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
2017/8/22 E中医在线

子午流注,是中医学最有特色的理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历史十分悠久。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子午流注理论,是将一天24小时划分为12个时辰,对应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脏腑的气血运行结合,在一天12时辰之中,人体的气血首尾相衔的循环流注,盛衰开合均有时间节奏、时相特性。(转自:喜马拉雅FM特邀易经、黄帝内经主讲人张成老师)

亥时(晚9—11时),三焦经当令。
三焦指连缀五脏六腑的那个网膜状的区域。三焦一定要通畅,不通则生病。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
“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从此刻拥有好的睡眠开始。
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对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难问题,但不管採取什麽方式,尽量在晚上11点半前进入睡眠状态。
亥时百脉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种养护方法,可惜现代人能做到的很少,《灵枢》云“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同纪。”
子时(子夜11—凌晨1时),胆经当令。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才能完成胆汁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
《黄帝内经》里,“凡是十一藏取决于胆”,讲的就是人体内有11个脏器都依赖胆经的功能支援,因此要有足够优质的睡眠以确保胆经获得充足的能量。
子时阴气最盛,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辰,是人体气血阴阳交替转换的一个临界点。子时的睡眠是养胆的最好方法,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子时眠”。《黄帝内经》认为,“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夜半”即子时,意为子时为阴气最重时刻,之后阴气渐衰,阳气渐长。阴主静,阳主动,与之相适应,人体此刻最需安静,宜安然入睡。
这段时间正是中医养生中特别强调的“子觉”时间。然而在子时,人体的阳气开始升发,一旦过了子夜11点还没有入睡,人反而越来越精神,困意全无,因此一定要在子时之前入睡。

丑时(凌晨1时—3时),肝经当令。
“肝藏血”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卧则血归于肝,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是说人躺下休息时血归于肝脏,若丑时还不睡觉,血液就要继续不停的“运于诸经”,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长此以往就会生病。因此,丑时深睡眠是对肝经最好的保养。
静心养气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年轻一族如在这个时间喝酒,将会对肝造成极大的损伤。.

寅时(凌晨3时—5时),肺经当令。
“肺朝百脉”,肺经是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源头。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肺功能强健的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而肺功能不足的人则在寅时反映尤为强烈,或剧咳或哮喘或发烧,寅时抽烟,对肺的损伤也最大。
寅时是指凌晨3点到5点,按照中医理论,寅时是人体阳气的开始,这个时间是人体气血从静变为动的开始,是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有一个深度的睡眠,不易被打扰。

卯时(早晨5—7时),大肠经当令。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对食物中水份与营养的吸收、排出渣滓的过程,肺气足,排便通畅。
中医说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传导即传化和疏导的意思。因此,我们也概括出了大肠的两大功能——传化糟粕和主津。传化糟粕指大肠上接小肠,接受小肠传过来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又借助大肠之气的运动,将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并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主津指大肠吸收水分,参与调解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
卯时天基本上亮了,天门开了,五点醒是正常的。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空腹喝水,正常地排便,把垃圾毒素排出来。这个时候代表地户开,也就是肛门要开,所以要养成早上排便的习惯。排便不畅,应该憋一口气,而不是攥拳。

辰时(上午7—9时),胃经当令。
胃经多气多血,像一个营养物质的能量站,是人体能量的源头。经过一夜的休息,辰时的胃经流注最旺盛,此时吃早餐,是及时供给身体能量,也最容易消化。
如果胃火过盛,嘴唇干,可以在辰时清胃火;胃寒者适宜在辰时养胃健脾。因此,辰时太阳已升起,关注早餐的质和量、经常循经按摩胃经,可以保证这个后天营养能量站的运转正常。
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是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卯时阳气就全升起来了,辰时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天地出现一片阳的气象,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体阳气充足,气机旺盛,需要补充一些阴性物质,也就是早餐。早饭吃多了是不会发胖的。因为有脾经和胃经在运化,所以早饭一定要吃多、吃好。吃早饭就如同“春雨贵如油”一样金贵。

巳时(上午9—11时),脾经当令。
中医讲脾胃是“仓廪之官”,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整个消化系统,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的能量源泉。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质量好,嘴唇就是红润的。否则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虚者已时健脾,湿盛者已时利湿。
脾经在9~11点巳时最旺,经常在这个时间保养脾经,可保证体内的营养物质调运合理,供应充足。

午时(上午11时—午后1时),心经当令。
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是五脏之首,是人体的君主。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经具有推动血脉运行,荣肤华面,调理神志,宁心安神的功能。心主血脉,它配合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输送至全身;心藏神,统管全身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午时保养心脏至关重要。
午时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也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午时也是午餐时间,除要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外,建议可以喝点汤,菜要少盐。酒可喝但不能醉。在午时若能稍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也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
我们通常说的子午时刻,是人体气血阴阳交替转换的一个临界点。以气的变化来说,阳气是半夜子时开始生,午时阳气最亢盛,午时过后则阴气渐盛,子时阴气最为旺盛,所以人体阴阳气血的交换是在子、午两个时辰。人体也要注重这种天地之气的转换点。午时阳气盛,动养阳,静养阴,所以此时宜静养。

未时(午后1—3时),小肠经当令。
中医有“小肠主液”之说,这是因为小肠能泌别清浊,参与人体的水液代谢,把水液归于膀胱,糟粕送到大肠,精华输送进脾。
未时,阳气开始下降,阴气开始上升,是按揉小肠经以保养小肠的最佳时间。小肠经在此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是保养小肠经的最佳时间。此时经常循经按揉,可使二便通调,气机舒畅。
未时,午餐小憩之后,可做少量和缓的运动,喝一杯茶。

申时(午后3—5时),膀胱经当令。
膀胱经从足后跟沿着后小腿、后脊柱正中间的两旁,一直上到脑部,是一条大的经脉。是十二经脉及任督两脉中最长的一条经脉,也是穴位最多的经脉。膀胱贮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
申时阳气继续下降,阴气继续上升,人体温较高,阴虚体质的人尤为突出,若膀胱有热还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遗尿。因此,申时是保养膀胱经的最佳时辰,经常按摩经上的穴位,可以有效的防治泌尿系统的疾患。
这也是最好的学习时间,记忆力和判断力都很活跃。除用脑学习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时(午后5—7时),肾经当令。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肾藏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肾为先天之根”,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这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经过申时的人体泻火排毒,肾在酉时进入贮藏精华的时辰,肾阳虚者酉时补肾阳最为有效。因此,酉时经常按摩经上的穴位,可以健康长寿并能优生优育。
这是肾虚者补肾的最好时机。晚饭宜吃少、清淡,可以喝点粥。

戌时(晚7—9时),心包经当令。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戌时兴旺可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心发冷者戌时补心阳;心闷热者戌时滋心阴。因此,经常在戌时保养按摩心包经,可以有效的预防心脏的疾患。
戌时要开始准备入睡,睡前要静心养气,尽量用冷水洗脸、温水刷牙、热水洗脚,睡眠时宜采取右侧卧位。

总之,这种养生法的核心就是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重点睡好子午觉,以此达到养生的目的。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E中医在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