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读一本书,应该读什么?就三方面
2022/12/4 20:15:23 粥左罗

    

     这是粥左罗的第 3050期分享

     作者 l 程驿 编辑 l 锁骨养鲸鱼

     来源 l 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点击预约直播

     如显示已结束,点开预约下一场

     01

     成年人学习,

     核心是为了解决问题

     我身边几乎所有人,都是热爱学习的伙伴,很多都称自己是终身学习者。

     我们每年都会读很多书,去「得到」或其它平台买很多课程专栏。

     但刷了很多东西,却很少收获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列一些Flag,比如在本子写下:“我今年要读100本书!“

     即便真的刷完,更可能的情况是,自己大脑就像录音机一样,放100盘磁带,机器本身什么都记不住。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读书这件事。这需要用「第一性原理」来看:

     你每年读那么多书?听那么多知识专栏,目的是为了干嘛?

     是为了发朋友圈打卡,显得自己很厉害?刷存在感么?

     肯定不是,成年人学习,核心是为了解决问题。

     那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归根结底就三方面:对世界更有解释力、对生活更有掌控感、在人群中更有影响力。

     所以相对应,读书,很大层面就是为了获得这三样东西:

     概念(Concept)

     算法(Algorithm)

     说服力工具(Insight)

     任何一个人学任何东西,就这三样。分别来看看是什么。

     02

     什么是「概念」?

     概念(Concept)是指对一堆零散事物的封装。

     比如,什么是过年呢?

     比如中国人最熟悉的概念就是「过年」。

     在时间上,是指农历中,除夕-元宵这段期间。

     在人物上,是指和家人,包括和家人孩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直系亲属,以及伯父、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等旁系亲属的团聚。

     在事件上,则包括吃饺子、贴春联、放鞭炮、给压岁钱、祭祖、看春晚等一系列活动。

     这么多东西,封装成一个概念,就叫「过年」。

     而你的学习,很大「目的」就是为了积累各种概念。

     比如你读《思考快与慢》,里面就会提及很多概念:

     · 光环效应 - 对先接受的信息先入为主,对事物形成偏见

     · 锚定效应 - 评估未知事物前,先估计参考答案,然后调整

     · 框架效应 - 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描述,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判断

     · 禀赋效应 - 当你拥有某个物品后,觉得它的价值更大。

     很多概念,名词不一样,但背后赋予含义差不多。

     比如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1”和“系统2”,其实和乔纳森·海特推出的“象与骑象人”其实也差不多。

     而回归平均、正态分布,也是从不同角度说同一件事——异常的东西,时间久了就会回归正常。

     有一次卡尼曼给以色列空军办讲座。卡尼曼讲到“正面鼓励比打骂有效得多。”

     有一个教官当场表示不同意:

     前几天一个飞行员飞得特别好,我当场表扬他、鼓励他了;但他第二天往往飞得没有那么好。

     但如果一个人飞的特别差,我骂他一顿,他第二天果然就飞得没有那么差了。

     这不就说明,表扬没用,打骂有用吗?

     卡尼曼一时语塞!他后来看了看飞行数据才知道。

     “飞得特别好or飞得特别坏”这种事情并不容易发生,你表扬或者不表扬他,他下一次飞也会回归平均,会没有那么好。

     表扬or批评基本都不会影响飞行员,这件事的本质是回归平均。

     所以,为什么你如此渴求各种概念?其实是想增加对这个世界的解释力。

    

     当公司其他人在纠结员工执行力不行时,你能说出「象与骑象人」的理论。

     告诉大家,要改变一个人,靠理论说服骑象人是不行的。你得用故事或行动去说服别人头脑中大象。

     读过书的人,碾压公司其他不读书的人。不就是追求这种感觉么。

     所以,给自己树立学习目标,“一年读100本书”,这种目标看上去就很空洞。

     你还不如梳理“一年掌握100个概念”,掌握了概念,就会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03

     什么是「算法」?

     算法就是,很多书籍中,有些步骤是你可以直接拿来操作和使用的。

     比如《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你一定听过,也多半看过。

     他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博士马歇尔·卢森堡,研究出的一套享誉世界的沟通理论。

     「非暴力沟通」的步骤非常简洁,只有四个步骤,但你不一定能记住具体步骤。

     01 观察

     比如,同事小王今天迟到。

     如果你说:“你怎么老是迟到,做事拖拖沓沓“,这就不是观察,这是评判。评判往往是一种暴力沟通。

     而你说:小王,你这周第三次迟到了,而这个月都超过7次了。这就是观察。

     02 感受

     你继续说:小王,你这样会让我感觉难堪。因为这是我这个月第三次给你说迟到的事了,这让我怀疑自己管理能力。

     03 需要

     我更需要的是,我们团队每一位伙伴早点来公司。

     04 请求

     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你迟到的真正原因,以及我们做点什么,来改善这件事?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动作你都很熟悉,但它们被卢森堡博士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享誉世界的非暴力沟通理论。

     所以,算法是那些,你拿来就可以用的东西。

     比如我们之前发过的,讲时间管理的、讲深度思考的、讲知识体系的……

     算法的掌握核心当然不是读一遍,会存储起来。

     而是你得使用几遍,甚至像非暴力沟通这种最优算法,你应该每次和别人发生情绪或冲突时,都使用一遍。

     我会认为,你一年积累30-50个算法,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意味着1-2周掌握一个,这期间你需要大量练习。

     松浦弥太郎曾经说过:

     按照顺序,一件一件地用心去处理好眼前发生的问题。

    

     只要这么做, 你心中的不安便不会再任意膨胀, 只因你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行动是最重要的。

     04

     什么是「说服力工具」?

