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心理救援手册」:6个方法,好好照顾自己
2022/11/20 20:36:21 粥左罗

    

     这是粥左罗的第 3016期分享

     编辑 l 江湖边、锁骨养鲸鱼 责编 l kuma

     来源 l 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点击预约直播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在这轮广州、北京、重庆等多地疫情中,人们频繁地提到「次生灾害」这个词。

     情绪糟糕、人际紧张,都可能是「心理次生灾害」的一部分。

     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情心理调适手册》、2003 年非典时期台湾《SARS 安心手册》和《港大 COVID-19 精神健康援助自助手册》,针对不同人群整编了以下建议,方便、简单,可供即时取用。

     本手册将回答:

     作为普通人,如何调整自己的压力?

     如果你被「隔离」,如何调适自己?

     如果你是一线抗疫工作者:警惕情绪耗竭信号

     如果家里有小朋友,有什么特别要注意的?

     心理卫生从业者对于自己原先照顾的个案,应注意到哪些可能的冲击?

     01

     疫情「风暴」下

     普通人如何调适自己的压力?

     01 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应激状态中,人们的内心导航是一个「混乱状态的系统」(比如,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原本熟悉的事都不会做了)。

     你在「异常」中的许多反应(睡不好、悲伤、焦虑),都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具有功能(比如抢菜、清洁)。良好的精神健康意味着:遇到灾难,我们会感觉糟糕。了解「压力」可能导致的情绪反应,能帮助你接受自己的感觉,分辨何时需要求助。

     02 那些「盲目乐观」的声音让我烦躁,怎么办?

     有人说:网上、身边总有一些声音「盲目乐观(toxic positivity )」,虽然他们可能是好意,但我更生气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盲目乐观也是一种 coping strategy(应对机制):回避负面情绪,用虚假的保证而不是同理心来应对痛苦。它来自于对消极情绪的不适感。

     这样的声音可能让你感觉疏远、脱节、被否认,但这仅仅是另一种应对机制罢了。你可以选择与其保持距离。重要的是,我们也要给自己的情绪应对机制一些空间,容许自己的感觉存在和被表达。

     03 给自己列一个令自己感到愉悦的 To-do 清单,并执行它

     平日你一定知道做什么事情会令自己开心。例如,允许自己哭一哭,写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运动,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泡泡热水澡,与人聊天等等。

    

     问问自己:在现有情况下,你做到让自己最大化的舒服了吗?做那些让你感到安全和舒适的事。

     04 管理自己的替代性创伤

     规定一个刷手机(群通知、采购、看新闻)的时间。关掉不必要的 app 通知和提示音,尽可能避免被动 24 小时接受信息干扰的处境;

     理性获取权威来源的内、外部资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另一方面,谣言和耸人听闻的消息都是信心的隐形杀手,要提高警惕;

     学习一些即时放松技巧(在本手册第三部分)。

     05 「情绪应对」转向「问题应对」

     个人应对机制一般有两种:情绪集中(内部情绪状态)或问题集中(通过直接行动改变压力源)。前者则需要情感上的接受和适应,而后者需要行动上的改变。

     如果你感觉被情绪压倒,无法处理问题,一个小方法是:面对压力情况,将其拆解为三个主要评估组,然后分别评估自己的控制程度和可利用资源:

     伤害/损失:我的身体或我周围的人已经受到了什么伤害?

     威胁:我预期的潜在损害、伤害或损失是什么?

     挑战:这是一种我可以积极应对的压力情境吗?

     06 想办法和别人说话

     和支持关系互相交流也很重要。你可以和值得信赖的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如果你感到自己出现心理状况,也建议寻求心理咨询师的支持。

     02

     如果你被隔离了/即将前往方舱

     「隔离」对普通人而言并不寻常。

     面对一个陌生而且不确定的处境,我们常因自我环境控制力被限制产生不满情绪,又因空间封闭,孤立无援的恐惧感容易扩大。但是,它并不可怕,我们只是需要学习如何面对「隔离」。

     01 做好心理准备。方舱不是普通医院,隔离条件有可能不佳。

     打包行李时,除了一些必需品,最好带一两件自己熟悉的东西(舒缓物,书,耳机等)。到了隔离点,多探索熟悉一下周边设施,建立稳定感。

     02 隔离期间,会出现哪些扰人的情绪?

     突然到来的人身自由限制,可能会造成暂时的慌张、不知所措。这是很自然的反应,不必过分强求自己保持镇定。压抑情绪,反而会影响后续的抗压能力;

     可能会出现抱怨、愤怒。这时候,你需要给自己找一个适当的发泄口,比如:打电话给朋友倾诉;

     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找到有同样机遇的朋友,相互安慰、倾诉。

    

     03 被隔离期间,「患得患失」怎么办?

     面对一个不明朗与不确定的处境,各种的担心与忧虑也会出现。这些心情可能会伴随着「患得患失」的念头而来——比如,我中断的工作怎么办?要是真的没人管怎么办?此时要尽量转移注意力,不要让这些念头持续扩张;

     如果你很难打消这些念头,不必强求,可以一面带着这些念头,一面去做其它的事,虽然会分心,但是还是要让自己「动」起来,与这些「患得患失」的念头保持一些距离。

     04 隔离期间,如何抗压?

