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先搞起来,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
2022/11/13 20:29:07 粥左罗
关注 ▲粥左罗▲和百万互联网精英,一起向上生长
![](/asp/image.asp?m=0&w=gh_253f4704ca80&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qicHLaUZniblP189Zgl5j2eTK1sK2IGPEdldvw4n6AU5DZ7J6tZicduq1IWzvh6wYwbibRvCDHdy93B1TAjwCUhoeg/640?wx_fmt=jpeg)
这是粥左罗的第 2996期分享
作者 l 于非让
来源 l 有书(ID:youshucc)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点击预约直播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网上有一个热门话题:“遇事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还是先搞起来?”
一个高赞回答令我印象颇深:“人生不像做菜,不能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才下锅。”
生活中,我们要做的事情层出不穷。 倘若总想等到万事俱备才开始行动,事情非但不能解决,反而会越积越多。 《晏子春秋》中有曰:“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意思是说,努力去拼往往可以做成,不倦前行通常可以抵达目的地。有时候,与其一味苦想如何解决,不如让自己先搞起来。01先搞起来,能反内耗
人们常说,犹豫一万次,不如实践一次。一个人越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就越容易患得患失。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美国一家报社里,有位小记者琼斯。一天,上司叫他去约访大法官布兰德斯,琼斯大吃一惊,连忙拒绝:“不行不行,他根本就不认识我。”
接着,他列举出自己不去采访的理由:无名小卒、经验不足。他觉得即便自己很想见这位名人,但人家未必会接见。 琼斯一脸失落,暗自琢磨:“或许别人去了,会比我表现的更好,我还是别去了。” 上司瞥了一眼,拿起电话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你好,我是明星报的记者琼斯,我奉命采访布兰德斯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见我几分钟?”
“他不会答应的!我的能力还不能采访他。”琼斯惶恐地说。 这时,电话那头传出声音:“一点十五分,请准时。” 琼斯听后,愣在原地,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反复挣扎、纠结很久的事情,对方竟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成名以后的琼斯,回忆道:
“那一刻是我二十几年来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我能不能做到?这值不值得去做?我要不要试试,选择还是放弃?” 很多时候,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习惯把整个事情都推演一遍,臆断出可能遭遇的问题。 殊不知,拧巴和纠结会成为行动的最大障碍,不断消耗心神,使自己陷入“我如果做了,会怎么样”的内耗。
如此循环,最终将是一事无成。 《反内耗》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知道……却做不到……的纠结背后,是无止境的自我战斗。”
内耗本身就是对执行力的阻碍。 清代彭端淑在《为学》中曾写下这样一段故事:
一穷一富两位和尚都想去朝圣。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和尚问:“子何恃而往?”
穷和尚回道:“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和尚听后,说:“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第二年,穷和尚去了南海并顺利返程,而富和尚依旧在筹备自己心之所念的船,仍未动身。 天下之事,总是困于想,而破于行。 要知道,降低自我消耗的办法,唯有立刻行动。 与其陷入“想做但不确定结果如何”的纠结中,不妨让自己先搞起来,前行路上,答案自然会随着时间慢慢呈现。 就像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的写的那句话: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asp/image.asp?m=0&w=gh_253f4704ca80&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qicHLaUZniblN9qBshOkR1UTsecsaMWPRG6DMAZmCib0BjgG7tEpib3ULvxcWOYpKbDtNwia1OyvJITH8LoofJJMsaA/640)
02先搞起来,自有收获
生活中,其实多数人都一样,遇到事情、碰到问题都没有绝对的把握完美搞定。 然而,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有人愿意凭借自己模糊的愿景,先搞出来个雏形,一步步慢慢前行;有人则始终忧心忡忡,停滞不前。 我身边便有这样一个例子。 朋友的婆婆姓蒋,平日里大家都管她叫蒋婆婆,她75岁,一只眼睛患有严重眼疾,一生务农,没有文化,大字不识几个。 有趣的是,每次朋友看书时,老太太也跟着拿起儿童画报认字。学了没几天,她扬言要写本书,记录自己一生的故事。 起初,家里人以为她只是心血来潮,便拿之前的糗事笑话她—— 老太太刚注册微信号时,发现有人第一时间跟她发来消息,就开心地跟这个“好友”聊了许久,甚至晚上钻进被窝,还特别热心地用语音跟人家道晚安。 出于好奇,朋友便问婆婆和谁聊得这么起劲,结果看了手机差点笑晕,那位所谓的“好友”竟是微信团队。 或许在我们看来,写书,是一件工程浩大的事情。 可老太太却从不这样认为,她经常摆弄手机,学拼音、识字,但凡有自己搞不懂的地方,便向旁人问个不停。 大家都打趣她:“蒋婆婆,你还真要写书啊?” 老太太也不管别人怎么说,总是埋头忙自己的事。后来,她虽然未能出书,却识了许多字,还搞了一本《蒋奶奶的回忆录》彩印纪念册。 ![](/asp/image.asp?m=0&w=gh_253f4704ca80&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GtWwdCwkv7Fvia7W4h9tbiciaib8y7ue8rBeicHfREuuThKxo4Piaicmx6lGUm6nl1ich8b9qvBuKI34HiavmSP6aFleKMw/640?wx_fmt=jpeg)
