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创业第五年,终于在深圳办了第一场线下活动,聊聊收获和感受
2022/11/9 23:58:44 粥左罗

    

     带小老虎来深圳,小老虎这张,很向上生长

     你好,我是粥左罗,创业第五年,我们终于在深圳办了第一场线下活动,聊聊收获和感受。

     这篇,清单体,想到一条写一条,逻辑不强,没啥顺序,但每一条都是掏心讲。

     01

     来深圳办新媒体变现圈的线下活动,来之前,北京的圈友提醒我到深圳后,很可能无法回京,我说不能回也要去办。可乐说,有可能回不来那就让我一个人来,她跟孩子在家,我说,有可能回不来更要全家都去,这样保证不管在哪,一家人始终在一起。

     深圳办完活动后,果然买不了回京机票,我们一起来昆明刷几天码,等能买机票了再回。其实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待在哪个城市不重要。另外,这个做法也符合我深圳的分享主题《人生逻辑和商业逻辑的并行探索》。

    

     02

     创业5年了,还是搞新媒体的,按理说应该搞了几十场活动了,但这次确实是第一次。

     为什么几乎没搞线下?

     一是社交恐惧。线上是表达,线下是沟通+社交,我喜欢表达,不喜欢沟通和社交。

     二是社交心累。我社恐,但大部分跟我线下聊的人,应该都觉得聊天很舒服,这恰恰是我不喜欢社交的原因,因为我同理心很强,换位思考能力强,有边界感,愿意倾听,以别人舒服为中心,所以累,一般来说,我社交是给予者。

     三是人群恐惧。我去千人会场演讲,一点问题没有,但下场后,进到人堆里,我是很不自在的。

     四是不喜欢组织协调。搞线下邀请嘉宾,沟通分享主题,这些事我不喜欢做。也不享受在线下维护这些关系,比如饭局。我最享受的是,做一个创作者。

     还有很多其它原因,先说这几个。

     办了,开心么?当然非常开心,人就是这样。

     03

     线下活动当晚是“主题夜话局”,六七个房间,每个人房间七八个人,我挨个房间串门,从晚上8点到凌晨1点多。

     在第一个房间时,我跟大家说:我常常恐惧跟人形成深度关系、亲近关系,比如我在这个房间里,咱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认识,掏心聊了半个小时一个小时,最好的状态就是,我一直待在这里,跟你们聊上四五个小时,将来线上保持联系,线下有机会再聚,但现实是,一会儿我就要去下一个房间,聊一会刚开始认识每个人了,又要再去下一个房间,一晚上六七个房间,每一个都待不够,然后明天大家都走了,一年后,很多人我可能都不记得了,我不喜欢这种感觉。

     04

     我说不喜欢这种感觉,是因为我太喜欢大家,但一个人的精力时间和感情,极其有限,跟大家这种链接,就像烟花一样美,但短暂,我留不住,所以觉得好可惜。

     05

     密集的跟很多人聊天,有个好处,就是让你跟各种人碰撞后,可以更好的认知自己:原来,我是这样的人。

     06

     饭局上,几个人有疑问,包括我很多学员之前也有疑问:粥老师,你为啥不出高客单价产品?五万的私董会,十万的私教这类?

     我当时脱口而出:我想帮助的是当年的我。帮助普通人变得更强,而不是帮助已经很厉害的人更厉害,这是我做现在这些事的价值观世界观。如果按二八定律来划分人群,我想服务的是8里的,而不是2里的人。

     高客单价的产品,用户收入高,层次高,认知水平高,个人素质高,总之,钱多事少好服务。

     但在我的世界观里,我认为他们已经很强了,我希望帮助还不强的人变强一点,我开玩笑说,贫富差距已经很大了,帮助有钱人更有钱,有啥意义呢。

     07

     讲到这里,必须紧接着强调一点:我当然是要赚钱的,我也有物质欲望,需要更多钱来实现。但就像我分享的主题《人生逻辑和商业逻辑的并行探索》一样,我从一开始,会用人生逻辑限定我的商业逻辑,说白了,就是为了人生逻辑,我可以接受少赚很多钱,少赚钱不开心,但直接做不符合人生逻辑的事,不开心十倍。以及我服务普通人,大家收入不高,我真的做到了低价,高性价比,这一点上,在整个行业里,我可以接受所有知识付费爱好者的评判比较。

     08

     我不喜欢服务精英,本质上是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是一个反精英主义者的人,反权威的人,我怎么可能服务它们。之前我看某大咖讲,他认为这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人,普通人是没有价值的人,只需要少数精英就可以。其实很多大咖都是这样的思想,他们表面上尊重普通人,跟普通人客气,实际上他们觉得只是犯不上表达出来给自己招黑罢了,内心却是认为普通人都是愚蠢的人。