     可能的话,给自己做一份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尽量把生活品质维持在一个水平:有工作时段、休息时段、娱乐时段、运动时段、进餐时段等等,每日照做。细微的稳定感对于应对不确定性非常重要。

     05 隔离中,如何稳定自己的心理状态 ?

     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即使在隔离的空间内,你也依然可能成为一个助人者(比如记录自己所处环境,给后续进入隔离点的人一些建议);

     保持与外界的沟通。不管是倾诉,还是记录自己的情绪,都会很有帮助。

     06 适应自己的新身份:「被隔离者」

     就像新生入学一样,刚开始你需要花点时间熟悉下,新的身份有哪些规范、权利和义务。当你完全驾轻就熟,一些不舒服的感觉也会渐渐淡去;

     对于没有被隔离的邻居或同事们,也需要给他们一点时间适应。你可能无法改变短暂的异样眼光或人际距离感的变化,但也不必把别人的无知转变成伤害自己的工具。

     03

     一线抗疫工作者:警惕情绪耗竭

     01 请在帮助别人之前,先照顾自己

     作为一名抗疫者,你可能需要长时间地照顾别人,理解他人的难处,理解他人的局限,但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做一个「牺牲品」,把自己奉献出去。

     既往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灾难之后,「第一反应者(救援队、医疗队)」和幸存者一样,心理痛苦和功能障碍都会显著增加。组织者需要意识到这一点,制定相应规则,保证休息、供给、换班、团队作战。

     02 给自己准备一个「休息盒子」

     对自己的情绪保持觉察,警惕「情绪耗竭」。就像「感到被疫情引发的负面情绪淹没」一样,不管是应激反应,还是「情绪耗竭」,都有可能到达一种很严重的程度;

     在所有「小」时刻有意识地休息。起身倒水、在洗手间洗手……都是适合进行冥想、放空、深度放松的小时机。一些研究发现,仅仅是几分钟的「放空」,都能更好地训练了大脑的「注意力肌肉」;

     给自己准备一个「休息盒子」(睡眠毯、故事集、香薰、猫片等等)。只要能让你感到片刻安心,它就可以进入盒子,成为一种你的候选放松方式。

    

     03 当你感到被淹没:停下来,准备放松

     列举几个快速放松的技巧:

     体前屈(do a forward bend)。弯腰,碰到自己的脚趾(不管是不是真能碰到脚趾。你也可以坐下来,把头放在膝盖之间);做一些缓慢的深呼吸,在那里呆一会儿(如果可以的话,30-60 秒);做一个体前屈动作,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这是人们的「休息和消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放慢速度,感觉平静一点;当你准备再次站起来时,不要太快;

     专注于有节奏的呼吸(paced breathing)。呼吸是让情绪达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水平的最好方法之一。特别是,要集中精力让呼气比吸气更久——这也可以激活我们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再次帮我们感觉平静一点,让情绪回到一个更容易控制的水平。当吸气时,在脑袋里数数,看吸气的时间有多久;

     可视化(Visualization)。想象一种精神意象,比如去宁静的海边进行视觉旅行。这个技巧的重点是多感官想象,包括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比如想象咸海水的味道、海浪拍打的声音和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

     04 构建「支持性」的心理环境,建立一张内部的安全网

     除了保证休息,组织者需要定期安排一个时间,组织医护人员互相倾诉,共情,支持。在这个时间里,大家可以表达不满、愤怒、悲伤等等而不被评价或否认——也就是说,在情绪上制造一个「出口」(冥想房间、情绪发泄屋、拳击/告解室),建立一张内部的安全网(团体内支持)。

     这种支持并不需要耗费许多时间,但却能提供一些心理资源。例如,皇家利物浦大学医院的医护工作者,每周四下班时都会组织大家「为自己鼓掌」。

     如果当你感到自己无法脱身,没有办法自行「修复」情绪时,不妨多向外界寻求帮助。比如,找到靠谱的、值得信任的朋友谈一谈,或是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

     04

     如果家里有小孩

     要特别留意什么?

     如果你家里有小朋友,可能需要特别留意一下他们的情绪。在隔离期间,孩子们可能会增加对大人的依恋,表现出焦虑、烦躁、紧张等反应。

     01 关注和倾听孩子的感受,但不要「修正」孩子的感受

     每天腾出点时间,与孩子交谈(简单且诚实的告知)。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词,解释一下目前的状况,但不要夸大其词;

     不要害怕和孩子们讲出你的感受,因为孩子是模仿大人来处理情绪的。比如「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很难过、很伤心。所以我才哭,你可以给我一个拥抱吗」?让孩子们感受到,对逆境的负面情绪是可以谈论的;

     帮助孩子找到表达恐惧和悲伤等情绪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玩耍、绘画……这些活动可以创造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

