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佛教】“拙”和“巧”
2019/4/20 8:30:57 佛教人文与科学

“拙”和“巧”虽然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但在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里,二者却是既矛盾又统一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巧拙互用”。
“巧”的作品,往往失之于小巧玲珑的小家气,如果参之以“拙”,那么就可取得“巧而不小(小家气)”的效果。
“拙”的作品,如果一味地用“拙”,恐怕也很难成为艺术。因此在“拙”的作品里也必然结合着巧的成分。

如上面说过的齐白石大师的凝重、浑拙的墨笔中雏鸡里的泼墨法,巧妙地表达出了小鸡的毛茸茸的质感,谁又能说这不是巧呢?
自然科学的一套,在他那个领域,可能得100分,生搬硬套到艺术领域,尤其是国画领域可能只能得0分了。
到底应如何理解“拙”呢?从书法上(包括绘画的用笔)看,那就是所谓“生”;从绘画上看,那就是所谓“不似之似”或“似与不似之间”的“不似”的一面。
“生”,不是真正的生,是熟后的“生”,是用来防止“油”、“滑”、“庸俗”的生。这个“生”就是“拙”字的同义语。

绘画上的“不似之似”的“不似”一面,只是一种手段,最后是要似的——也就是“神似”。这里所说的“不似”,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个“拙”字。
由此可见,在艺术创作上,人们不满足于熟,熟了还要返“生”;不满足似,似了还要“不似”,也不满足于巧,在巧之外还要求“拙”。
绘画是处理各种关系, 什么“关系”,就是相反相成的辩证法的关系。神与形就是主观与客观矛盾统一的关系。
笔墨中用笔的轻重、快慢、转折、提按、往来、顺逆……是关系,用墨的浓淡、干湿也是关系,设色中浓淡、冷暖、厚薄、清浑也是关系。
又如构图中的宾主、虚实、开合、争让、疏密、聚散、多少、有无、高低、俯仰、上下、左右、阴阳、向背、纵横、繁简……也更是“关系”。
造型上的巧与拙、写实与写意、惟妙惟肖与不似之似也应称作是关系问题。
总之,一幅画的绘制过程,无非是处理各种关系的过程。
轻重关系在构图中占很重要地位。在同一个构图中,轻与重是相互发生的,相互对比的。
构图最忌“平”,“平”就是没轻没重。例如一鸟一石的构图,可以鸟重石轻,也可以石重鸟轻,切不可轻重不分。
六法中关于构图的一条叫“经营位置”。既云“经营”这就意味着充分发挥了画家的主观因素。
自然状态的东西虽然也有远近、高低、繁简、疏密的位置关系,但与经营了位置的构图相比,却大为逊色。
构图之所以能胜自然状态一筹,就是因为这是经营了的。

佛教处理各种缘起对法关系,超出我们世间智慧,也不离世间智慧。《六祖坛经》中慧能大师对弟子云:“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这段开示说出了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入手参悟禅奥妙,道不远人,其实吟诗作画,也含有修行的智慧在其中。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

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若会用,就是般若智慧,若不会用,那又是身在凡尘了。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