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越是松动,越要警惕小心
2022/12/16 23:58:48 粥左罗

    

    这是粥左罗的第 3075期分享

     作者 l 冯诺 墨菲 编辑 l 锁骨养鲸鱼?

     来源 l 量子学派(ID:quantumschool)

     分享 l 粥左罗(ID:fangdushe520)

     疫情严控时,我们发问:中国只有新冠一种病了吗?

     疫情放松时,我们提醒:三个月内一定要警惕小心。

     01.求真务实:疫情政策拐弯

     疫情这三年来,太多自以为是,太多不切实际。

     现在回归到科学的态度,就是求真务实。

     如果一直强行阻隔传播值R0≥10的病毒,必然是多地静默。

     那么,人民如何生存?经济如何发展?

     很多人已经厌倦了,情愿1? 冒险,也不愿意100%饿死。

     所以,疫情政策拐弯,这是综合考虑的科学态度。

     必须点赞支持。

     02.拐弯有点急,给大众一点理解的时间

     上个月,某一些城市还在弹窗赋码,宣传病毒可怕、后遗症多么严重,一旦放开要死上千万人。同时痛斥许多国家躺平摆烂。

     这个月就突然转向,说病毒其实毒性不强,可以自愈,甚至比感冒还要轻微。简直就是天赐的疫苗。

     如果你是普通大众,你会不会有点晕乎?

     不知道该相信你的前言,还是后语。

     所以,要理解大众的担忧。03.别吓唬人,要科普

     所有报道,一定要客观理性,科学求真。不能为了某个目标歪曲事实,片面解读。这样既不能给决策方提供正确意见,也会长期误导相信你的民众,最后反噬现有的科学政策。

     如果你不了解可以不说话,但不要为了迎合而信口开河。

     疫情三年,要好好反思和检查这些发声端口。

     该批评的要批评,否则下一次又是胡说八道。

     04.不能一严就控之,也不能一放就了之

     疫情政策的调整,不是说放任不管,不是躺平。

     不要“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而是要科学和严谨的防疫。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第一条说的就是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

     所以,“新十条”政策要求不是一放了之,不是躺平,而是要真正的科学精准防疫。

     科学防疫比清零方式更复杂,需要投入更多的专业和精力。如果理解为一放了之,未来几个月一定会出现很大问题。

     05.奥密克戎症状每个人不一样,还是要小心

     防疫政策调整,很多人欢欣鼓舞,积极态度值得鼓励。

     但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在乎。

     奥密克戎的主要症状是发烧、头痛、喉咙痛、干咳,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全身痛和腹泻的症状。

    

     每个人的反应不一样,有一些人的症状还是挺严重,比重感冒还要难受,甚至还会出现极端个案。这在香港和台湾的防疫政策中就能找到例子。

     所以还是要小心,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这是好习惯。

     06.要小心,但不要担心

     要小心,但也不要担心。

     经历三年的演变,病毒的毒性一定会更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医学原理。

     广州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1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约占九成,无死亡病例。

     后遗症被半真半假的消息刻意渲染,至今也没有任何医学数据支撑。

     看看感染过两次的球王梅西,在卡塔尔世界杯上不是照样生龙活虎。

     一个现在看来只是伤害上呼吸道的病毒,说有可怕的后遗症,在科学上说不过去。

     07.流言一定会满天飞,请理性思考

     未来几个月,流言会与疫情一起扩散,假消息会满天飞。

     不要做乌合之众,要学会独立判断思考。

     但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态度,透明的原则。

     不要因为个别案例而放大恐惧,也不能因为害怕引起恐慌就封锁消息压制言论。

     该面对直接面对,将真相呈现给所有人。

     08.主要保护好长者(老人)

     感染奥密克戎患者死亡率不高,已经远低于原始的新冠病毒,且死亡患者集中在80岁以上年龄段。

     韩国和日本80岁以上年龄段死亡率为2%+,中国香港较高,达到8.1%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未有疫苗基本保护的80岁以上者,感染后病死率仍然有2.2%

    

     所以,最需要保护的是高龄老人。

     09.其次保护好重症患者

     虽然重症率低,但一旦出现重症症状,必须及时治疗。

     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些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正在进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妊娠晚期孕妇等,他们的免疫力较低,这类人是脆弱群体,容易沦为重症患者。