     如果你不擅长表达,有时一个温柔的拥抱或者一句安慰的话就可以,孩子们需要在情绪化的情况下感到更安全。

     02 维持一些属于孩子日常生活的仪式

     比如睡前听故事,抱着安抚毛绒玩具,每天一起看会电视……可能的话,鼓励孩子们继续玩耍和社交。孩子们也有自己的仪式,这些仪式是一种慰藉,可以提供日常中的稳定感。

     03 注意孩子的创伤反应

     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做噩梦、哭泣、身体攻击、尿床、胃痛和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出现学业或注意力问题。成年人需要对此保持敏感,主动与他们谈论感受。

    

     04 给孩子们寻找一些年龄相符的「持家」任务

     在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负责分配面包)。让孩子们也可以为应对危机而努力。

     05

     对于精神史/创伤史个案

     心理工作者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那些已有情绪困扰的人,疫情、长时间的封控,都可能造成特殊的影响。比如:

     恐音症:原本就对声音非常敏感,现在因为需要长时间留意小区的喇叭通知,更容易感觉到烦躁、不安、抗拒、愤怒;

     社交恐惧症:原本就害怕跟人交往,可能会因为传染病疫情更逃避社交场合(做核酸),躲在家里;

     抑郁症:原本就较悲观、什么事都不想做;现在更会觉得活在世上确实是多灾多难,连呼吸空气都会得病,心情更加低落,觉得无望无助、容易哭泣,抑郁症状加重,甚至可能出现自杀意念;

     躁郁症:可能觉得自己身体很好,不需带口罩,情绪易受影响而较暴躁,较容易与人冲突、争执,也有可能未经仔细评估下主动想帮忙做防疫工作,使自己暴露于被感染的风险中;

     强迫症:许多患者原来的症状就包括怕脏,常常要洗手洗很久;现在可能碰到什么东西就害怕有病毒而洗得更频繁更久,以致造成双手脱皮或龟裂;严重者连家门都不敢开,反复检查、清洁家中物品;

     创伤后应激障碍:过去受到重大创伤(如经历过 512 地震、SARS)的患者,容易受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响,再度产生强烈的害怕、无助或惊慌,甚至不断想到过去发生的灾难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失眠等;

     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疫情的相关妄想症状,如:认为恐怖份子在空气中散发病毒、食物中有病毒污染,或对手要用病毒害他,等等。

     恐慌症:尤其是合并惧旷症的患者,原本到人多的地方就容易恐慌发作而不敢出门,现在可能因为要做核酸更不敢出门,或出门后觉得压力大、心情紧张,易增加恐慌发作,而需随时带药在身上;

     广泛性焦虑症:这类患者容易因疫情导致的心理压力而引起焦虑症状复发,常会出现不安、肌肉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或失眠,不断担心新型冠状病毒能会影响到自己。

     身体型疾患或虑病症:原本就觉得身体有很多病痛,看遍医院都找不到原因;最近可能会因一点感冒或有点咳嗽就加倍,焦虑增加;

     性功能障碍:原本因心理因素造成性欲降低或高潮不能者;现又加上担心对方是否携带病原体,心理负荷更大;

     失眠症:白天过多的资讯焦虑,可能延续到晚上,造成晚上入睡困难。

     之所以专门提及这个群体,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对外在压力或事件较敏感。但灾难中的「情绪问题」往往被认为是次要问题,「痛苦」常被误认为是「矫情」的表现。

     对于精神疾病诊断者来说,这可能会加深病耻感,导致令人难过的后果。

    

     家属和心理咨询师应对他们的病情多加留意。此外,如果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更加科学,看见他们真实的痛苦,愿意为他们留出一些「关照的通道」,都可以让疫情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冲击减少。

     最后还想再说一句,如果你感到糟糕,请坚持做一些可以帮助别人的事,哪怕是很小很小的帮助。

     保持同理心和社区互助,是历史上人们度过灾难、治愈创伤的良药。让自己活下来的,往往是我们「在危机中保有的人性」。

     参考文献————————WHO: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considerations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港大 COVID-19 精神健康援助自助手册》《SARS 安心手册》编辑:江湖边;责编:kuma;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一个有温度,有态度,守伦理的专业心理公众号。图片来源:《苦月亮》、《爱在黎明破晓前》。

     这世界太丧了,我们想做点治愈的事儿。点击名片,让我们陪着你↓

     END

     在这个世界上,有钱的不一定有影响力,而有影响力的一定能赚到钱。

     写作+新媒体,是获得影响力的最佳利器。

     如果你对新媒体感兴趣,欢迎了解我的王牌产品【粥左罗新媒体变现圈】

     120场直播大课+10个不同主题的实战营,打通认知和行动,带着大家做出成绩,拿到结果。

     而且,除了120场新媒体相关的课程,还会额外赠送15场(60节)写作直播大课,讲透关于写作的一切。

     感兴趣,点击下方海报

     长按扫码,支付9.9

     加入变现圈第三场直播招新专场群

     锁定优惠价+专属福利!

    

     ps:不用犹豫,直接下单,最终不买,9.9退给你

     推荐阅读2篇(点击即可):1、如果觉得生活太难熬,就读读王阳明2、马未都:人的一生,都是有命数的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粥左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