     我出身普通农村家庭,爸妈都是农民,农民工,没啥学历,文化水平不高,总之就是普通人。我从前是普通人,现在也是普通人,将来也是普通人,以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

     线下分享,我不喜欢站在讲台上,所以一直站在台下,大合影我喜欢站在边上,而不是中间c位,社群成员排队一个一个跟我合影时,我内心是很尴尬的,觉得自己承受不起,大家才是主角。

     记得同事做海报时,嘉宾分成了主讲导师、主讲嘉宾、分享嘉宾、学员分享,我一看就很讨厌,大家都是一样的,我说都改成分享嘉宾,后来不知他们咋沟通的,当天还是有嘉宾分享和学员分享之分,非常讨厌。当然,这些都是很小的小细节,不过背后都是价值观的体现。当然,那种价值观,在别的地方可能很正确,但我创业自己做事,就是希望按自己的价值观干一摊子事的。

     我这个人讨厌精英主义,讨厌权威感,也讨厌各种一小撮人制定出来约束大多数人的所谓文化、礼仪啥的,什么酒文化、饭桌礼仪、接待礼仪等等,尤其是需要学习和普及的,为啥呢?既然是需要学习和普及,那就不是按自然的常识就能自然明白的,那不就是一小群人设计出来控制大多数人的么?比如,我内心是尊重你的,但你非得说让我这样坐、这样穿、这样吃、这样喝才是尊重你,那不就是你们人为的制定了管理我的一套东西么?

     当然,我这种人,这种风格,可能在当下这个社会,可能就注定成不了啥大事业了。不过我认,人生逻辑也很重要。

     09

     夜话时,我跟大家认真强调了一下我将来要反复强调的原则:我是教大家写作的,也是教大家做自媒体的,但是我不希望因为我,你们所有人都涌过来,全都要搞写作变现、自媒体变现,这个世界是很丰富的,你有你的事情做很好,咱们没必要都来全职搞这个。那跟我学这个的意义是什么?写作是个好工具,自媒体是个好工具,确实值得每个人学习,用好这个工具,帮助自己更好的学习、成长、各方面提升自己,放大自己的工作能力,辅助自己的事业。当然,全职做也很好,只是每个人都要想清楚,过一种深思熟虑的人生。

     10

     第一次线下活动,有一些不足,但我很开心,因为做了第一次,就有了初版本,有初版本了,就等于有迭代的基础了,下一次,在这个版本上优化20%,再下次再优化20%。

     11

     组织一场线下活动,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容易,比如单纯凑齐100个人这事就并不容易,虽然有一百多万粉丝,但这次是针对新媒体变现圈的成员做的,第一期一共就1200多人付费参加,一年下来,有些人已经不做新媒体了,有的尝试后放弃了,有的转行了,等等,还在做的可能四五百人,这些人又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让大家冒着疫情的风险,聚到深圳来,实属不易。

     12

     这种聚会,大家随性的坐在一起,闲聊,扯淡,乱七八糟的问,脱口而出的答,你一嘴我一嘴的这种低质量交流,其实比所谓的台上干货分享台下认真学习更重要,因为这是人和人最真实的互动,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感受彼此,结交一些朋友。除了做一个听众,每个人都有机会介绍下自己,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的回应一下其他人,其他人也能接收到,这样每个人也都能记住一些人,认识几个人。

     13

     人需要跟比自己厉害十倍百倍的人学习,但同样需要找到一些跟自己相似、同频、同水平或者差不太多的人做同行者,这样在成长的路上才会不孤单,才能走得下去。

     很多时候,这样的人,不太会产生在同事里,同事关系里掺杂着或多或少的利益关系,里面包含着一些揣测、嫉妒、希望你好又不希望你太好等复杂情感,很多人表面上互相客气背地里互相讨厌(这也是我不喜欢开公司的原因),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更纯粹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只是在网上,在同一个群里,互加了微信,是不行的,真的需要坐在一起聊过,吃过,喝过,甚至睡过。人和人,要近距离的在“气味相投”上确认一下。

     很多时候人在坚持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是很孤独的,这样的线下聚会,让每个人可以交到几个战友,是很有价值的。

     为了这个价值,我再不喜欢,也要争取2023年继续给变现圈的成员组织。

     14

     这样正式的稍微大一点的线下活动,成本高,直接成本六七万,间接成本十几万(筹备很久,以及,前后一周别的事都得停掉),细节多运营重,整个团队的时间精力搭上很多,所以我想2023年,也做点简单的,比如北上广深杭成,甚至一下大的省会城市,组饭局,啥也不准备,就是约个饭,饭后找个地方随便聊天到凌晨。