     掌握概念是对世界的具备「解释力」,掌握算法是对世界更具备「掌控感」。

     而说服力工具,当然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力」。

     但,哪些知识能说服你?你又会去用哪些知识去说服别人呢?

     感性和理性各三种:

     故事、金句、类比;

     实验、数据、研究。

     篇幅原因,就只解释故事、金句、数据。

     01 故事

     XX时间、XX地点、XX人、针对XX人或XX物,发生了XX事,引起了XX冲突,最终怎么样。

     《象与骑象人》的序言中,就提到一个故事:

     茱莉和马克是一对亲兄妹。大学放暑假,两人一起到法国旅行。

     有一天晚上,他俩独自待在海滩边的小木屋里。

     他们觉得,如果做爱一定会非常有趣,至少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经历。

     茱莉吃了避孕药,马克也戴了安全套,应该是安全的。他们享受了性爱,事后决定仅此一次,下不为例。

     亲兄妹做爱正确么?

     作者认为,道德判断主要由直觉引发,这就是”大象“出现了反感——人们本能认为,乱伦会引起胎儿畸形。所以这种行为让人恶心。

     但兄妹二人明明做好了完整的避孕措施,不会发生人们担心的问题。

     但所有人(头脑中的大象)还是受不了。

     这就是用了一个让你心头受刺激的故事,来给自己理论做说服。

     02 金句

     比如《象与骑象人》很大层面说到改变:

     只有当我们敢于牺牲确定性答案,敢于冒险,敢于远离路灯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突破。

     唯有迈开步伐,路才会出现在前方。—鲁米

     有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在一次疯狂的举动后改变了。

     我发现,理智的做法只有在做很小的决定时才有效。至于改变人生的事情,你必须冒险。—珍妮特·温特森《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但这些金句的力量感,远远比大篇理论更足。

     03 数据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中,在一篇讲亚利桑那州水资源浪费现象的文章。

     记者必须使用这样一个数据:该州每年的地下水透支量达到了43560立方英尺。

     单纯看这个数字,读者很难想象出这个量有多大。

     这时记者这么写,这么大的水量足够让整个纽约浸泡在3.5米高(一层楼高)的大水池子里。

     有了具体数字,一个抽象的概念就变成了一幅形象的图画,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脑海里。

     那么,我一般是如何去找到说服力工具呢?

     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么?

     不,我基本不会老老实实把一本书看一遍,除非是像《系统之美》这样的底层架构书籍。

     我是直接在「得到」打开一本书,比如刚刚说到的《象与骑象人》,搜索「故事」,你就能看到所有里面的故事。

    

     搜索「实验」,就能看到里面有哪些科学实验。

     然后看看哪些东西对我最近的写作或思考有用,再摘录下来。

     05

     所以,读书应该读什么?

     就是尽力去找到各类「概念-算法-说服力工具」

     这些东西,你都可以通过「得到」的笔记功能,或印象笔记来建立。

     比如我自己,虽然没有提什么KPI,但大致每年,会搜集一年搜集200-300个概念、30-50个算法、500个以上说服力工具。

     但这么多东西,还是碎片的,那怎么办?

     碎片的东西,很可能想用时,压根就想不起来了。

     毕竟搜集了这么多砖块,也是没法在你大脑中形成信息大厦。

     所以,你还需要一步,就是——连接(Link)

     具体怎么连呢?

     这就是关于「如何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容了。

     这里就先不赘述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下《如何真正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看这一篇就够了》、《建立知识体系,这份指南就够了》。

     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作者简介:程驿,《认知颠覆》作者,简书签约作家,掌阅签约讲师,世界500强数据分析师,软件工程产品经理,公众号: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本文配图来自网络,如侵必删。

     END读书是为头脑汲取丰富的营养写作则是在锻炼大脑深度思考的能力如果你想系统提升写作能力或想通过写作变现欢迎你来《7天写作特训营》学习限时优惠价9.9元花不到一杯奶茶的钱,换一门赚钱技能

     12月8日入营,最后4天!扫码抢?

    

     推荐阅读2篇(点击即可):

     1、人生最后悔的两件事:读书时偷懒,赚钱时矫情

     2、分享一个我读书的秘诀(万字干货,建议收藏)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粥左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