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去
2019/6/11 21:56:17陈国镇 佛教人文与科学

    

     生死是个人切身的要事,

     不是经过自己反芻的经验和观念,

     并不能融入生命的底层,

     使生命自然的流转。

     在这片大地上,人潮来来又去去,我们也跟著芸芸眾生涌了进来,有一天,我们亦将退出人间的舞台。人生是什麼?大多数人对於这个问题,一则很难想出答案,另则似乎因生活忙碌无暇深思。对年轻人而言,这件事情看起来好像不很急切,日子只要过得顺遂平安,过一天算一天,其他事情就无须言说了!

     很多人的人生态度大概都是这样,不到大事临头,不会去想些切身的事情。顶多是哪一天心血来潮,翻开多年累积的相簿,乍然发现年华老去时,偶而才一阵喟叹而已。平日但觉得现在的自己活得好好的,想什麼生死大事?何必那麼严肃,自寻烦恼?到时候,逃不掉,只好接受囉!

     问题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现,自己小时候的模样还满天真可爱,年轻时也长得英挺健壮、亮丽动人。然而一转眼数十年已经过去,现在的身材相貌,再怎麼用心维护、装扮,丝毫也掩盖不了老态。年轻时的矫健身影和飞扬的神采,逐年看不到了!在揽镜自照时,不免欷歔感慨。真的我就这样老掉了吗?如今非要认老不可吗?可是不认又能如何?毕竟气血已经大不如前了!回忆年轻时意气风发,现在纵然雄心万丈,可是体能和形貌的确衰老了,无论生活或工作都不如从前了,即使想逞强也力不从心,想不认老都不可能了。

    

     几十年飞快地过去,在别人的眼光裡,自己的身份早已从青、少年升格為中、老年人,很多时候自己还不知道呢!在外面行走时,过去被小孩子称為哥哥、姊姊,后来升格到叔叔、阿姨,突然有一天开始被称為伯伯、爷爷或奶奶、婆婆时,才警觉到自己老大不小了,然而内心还是十分惊异和疑惑:啊!自己真的有这样老吗?

     身体固然逐年在衰老,然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似乎深藏在体内的心境,却依然故我,一点儿也没有跟著老去,不是吗?很多老人不服老,还继续逞强,有时候搞得孝顺的年轻人不知如何是好,这不是「心不老」的证明吗?相对於身体,心境為什麼没有老得很明显?这是什麼道理?多少人曾好好想过,这种现象有什麼意义?

     很多人偶而会想,时光过得真快,人生一世到底又為了什麼?小时候总希望自己快快长大,过了三十岁以后,却希望时间不要跑得太快!这样前后矛盾的心理,到底隐含人生在追求什麼?要过怎样的日子,才会觉得是贴合自己的心意?这类问题想起来总是一连串,可以问个没完没了,问到后来大概都会把自己问糊涂了!

     无尽的人生疑问,通常愈到年纪大时愈会去想它,眼看著人生都快走到尽头了,还没有得到一点答案,很多老人的内心都很无奈,於是丧气话难免掛在嘴边,让人听了不知该如何宽慰他们是好。寻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生的要务,也应该是每个人心裡最想要的答案,如果一直无解,穷此一生很难解开心中的困惑和不安。问题是有多少人真正想通过?

    

     实际上,古今中外人类的文化发展,衍生出数不清的文明產物,為的是什麼呢?如果我们深入地追溯到根柢,无论是有形或无形的文明给人类的寄託,不就是為了安抚一颗颗悬著的心灵吗?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努力,不也是為了找寻能安心的人生答案吗?可是生命的源头却是那麼深邃幽渺,到哪裡去寻求一点指引或提示,让我们找到那源头的活水?

     走过一生,每一个人都有悲欢离合,也有甘苦得失,很多人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总是感慨万千。好命一世的人,固然福禄寿禧样样俱全,但还是觉得一切如过眼云烟,不可能永远拥有,终究有必须放下的一天,到时候纵有千万般的不捨,也都得拋下所有的荣华富贵,孑然而去;至於忧劳愁苦一辈子的人,不知道渡过了多少坎坷的日子、磨掉了多少年轻时的神采,流尽了泪水和血汗,最后还是黄土一坏独对风月,想一想:这样的一生,真的也算有意义吗?