     15

     有人问,你们搞这样一场,能做到多少人续费。我说,你不说我都没想到。很多人组织这样的线下,要么是搞续费,要么是转化更高客单价的产品,我们这方面是啥心思也没有。不续费的都可以来参加,参加完不续费更是对的,因为你没有进一步的需求,我干嘛让你续费,咱们就是来聚一聚的。

     这样做,不符合商业逻辑,但符合人生逻辑。我在晚上夜话时,在其中一个房间聊到这个,我说我要带着续费或转化其它产品的诉求做这个,我走进每一个房间时,心态都是不对的,那就没意思了,我们就开心的聊天吧。

     16

     线下聚会,不管再怎么准备,都会是一场美好的遗憾。总觉得还有什么没做好,还有什么没讲,哪些人聊得还不够,哪些人还没来得及聊,想跟谁打招呼没打,想跟谁说句什么最终没说,等等。

     还好,我们可以期待下一次。

     17

     做社群,做圈子,如果不能长期做,意义不大。从事上,一件事需要长期跟大家一起做才能带一部分人出成果;从人上,一群人一起经历三五年才会结成深厚的感情;从圈子上,一个圈子的文化,调性,价值观,影响力,能量,也不是一年就能形成的。虽然常常做的过程中有放弃的念头,但还是希望能至少坚持做三五年。

     18

     社群,跟不需要人和人链接的线上课不同,也跟人和人短暂链接的训练营不同,它是一群人要长期在一起的,所以社群更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最终每个社群都会自己的三观、调性,适合的人会很喜欢这里,不适合的人待不下去。这样的一个圈子,一旦形成,以及彼此对脾气的人互相找到了,都应该珍惜,长期在一起。

     19

     每个人,需要在同事之外、同学之外、家人之外、亲密关系之外,在一些事上找到一些同行者,没有这个也许没啥,但有这个,你会更幸福一些。

     20

     这次见面会,夜话时,很多人都会聊到一个点,什么时候接触到我,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我的课程的,我很开心的知道,很多人已经跟随我学习三四年了,这说明我做事地道,做人可以,至少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我来说,赚钱重要,口碑更重要,成为怎样的人、过怎样的人生,更更更重要。

     21

     当然,我不会傻到认为所有人都很喜欢我,因为不喜欢我的当然不会来参加线下见面会,讨厌的更不会来,所以这种聚会就是给自己编织的“正向反馈茧房”,在这种场合接收的一切赞美,都应该只是保持感谢,而非自我膨胀。

     22

     初次见面,不下判断。人未必要说谎,但有些人很会做选择性呈现。或者,一个人短时间也只能呈现自己的一个面,一个人有千面,所以日久见人心,长期交往做判断。以及,一个人讲什么,也不用来者不拒全部吸收,看他怎么讲,更要看他长期怎么做。

     23

     五六小时的夜话,我们看到,聊天时表达很简单,表达好很难,只是滔滔不绝的讲,很简单,有主题有逻辑有条理很难。

     24

     学会倾听很难。有些人急于讲,不太会倾听,有些人喜欢抢话插话,不太会等待。有些人听,是带着强大的自我和偏见在听,以至于“没听到”,放下自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别人身上,才能“听到”,否则你听到的都只是你以为的,不是别人讲的。

     25

     很多东西,不好兼顾,比如想在认识人的数量上满足,就无法在认识人的质量上满足。

     26

     跟着我学习成长,拿到成果比较多的,一般都是持续几年的,或者一整年极力投入的,这很公平。我常常说,这个世界其实蛮公平,没太有啥怀才不遇,也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找到捷径的人,往往蹉跎了数年后又后悔,再次回到踏实付出上。总体上,因果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都破不了,该是怎样就是怎样,得到和付出,长期看必定守恒,你不信也得信。

     27

     有人问到焦虑、痛苦的问题。我说,如果你极度现实,认清自己,承认现实,那你希望得到的,一般不会偏离能力太多,这样的话,要么你不会有啥焦虑痛苦,要么是有一些但不至于大到让你睡不着。

     因此,小焦虑小痛苦很正常,但大焦虑大痛苦,就不正常,因为它本质上是“你希望得到的”远远大于“你配的上的”,现实是你又远远得不到,所以才有大焦虑大痛苦。

     以上。

     还有很多,来不及写,先写到这里,不然要过24点了。

     期待下一次,值得互相认识的人,都应该互相认识。

    

    好多照片,想插入文中,来不及了,想后面专门搞个文章,后者我专门整个视频发。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粥左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