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科学】假设、公理、概念背后的佛理
2019/4/9 16:42:02清大梁乃崇教授 佛教人文与科学

现在,我就来介绍一点禅宗吧!这也是同学们想要听的。禅宗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在一千多年前禅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也是现代人应该提出来的。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谁是真正的你?」「什么才是真正的你?」对这个问题禅宗的问法非常技巧而且别出心裁。禅宗的祖师常会问他的徒弟一个问题:「你还没生出来时的面孔(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你知不知道?」
当然,我们现代人一样可以问这个问题:自己原来的面孔是否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一想,不,不是的!因为以前我没戴眼镜。我可以找出以前的照片来,读中学的、读小学的、读幼稚园的,然后,继续往前找,找到婴孩时的照片,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到婴孩时候还有照片可以为证,是吧?
但是,禅宗要问的不是有照片为证的这个面孔,他要问的是:你还没生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的面孔是什么?这下可就被难倒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你深思下去,如果能解决,就可以把一切生、老、病、死的问题从根本上全解了!

【禅的现代诠释】
我们从现代的观点来问一个类似的问题,譬如我们现在都相信的科学和数学的定理,我们很相信,认为那些是对的。然而如果我们运用禅宗同样的手法,就要问:「这些定理为什么是对的?」
对于比较不会思考的人,他就会想:这个定理是科学家证明的嘛!这是老师说的啊!那不就结了?他就不再想下去了。但是对于一个较会深思的人,他要判断一个定理、定律对不对,就要看推理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才算是对的!
可是这还不够,有些深思的哲学家并不以此为足。为什么呢?推论和过程没有错,实验的过程没有错,不见得就可以证明结论是对的,这些哲学家就更深入地检讨。
在做推论的时候,我们都要用到逻辑与数学,这些数学、这些逻辑统统有一个未知的东西、一些不能证明的前提存在,像一些不能证明的公理、不能证明的假设,乃至不能说明的概念。
那么我们做实验是不是就没有这些未知的东西呢?事实上,我们做实验,照样是以一些不能证明的假设为前提。因为我们要用仪器,用了仪器以后,眼睛要看,头脑要去想、去推理,这里面都有假设在。
这些假设都是不能被证明的,就只有接受,以它们为基础才能推论下去,也才能做实验。好,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公理、假设、概念这部份有错误,那么不是所有的推论也都可能错了吗?所以对一个哲学家来讲,他就要考虑、检讨这些公理、这些假设、这些概念,看看是不是有问题。
像最近应邀回国演讲的哈佛大学教授王浩先生,就曾介绍一位在近代很有成就的逻辑哲学家哥德尔。哥德尔就是考虑到这些问题,觉得这样才能够找到什么是真理。若不把开头这些公理、假设或概念考虑清楚,就在那里推论,一旦这部份错了,那后面的推理还有什么好谈的?
当他深入探讨以后,哥德尔发现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不能自己证明自己;想要证明,得拿自己以外的东西来。这个发现的影响非常大,它令我们憬悟到:这些我们所谓的科学并不能自己证明自己,必须引用科学以外的东西来证明。我们的文明、这整个现代的科学文明就是处于这样的境地——立基在一些科学以外的东西上!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前述的反省我们也可以用禅宗的方式来问:是基于什么条件,想出这一组假设、这一组公理、这一组概念的啊?这些假设、公理、概念背后的基础是什么?它们最原始的面貌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答案最好是各位自己去找。
而我所找到的答案是什么呢?它从哪里来的啊?——是从「空」、「无」这里来的。也就是说若用佛法来表达,这些假设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从这个「空」来,从这个「无」来的啊!意思就是说:最初根本就没有这些假设、这些公理、这些概念,它们全都是从「空」、「无」这个地方生出来的。
《金刚经》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的六祖惠能就是听了这句话而彻底觉悟的。那他觉悟了什么呢?他觉悟到不要根据一些假设来想事情。凡是依据假设来推论所产生的心、所产生的原理、想法,都叫做「有所住」。
那我们的心要怎样才好,才是真正的解脱呢?要没有根据、没有假设、没有这些认定,要从「空」、从「无」、从没有东西这里产生的心,那就对了,就是佛法所要表达的意思。
现代的哲学家、科学家虽有类似的反省,也慢慢检讨到公理、假设、概念这个层面,但还没有办法进一步走到「空」、「无」这里来;一旦走到「空」、「无」这里,就是所谓的佛法了!如果我们能这样子走,就会像六祖惠能听五祖为他讲《金刚经》,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里面一下子就彻底领悟了。
所以他当时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谓的「自性」就是在「空」、「无」这个层面,万法都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到这个程度。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一下六祖惠能的情形:当时五祖要弟子们写偈子报告心得,神秀就写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后来六祖听到别人读诵这个偈子,晓得他没有悟道,所以就请旁边的人帮他写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那时他已懂到「空」、「无」,只是还不晓得这个「空」、「无」能生万法,还不够彻底。五祖看他已经满懂了,只是不够彻底,所以用手杖敲地三下,暗示他半夜三更到他那里去,然后讲《金刚经》给他听。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他就彻底了悟了:不但知道万法的本体是空,更进一步体会到这「空」、「无」可以生出万法。这也是佛法中常提到的「真空妙有」,从真空中可以生出妙有。
悟道以后,六祖就先躲起来了,躲到猎人队里去。六祖得法承受衣钵以后,为什么要立刻躲起来呢?因为他那些师兄弟会为了争夺衣钵而迫害他。这件事说起来也可笑,当时学佛的人贪瞋的心仍然重得不得了,为了学佛还会迫害人,这真是非常令人惊异的事情!
文字来源 清大梁乃崇教授 《 佛法与人类文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