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眼中的亲子关系
2019/6/2 8:50:37洪启嵩 佛教人文与科学

    

     我们对子女,天生就有着深刻的爱,这种深刻的爱内化到我们的生命深层,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对子女的爱,仅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本能;是由我执而深爱自己,并投射而爱护延续自己生命的化身—子女时,这种爱的本身,还是有无明的染习;不管有多伟大,依然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此外,有些佛教徒,学佛之后就视婚姻、子女为业障,不了解因缘甚深的道理,结果把家庭弄成战场,夫妻子女成了冤家,其实这也是另一种造恶业的方法。

    

     有人说子女是来报恩的,也有人说是来讨债的。有的子女乖巧可爱、孝顺依从,让父母极为欢喜;有些则百般忤逆、败家散财,这些都是过去的因缘果报。但是千万不要只从表象来判断,换一个观点想,因为如果子女孝顺,让你依依难舍,无法修行,这样到底是恩还是业?如果子女忤逆,让你彻悟无常,修行解脱,或许正是你的善知识呢!所以,子女是恩是业,除了过去的因缘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与处理亲子关系。

     我们如何看待亲子关系呢?

     一、我们要了解,能为父母、子女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甚深因缘。子女虽然是我们生下来的,但千万不要将他们视为所有物,要平等尊重他选择我们为父母的缘起,希望这个缘起能成为良善的因缘,使彼此皆能在成佛的路上相互扶持。

     二、自己的子女都是未来佛,我们爱他、重他、敬他,更要好好教育他。千万不要强制胁迫他学佛,以免揠苗助长,伤害他本然的佛性。应当谆谆导引,使他走向修行的道路。

     三、人身难得、因缘殊胜,我们能与子女以人身相遇,都是累劫以来大善福德的果报。因此,应当珍惜相处的每一剎那,依着缘起的殊胜法则,父慈子孝,相互依止,内则齐家和乐,外则共创人间净土,共同圆满成佛。

     古代,有些禅宗行者,年纪大即将往生时,往往指着同修中年轻有家室者,告诉他将投胎做为他的子女,希望他能好好照顾,使他的修行法缘不致中断。虽然,我们或许尚未具备这种自在投胎的能力;但是我们如能将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视为金刚法缘,则不只一切往昔的恶业能够消除,未来或许能互为父母子女,相互照顾对方的生身、慧命,早日成道呢!

     在《长阿含经》中曾谈到父子之道。经中说,为人子的人应当以五事来孝顺父母:「一者、供奉能使无乞。二者、凡有所为,先自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而为人父母的,也应当用五事来敬亲其子,这五事是:「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需。」我们从佛陀所谈的父子之道中发觉,佛陀要求父母子女都要依止于正道,相互珍惜这个甚深的因缘,共创未来的光明。

     我们将子女视为业障来讨债或是来报恩的看法,都是还未能正确的了解佛法的观念,都还陷于过去心当中,轮回不能脱离。不管过去如何,我们应该以当下的心来结下金刚法缘,与孩子们成为菩萨眷属,共同走向成佛的道路,才是理想的亲子关系。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