△蒋婆婆的纪念册
美国保险业巨子克里蒙斯通曾说:“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有大收获,那就下手去做!更重要的是,马上就做!” 先搞起来,通常都是一场稳赚不赔的“生意”。 我们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是机会,在岁月里辛苦的付出都会叠加起来。 把事情做成,固然很好;不成,我们也会在过程中积攒许多令人备受增益的经验。
03先搞起来,才是捷径
一位著名公司创始人说过:“做一件事,它到底靠不靠谱,你坐在家里想是没用的。我们的风格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主意出来大体觉得靠谱,先干起来。”
在行动中获得信息,不断优化调整,既不耽误事情的进程,更不会阻碍自己成长。 作家彼得·西姆斯在《小赌注》写了这样一件事。 有个团队要做一款软件,团队对这个软件的开发起了分歧。一位叫瓦尼尔曾的员工,认为应该把软件做得性能强大再发布。 另一位叫斯莱默的员工,则认为一次性写出完美的代码这种事几乎不存在,应该尽快把软件发布,接受用户的使用反馈,然后进行改良。 最后的事实是,公司采纳了斯莱默的想法,在不断研发中改善产品缺陷,边做边更新迭代。因为投入市场及时,随着用户增加,他们的设计思路越来越宽,进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职场如此,生活亦是。 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学会先上场,再适应,最后调整。 这让我想起了网友@许静 分享的一段经历。 为了塑型健身,她每天都会看一些健身视频,把那些有用的“燃脂”“速减”视频放进收藏夹。 朋友得知后,就带她去了一家健身会所,哪曾想只围观了30分钟的高强度间歇训练,她就被吓跑了。任凭朋友再怎么喊,她都会以自己体能有限为借口推辞。 后来,朋友直接给她申请了试学课程,把她拽了过去,迫不得已,她只好跟着上完第一节,当她真正体验的时候,她才知道,单组动作分解完20秒,自己只要支持20秒就算赢了。
这时候她恍然明白,再大的事情,认准目标、找好方向,立即去做就是解决它的最快路径。 听过这样一句话:“先做起来,是在你与事情之间建立最短路径。让大脑直接从‘if’的如果,聚焦在‘how’的如何做上。”
我们遇到的所有事情,从有意向到着手做,确定目标后,减去多余的忧虑,先搞起来,才是抵达目的地的捷径。
![](/asp/image.asp?m=0&w=gh_253f4704ca80&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qicHLaUZniblN9qBshOkR1UTsecsaMWPRG4Xft8R4tssUb77PGtgotsARtxGXHDcia2ZVCLx9PUa9WyecyDoLuz2A/640)
04先搞起来能解决人生80%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很多人都在被动地生活,平时左晃右摆纠结不定,等事情找到自己头上来才不得不去做。 罗辑思维CEO李天田曾说:“人生总有很多左右为难的事,如果你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那么,不要反复推演,立即去做。” 只要先搞起来,没有什么搞不成的。 之前网络爆火的李子柒就是最好的诠释。她早期做视频的时候,没人教她,就一点点摸索。
没人专门跟拍,她就自己用手机一遍遍的调整角度,一个人扛着三脚架,山上山下来来回回的折腾。 日子从无到有,凭的就是这股“说干就干”的利落,她用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短视频领域——古风美食。 凡事只有先搞起来,在过程中摸出路子,才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比起空想主义,先搞起来,就会超越很多人。 想减肥、想写作、想学外语、 想考研……先搞起来,遇见困难逐项解决,我们便会与想要的结果不期而遇。 聪明的人,永远不会把美好的时光留给焦虑,瞻前顾后、徘徊观望。 他们知道,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不会空降。 唯有让自己先搞起来,步履不停,走在路上,美好才会逐渐靠拢,生活才会慢慢向阳。 共勉。
![](/asp/image.asp?m=0&w=gh_253f4704ca80&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qicHLaUZniblN9qBshOkR1UTsecsaMWPRGjqq5B09DlrVJRA7p7qs3b3UyibUFicnlP6sRvmcOmjkzJnicLESUwL0Aw/640)
作者:于非让;来源:有书(ID:youshucc)。读完的书成就期待的自己,有书是千万人共读平台。配图源自《铁甲钢拳》、《当幸福来敲门》。
END你的能力+影响力,决定了你的值钱程度。学习新媒体和个人IP打造,可以帮助你建立更深远的行业影响力,获得更多机会和选择。
如果你想学习如何让更多的人喜欢你,如何通过自媒体账号放大自己的影响力,如何让自己的IP更值钱……
不要错过“粥左罗新媒体变现圈”!
120场课程+10个实战训练营+圈子交流链接人脉,一年时间,从理论到实战,带你拿到结果,做出成绩!
感兴趣,扫码锁定第二场招新直播专场
进专场群,抢专属福利倒计时2天,别错过!![](/asp/image.asp?m=0&w=gh_253f4704ca80&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qicHLaUZniblP189Zgl5j2eTK1sK2IGPEd8mXaqJf9bc1uZJ17CCiaGUYnHcRYF1MqSzvzXYVZ6zw738V6EHF9eXg/640)
推荐阅读2篇(点击即可):
1、26-35岁,人生的黄金十年要怎么度过?这是我听过最棒的建议
2、人是叫不醒的,只能痛醒(深度好文)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粥左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