     不论是幸与不幸的人生,上苍似乎是一样平等地对待,催著大家一起老去,丝毫没有偏袒,都要放下一切走出这个世界。从世世代代的起承转合来看,大家都是人间的过客,没有一个人可以站在原地不动。生命就这样流转著,所谓「无常是常」,变动不居才是最自然的定律。这在太极图上,中国人的生命哲学早已悟出了这样的道理。

     虽然我们都是大自然的过客,但是在各自的人生裡,努力和懈怠的人会学到不一样的功课,选择过怎麼样的日子,就会得到怎麼样的歷练。大致上,人生是苦乐参半、成败互见的歷程,极其如意和坎坷的人生总是佔少数。这好坏参半的日子,最能啟动生命的活力,让人能够不断地发挥潜能,克服各种障碍、创造奇蹟。许多人经歷过这样的人生歷练,都会刻画出多采多姿的生命故事,既成就他们自己,也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諦,促进我们今生的学习成效。虽然有些事情不是我们亲身的经歷,却让旁观的我们也能体悟心灵的成长。

     在每一个人的故事裡,总有许多值得参考的经验,将我们的人生做了各种的改变,增添了我们一世的情节,变得丰富而不可预期。现在的我们,不也是在故事的情节裡,不断经歷各种衝击、不停转换角色吗?这些正在上演的人生情节,将来是否也会成為精彩的故事,值得别人参考?这就要看编、导、演三种角色一体的我们,怎麼发挥智慧来走过今生了。

     自己的过去要常常回头检讨,才可以帮我们了解為何以及如何走这样的人生之路。例如想一想往事,為什麼我会做这样的选择?為什麼不是做那样的选择?当时是怎麼想的?对未来我的希望或信心在哪裡?我还有什麼是该做的事情?对於自己的一生,到目前我掌握了多少?生和死,我参透了什麼?今生的亲朋好友,我和他们是什麼缘分?我的心胸中能接纳多少种人?我能承担多少不同类型的事情?我每过一年或几年,在心智上有没有长进一些?活在这个世上,我该扮演什麼角色?所有这类的问题,虽然都不是很容易回答,可是全都要面对,都不能全然逃避。

     生老病死的歷程,从古至今始终都一样,纵然彼此会有些差异,基本的动向从来没有变过,既来之则必去之,没有人能够豁免不必走这条路,没有任何自由可以选择不要这样,大限到来都要走出这个世界。想要装迷糊、认為事不关己的人,只能欺骗自己於一时,却骗不了面临生死时的良知。

     何况我们的文化裡,向来都认為生死事大,怎麼可能不去面对它呢?因此过去的人,累积很多代人的经歷之后,设立了许多婚丧喜庆的仪式,成為大家依循的习俗。可是一代一代不断的添加,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却是无关宏旨,不分青红皂白,通通加在一块,变成繁文縟节,令人望而生畏。这些礼仪形式到了近代,愈来愈与时代的步伐不协调,使得有些人对它非常反感。於是,不管当初传统仪式设立的宗旨是什麼,也不考虑它的教化功能何在,一概都以迷信或不科学的罪名,严厉地批判、贬抑、摒弃、或摧毁它,变成随著自己的好恶而做,没有适度的章法。这也使得后来的人,碰到生死的大事时,总是茫茫然不知道该怎麼应对进退,到头来不是胡做一通,就是被牵著鼻子走,既花费精力、金钱,也惹来一肚子懊恼和气愤。

     生死為什麼是大事?人类社会一切活动或理想的追求,不是在有生命以后才可能做事情吗?这一切不也是随著生命的结束而终结吗?所以生死想当然尔是很重大的事情,实际上可以说是人间最重大不过的事情了。这麼重大的一件事,在教育上应该列為主要的课业,可是我们似乎不是那样认知,好像那是个人自己的事情,追求现实的目标才是教育的重点,以致於发展出许多不尊重生命的文化,令人有物质生活丰足,而精神却逐渐感觉不安的情况。有很多人常常慨嘆:今世是何世?何以乱象一天比一天令人难以料想?将来会是怎麼样的世界?真教人不敢想像!

     要如何了解生死大事?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在有生之年,我们是该努力以赴,否则很难了解「死」是怎麼回事。有生就有死,反过来说,有此生死一段人生,也应该有生前死后的「生命延续」。说它是生命延续,很多人都无法想像和接受,因為没有身体之前和之后,生命会是什麼都极其不可思议,该如何取得一点线索,才能整理出思考的路线,在讲究物质证据的时代,这确实是很多人的困惑。

     生和死似乎只有一线之隔,不是在这边,就是在那边。生既然重要,死也一样重要,都是生命的重要问题。弄清楚任何一边,都有助於了解另外一边,因此我们不应该避讳谈论死的事情,两方面都应该弄清楚。孔子认為了解此生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死為何事,反过来也有相似的意义,两边都值得观察思考。弄清楚到某种程度,就不难明瞭人生的意义。也许我们会说釐清生死大事,是宗教家和哲学家的事,到时候我们听听他们的说法就可以了,然而生死是个人切身的要事,不是经过自己反芻的经验和观念,并不能融入生命的底层,使生命自然的流转。在观念与诸多事实互相矛盾与衝突中,受苦受难的是自己,而不是那些宗教家和哲学家。我们怎可认為事不关己而置之不理?生死的问题,纵然想一想好像是空想,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就生命的学习来说,也不会是毫无意义,因為这会拨动生命的丝絃,產生一定的绕樑餘音,有机会逼近真正的答案。

     生命到底是怎麼发生的?真的是从精卵结合那一刻才开始的吗?或者更早一点就有了?无身之时就没有生命吗?说它有、或说它没有,要看自己站在什麼基础上,各自坚持立场,其实都很难说服别人,大家都会认為那只是见仁见智的信念,谁又能说对错在哪一边呢?