     一旦有重症迹象,需要及时治疗。

     10未来三个月,进入病毒高原期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奥密克戎从爆发到进入高原期,一般是45天左右。

     台湾最新的BA.5疫情在35天内进入高原期,然后在高原期徘徊了近45天左右。

     此次国内流行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和BF.7双毒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代际传播时间短,病毒Ct值更低。

    

     以中国的面积以及人口比率来看,未来三个月整体可能进入病毒高原期,45天左右开始退烧。

     所以这100天时间,就是疫情爆发期,尽可能有一些准备。

     1167%占比能达到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是指人群群体对传染的抵抗力。

     如果一个新冠病毒感染者会传染2~3人,在一个3人群体中,必须要两个人有抗体,才能形成群体免疫。

    

     理论上,如果一个人群中超过67%的人形成了免疫,这位感染者传染人数会小于1人(其他超过两人已经免疫了)。

     这样会导致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1,流行病就得到了控制,群体就形成了免疫。

     12.防疫时要注意的一些关键要素

     1、有效疫苗施打率,关于疫苗有很多不同说法,但疫苗仍然是国际公认的防疫主要手段。

     2、药物准备,提前准备好防疫药物,例如退烧类药物,并且给出权威指引。

     3、重症患者的救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标准的救治方案。

     4、抗原自测,发放抗原检测设备,居家治疗人员进行抗原自测和结果上报。

     5、防止医疗挤兑,及时解除恐慌,将方舱改造为疫情专治医院。

     6、提前培养好医护人员,提前训练医护专业性人士。

     7、进行科普引导,防范恐慌性舆情。

     13.疫苗施打必须公开透明

     新冠疫苗本就没有经历过时间检验,而且涉及到14亿人口,理应谨慎小心。

     因此,无论是国内的疫苗还是国外的疫苗,都应该透明公开接受检验,同时将副作用公之于众,让所有人自愿主动选择。

    

     呼吁几点:疫苗制造者公开施打,财务采购者公开施打,城市决策拍板者公开施打。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相信疫苗,勇敢施打疫苗。

     14.要准备好药物,但无须囤积

     对于个人来讲,如果感染后有一定症状,可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

     对于医院来讲,应该在这方面提前做好药物储备。

    

     疫情放开,配套工作要提前准备好。

     以下药物和工具要有所准备:

     ①体温计。②指夹式脉氧仪。③电子血压计。④退热药、感冒药、止咳药、化痰药。

     需要注意,治疗新冠没有特效药,只是缓解症状。

     可以根据家庭成员适量购买,但没有必要进行囤积。

     15.疫情接轨国际,希望有更多疫苗可以选择

     12月8日,路透社报道,德国卫生部长卡尔·劳特巴赫已授予中国科兴疫苗进口许可证,从周三起将把科兴疫苗进口到德国,并将接种科兴的民众视为已完成疫苗接种。

     今年11月,中国也同意批准为在华的外国居民提供复比泰疫苗。

     中德疫苗互认,这是一种双方认可的表示。

     接轨国际,应该给予人民更多疫苗选择。

     16.疫情还没来,假药已经来了

     上面已经谈到,关于新冠,全世界都没有特效药。

     那些自称是神医的人,一定是骗子。

     那些自称可以治愈新冠的药,一定是骗局。

     每当政策调整,总会有人能够敏感地嗅到赚钱的机会。

     多个城市调整防疫措施后,有一些药价格也急剧上涨。

     更有甚者,疫情还没有来呢,就开始先卖“假药”了。

     对于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来说,很难识别,容易被骗。

     17.防止医疗挤兑,方舱可派上用场

     这次放开非常仓促,很大概率会出现医疗挤兑。

     所以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首要任务是尽可能减少轻症患者前往医院,所以社区服务、线上服务,一定要提前安排好。甚至可以准备更多AI医生,为居家者进行指导服务。

     其次,要在有限时间内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

     同时,要统筹好医院资源,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医疗服务,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

