平成功打入美国市场,成为首家实现制剂出口的中国制药公司。一晃十四年。华海已经完成了从原料药向制剂产品第一阶段的转型,2021年其制剂产品收入已经超过了原料药及中间体。其中,集采中标产品功不可没。同时受进口禁令影响,华海三四年间通过积极参与集采抵消了这一禁令带来的冲击,并将国内市场做超了国外市场。2020年之前,华海海外市场收入占公司收入一直在六成及之上。但华海的终途并不是仿制药,其正进行从仿制药向生物药和创新药第二阶段的攻坚。它能否再次转型成功?

     华海的“救命稻草”

     短短三年光景,华海的成品药收入已经从20亿元档跨入30亿元,今年有望冲破40亿元大关。2022年第一季度,华海成品药板块销售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56.8%。势如破竹的发展背后,它做对了什么?在华海总部的一栋主办公楼中,挂着一条显眼的标语—“抢首仿、进集采”。条幅中标语的内容,在人人都喊着创新口号、怕谈仿制药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特别。正如台州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位置,原料药之城,与前沿的生物科技创新似乎隔着一段距离。然而口号不是虚的,它给华海带来了切实的好处,可以说“救”了华海。2018年7月,欧盟、FDA等药监机构要求召回所有含有华海缬沙坦原料药的药品,紧接着9月,又收到了美国FDA的进口禁令,该禁令涵盖了华海药业生产的所有原料药和制剂产品。自此,华海进入了黑暗的三年。同年,一件改变医药行业的大事发生了,“4+7”带量采购在12月开展。开标的两日二级市场一片哀嚎,然而投资者对华海态度不一。因为刚开始的集采中“只有华海是特别的”,一是光脚者的身份,二是其中标产品降幅并不大,三是华海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成本更低。相比进口禁令的影响,集采之于“光脚者”华海相当于“救命稻草”。于是就有了华海在集采中的“All-in”策略,2018年“4+7”集采中华海6个产品全部中标。2019年集采扩围,华海7个产品再次全部中标。据了解,在前5批集采中华海共有15个品种中标,五批集采产品投标中选率达100%。在集采推进过程中,华海以中选微利产品为契机,为慢病微利产品拓展基层、OTC和第三终端市场渠道;同时在报价策略上,华海倾向于以低价策略来占领市场份额。这个策略无疑是成功的,集采给华海带来了超预期的市场增量。财报显示,2019-2021年,华海相关中标产品销售金额分别为10.89亿元、18.81亿元和25.20亿元,到2021年集采中标产品的销售贡献接近制剂产品销售的70%。以第一批中标产品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为例,该产品的收入从2019年的2.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4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33%。中标产品的发力抵消了海外制剂收入的下滑。不仅如此,在这一冲击之后,华海用三四年完成了国内销售体系的搭建。数据显示,华海来自国内的营收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37.5%增长至49.6%。

    

     “高度重视集采,抢进集采”仍是华海2022年的重中之重。在产品储备方面,“要朝着每年三五十个仿制药(包括首仿药、难仿药)获批去努力,抢进集采的项目每年朝10个的目标去推进。”华海药业总裁陈保华表示。其中首仿药、难仿药是发展的方向。除了浙江,华海还在上海、江苏乃至美国设置了研发中心,加大技术工艺开发,重点打造了长效注射剂、脂肪乳、脂质体、多肽、纳米晶等技术。据了解,华海的制剂研究院大概有200人进行仿制药开发,挑战专利产品,在张江地区有100人左右进行复杂仿制药研究,新药制剂的研究和创新制剂的研发。至于市场策略,华海现阶段仍是遵循集采准入为主,其他渠道为辅的模式去经营。在陈保华看来,未来到期的国采品种将呈现碎片化和多元化的集采模式,如省际联盟开展续约等,这将给过去未中选的品种提供机会。

     道阻且长的创新之路

     纯做仿制药对华海并非难事。但华海志不在此,“到2030年,华海要成为以新药为主,各个板块齐头并进的大型制药企业”这是陈保华心中的战略目标。但道阻且长,尤其需要有坚定的、有力度的投身创新的决心。相比于初创即Biotech的身份,有仿制药经历的药企转型创新,尤其需要克服多年来对“投入产出比”的追求。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华海转型创新的时机并不晚。据了解,2013年9月华海便成立了子公司华奥泰生物,开始了生物药的创新研发。同一时期先后成立的Biotech很多成为了现在的生物新贵。与其他孤注一掷死磕研发的创新药企不同,身处华海体系内的华奥泰似乎前进速度不及外界预期。从科学家资历而言,华奥泰科学领头人朱向阳的履历可圈可点。据了解,朱向阳拥有16年生物制药研发和工艺开发方面的经验。加入华海前,他曾长期在勃林格殷格翰的不同领域和地点工作,领导和参与了30多个单抗或双靶点抗体项目的研究。事实上,略显保守的稳健是所有传统药企在转型创新时呈现出来的普遍状态,华奥泰也是如此。在创新药企不计商业回报将大笔资金投入新药研发时,传统药企需要平衡自身受益与支出。以度量创新的指标研发投入为例,2017-2021年,华海药业累计研发投入为27.25亿元,同期君实为83.31亿元,再鼎为10.97亿美元(约合74亿元)。此外,与创新药企不同,传统药企评价研发项目的价值时,更多从“以终为始”的角度出发,以有足够市场空间且临床获益为标准,“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朱向阳表示。策略上,华奥泰采取了“递进式的创新”。早期,华奥泰选择了从生物类似药和Me-too产品切入,其中贝伐珠单抗和阿达木单抗类似药预计会在2023年NDA。在朱向阳看来,尽管市场已是一片红海,但凭借华奥泰独特的工艺可以显著降低成本,比如VEGF-Fc融合蛋白跟同类产品相比产能可以提高约6~8倍。之后,华奥泰开始提速做了一些Fast-follow,在POC验证后快速跟进,目的是希望能争取在原研药上市5年内实现产品国内上市,目前大多数企业管线中此类产品布局偏多。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一时期,华奥泰的管线开始有所侧重,如IL-17、CD137、IL-36R都是与免疫有关的靶点,而且CD137目前市场尚无药上市。再往前一步则是BIC(Best-in-class)药物,在竞争激烈的靶点上寻找形式创新,如CD73靶点虽有不少竞争,但华奥泰选择了从CD73 ADC以及针对某一靶点双表位的鸡尾酒抗体等方向切入,从而避开了竞争。最后一层布局是FIC(First-in-class)药物。FIC药物被业内看成未来5~10年拉开企业之间差距的重要指标。据朱向阳介绍,华奥泰正在肿瘤和自免两个领域深入探索FIC药物的开发,以避免扎堆于肿瘤领域。“循路而行,找到蓝海”,这是朱向阳找到的针对BIC和FIC的突破口。华奥泰管线中的自免双抗IL-17/IL-36就是这样一款独家候选产品,目前中国的自免双抗屈指可数,披露的多为海外引进。据了解,未来华奥泰还将探索在双抗的基础上继续往三抗等更为创新的方向开发。

     (本文摘自《医药界·E药经理人》2022年9月刊)

    

    

    

     登记邮箱信息

     订阅E药经理人

     信息服务

     扫描二维码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