     可是,许多慢慢走过不惑之年的人,似乎彼此的看法愈来愈相近,也许经验多了,逐渐相信很多事情都是事实;也许是心智愈来愈圆融,不再那麼偏执武断,面对很多事情懂得等量齐观,看出以前所看不到的通性。因此对事情的态度、思维、或考虑,变得比较通融、有耐心,也有智慧。解决事情时能兼顾各种考量,觉得心中的论事标準没有那麼僵化,可以包容很多事情。尤其是面对生死,变得比较敬重和谨慎,不会随便批判和论断是非。不过走过这一生,在我们的心裡,还是需要有些情理依据来检视自己的人生,才不会走入歧途,否则就有许多盲点,生命的趋向自己无法作主。通常,我们会这样选择信念,它要愈简单愈好,并且可以詮释很多现象,解决许多心中的问题,这就会成為大家共同坚持的信念。

     如果接受在有身之前没有所谓的生命,这就是唯物观的信念。生命的存在要看物质的证据是否存在。这样的观点很符合自然科学的主张,我们也可以不费心去想那麼多事情,一切变得以身為準则,这会让人觉得生命就是一堆元素的组合,很乾脆却很肤浅。人人都明白生命现象非常复杂、多变、神奇而且难以预料,太简单的信念毕竟无法解释很多情况,因此没有办法觉得满意,尤其一再面对奇妙的生命现象时,我们的知识显得既简陋又卑微,久而久之,自然要另寻他途以求得解答。

     相反的,在有身之前如果认為有生命,虽然会引来一箩筐的问题有待回答,不过比较能一以贯之,可以為许多生命的奇妙现象讲出个道理来。比如说在无身之时就有生命,那它会是什麼样子?也和我们现在一样吗?还是完全不一样?有重量、温度或体积吗?生活在几度空间裡面?是否和我们同在一个空间裡?离我们是远还是近?他们怎麼生活起居?他们有时间观念吗?怎麼计算?是时分秒的算法吗?如何和他们沟通?对我们有何影响?他们看得到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阳吗?他们有多少?在他们的世界裡有什麼特殊的地方?是他们来入胎成為人的吗?他们是否来去在两个或多个世界之间?此生彼灭、此灭彼生就是这样吗?我们是否受他们的牵制?胚胎发育和他们的来去有什麼关连?入胎是谁的主意?过程是怎麼进行的?基因难道不是生命的起源吗?地球上的眾生是如何產生的?来到地球上过此一生,到底為了什麼目的?

     谈到人生的意义,就必须先谈生命的本质,再来谈它的起承转合所遵循的动向,有了这些基本常识,想解答前面一长串的疑惑就不是难事。当然更重要的意义就是透过这样的反省和了解,我们的心胸可以比较豁达,面对今后的生死能够比较坦然,至於面对现实也比以前更积极,生命能尽情展现原有的智慧和能力。

     宇宙三大难题裡,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我们还没有弄清楚。相同的,对於死亡后的存在,我们更是搞不清楚。生死对一生而言,是生命的开始和终结。彻底了解其中之一,就等於了解两者。从无到有、或从有到无,都涉及生命有无的衔接问题。在有的这一边,我们自觉比较能够掌握一些线索,因為有物质构成的躯体可以做為观察的对象,有比较实际的感觉和可能的掌握。

     可是,对於未生之前躯体还未出现,往生以后躯体已经分解,都没有具相的身体可以做為观察的对象,生命是否存在似乎很难认定,因此现代人多数认為:身体不在的时候,生命当然不存在。这样的想法是否正确无误呢?对於科学发展比较了解的人,大概都不敢这样贸然认定。因為在自然界裡,多的是五官感觉不到的东西,科学透过间接效应的实验,却肯定它们的存在,这些如电子、质子、电磁波等,也被大量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工作裡,没有人会否定它们的存在。电子、质子、电磁波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谁敢说过去是不存在的东西,到了近代科技进步以后,它们才忽然出现?在眼耳鼻舌身的粗略感觉下,很多东西我们都无法觉察到,可是一旦方法找对了,好像一一都浮现,现在人在常识上就认為那些都是实存的东西,再也没有人怀疑它们。因此现在还没有办法侦测到的东西或状态,未必就能断定它们不存在,何况物质的层次只是生命各种面向中的一种而已。毕竟要努力解开生命的各种面向,我们才可能比较清楚生命是什麼。

     没有躯体的状态,真的就是空无所有吗?还是仍有我们未知的情状?如果有又会是怎麼样的状况?无躯体时,我们还有能力自主吗?这类的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刻地去体会和思考,多了解一点生命的究竟,我们会活得更积极,也更有方向感。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