     还可将方舱改造成为新冠专科医院,真正派上用场。

     18.注意保险公司保单

     防止医疗挤兑,特别要注意这三年来保险公司的新冠防疫医疗保单。

     很多轻症患者,为了获得保险赔偿,前往医院就诊引发医疗挤兑。

     这不是瞎操心,在台湾就发生过血淋淋的教训。

     19.没有PCR,需要准备抗原自测

     今天,就算是在“核酸之城”深圳,很多PCR点也已经撤了。

     那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否阳了呢?如果没有PCR,那就需要抗原自测。

     抗原检测的好处在于可以居家自测,最大问题在于准确率低于PCR。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准确率相对PCR较低,那么它比PCR还可以打擦边球。

     未来100天,抗原设备又是一门千亿生意。

     如果是城市公款采购,必须公开透明。防止利益勾结。

     接下来,家里都需要备一些抗原试剂盒,抗原阳性后立即报备。

     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邻居负责,也是对国家负责。

     20.得了新冠要去医院吗?99.5%的人不需要

     12月8日,“华山感染”公众号发布张文宏教授审核的《得了新冠是否需要去医院?》。

    

     文章称,99.5%的人可能不需要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通过电话、网络或者是当面问诊就能解决。

     也就是说,99.5%的人不需要去医院,但医疗体系必须保证0.5%的病人应该收治在医院。

     21.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重症,必须去医院?

     12月8月,据北京市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居家康复专家指引》显示,阳性感染者出现抽搐、呼吸困难或气促等任一症状时,需要急诊就医。

    

     出现以下具体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①服用退烧药后仍发烧超过38.5℃,并持续超过2天;②体温35℃及以下;③抽搐;④呼吸困难或气促;⑤失语或不能行动;⑥不能苏醒或不能保持清醒;⑦胸部或腹部疼痛;⑧头晕或意识混乱或精神状态明显转变;⑨虚弱或脚步不稳;⑩孕妇的胎儿活动减少或停止(适用于妊娠期24周或以上的孕妇);?持续不能饮食,或腹泻/呕吐超过2天;……

     22.时刻警惕,对疫情进行严密监控

     新冠病毒经历了四大流行毒株:原始毒株、阿尔法株、德尔塔株、奥密克戎。奥密克戎的出现,证明了新冠病毒在变异中致病性和危害性越来越弱,但我们不能因此放松警惕。

    

     2022年6月份,台湾奥密克戎BA.2.3新分支出现时,就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并发儿童急性脑炎,出现17例死亡,具体原因至今不明,还需小心。

     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严密监控疫情,不能大意。

     23.公开透明是第一要义

     很多时候,人们的恐惧并非来自于病毒自身,而是因为信息不公开。

     防疫政策调整后,我们需要有一个公开透明的数据信息平台。

     新冠阳性增加的人数有多少?无症状轻症的比例有多少?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又有多少?打疫苗后的情况又是如何?这些都应该公开透明。

     越是公开透明,就越能减少猜忌和恐惧。?越是公开透明,政策就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24.还需要更多的专业护工

     如果将方舱改建为专科医院,那就需要更多的临床医护人员。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三个月会非常艰难。

     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不可能在几个月时间里凭空增多。

    

     这个时候怎么办?只能培养更多的专业护工。

     25.保护好我们的医护工作者

     接下来的防疫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点是要保护好这些医护工作者。

     一方面是避免出现大规模的医护感染。医护人员在高强度工作下,出现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所以,如果出现医护感染,个体立即居家隔离,等到复阴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这也是香港过去的一个经验。

     另一方面,要对医护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高强度工作下,需要格外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

     最重要的一点,这种战斗在一线的人员,应该有更高的待遇。

     26.加强锻炼,强壮自己

     防疫政策调整后,个体免疫力变得非常重要。

     免疫力更强的人,感染阳性后也大概率是无症状。

     即便是轻症,抵抗力强也能够更快恢复。

     所以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是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这个时候,你真的要对自己负责了。

     27.戴好口罩,它依然很有用

     新十条之后,公共场合不再查健康码和核酸。

     这也就意味着病毒在无形之中更加隐蔽。这个时候,戴上口罩就是最好的保护。

    

     不少人看到世界杯的观众席上没有一个人戴口罩,便觉得戴口罩也不再重要。

     请不要有这种想法,接下来的时间里,更要戴好口罩。

     戴口罩不仅可以降低感染新冠几率,还能将疫情高峰相对减缓拉长,避免医疗挤兑。

     28.2022年,不可能结束疫情2019年12月8日,武汉出现第一例新冠。

     2022年12月7日,国家出台防疫新十条。

     新十条出台后,有不少人欢呼雀跃。

     这能够理解,这三年因为疫情,大家都太辛苦了。

     有部分人甚至认为这是个信号,疫情结束的信号。

     但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疫情不可能在今年结束。接下来的几个月非常关键,我们必须做好准备,直面Omicron。2022年无法结束疫情,也相信我们能够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29.有错就改,不要硬拗未来100天,很多城市将进入一个艰难的时期。

     每一个城市都不一样,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防疫政策。

     有的城市人口老龄化严重,有的医疗资源不够。

     所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很多时候都是摸石头过河。

     有时候出现一些错误可以理解,但不要一条路走到黑,硬拗到底。即时作出改变。人民都可以理解。

     相比于面子,其实人民的健康安全更重要。

     30.一种病毒,一个专家,不要有两套说辞明明是同一种病毒,非得有两套说辞,自我打脸,颜面尽失。

     而这样的专家,竟然还一直站在前台,这样会让政策说明陷入“塔西陀陷阱”。

    

    所以,要用科学说话,用良知说话。

     这也是国家在进行宣传科普时需要注意的。

     31.疫情战争才开始,别忙着自我表扬疫情三年,做出最大贡献、做出最大牺牲的是全体人民。

     这一次政策的调整,它不是对过去的赞美,而是对未来的转向。是对常识的认可,更是对科学的尊重。

     过去三年,牺牲了太多太多。

     政策的调整不是专家自我表扬的时候,更不是开庆功宴的日子。这一刻起才是战争的开始,未来几个月要全体人民一起并肩扶持。

     还有太多事情要做,落实部门责任,强化科学防疫,保护老幼健康,维持经济成长。

     但我们相信,现在的政策更科学,未来的中国会更好。

     32.不要忘记那个“张核子”防疫再忙,也不要忘掉那个“张核子”。

     还记得上个月那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张核子”吗?这些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南方周末》以往报道被翻出,其中有三个要点:

     1、核子华曦曾出现过检测事故,张姗姗背后的核酸检测公司,屡出事屡中标;

     2、该公司通过代理加盟模式扩大;

     3、核子基因名下种类繁多的检测项目中,存在有争议的灰色业务。

    

    由张珊珊担任旗下30家全资子公司监事的核子基因,究竟是什么来头?

     张珊珊与核子基因创始人张核子又是什么关系?

     核子华曦究竟是如何做到“精准预判”何地将突发疫情,并提前布局核酸检测公司的?又是如何在多次违规被罚之后,依然持续中标,快速拓展业务的?

     这背后到底有没有公众所猜测的人情往来和利益勾连?

     疫情再忙,也一定要去追查真相,否则,这次科学防疫,又会出现更多的“张核子”。

     33.真正的疫情要来了,一定要警惕小心人不可能战胜病毒,人类本身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中,有8%就是来自病毒。

     病毒的进化也是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不可能一直想着杀死宿主,所以毒性越来越低。

     所以,我们要正确面对病毒,寻找科学防疫之策。

     自从奥密克戎2021年出现后,全世界开始放开,我们不可能一直独善其身。

     所以,这次国家政策的调整,是一种科学的决策。

     这才是真正的勇敢,让理性之人看到了希望和曙光。

     疫情三年,这次是真的要来了。

     但不必恐慌,请记住以上要点。

     保护好自己,能不阳尽量不阳。

     附录:

     1、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社区健康管理专家指引;

     2、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

     3、新冠居家康复手册。

     END限时限量 ? 重磅福利买任意课,送粥左罗签名版新书《成事的时间管理》,扫码了解?

     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

     写作是赚钱价值最高的技能之一它能让你有变现的机会,帮你抵御风险感兴趣,推荐你尝试粥左罗·实战写作课报名人数已突破11000原价199,现领优惠券,直降50欢迎加入,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报名或试听1节课

    


     看完记得关注@粥左罗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粥左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