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贤论师:没有别解脱戒,大般若不能通达
2019/8/10 12:54:46能海上师全集 佛教人文与科学

    

     一切种智总摄三智,初共声闻根本智三十七相,即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广开即尽摄一切世出世法,以四谛提纲。

    

     三十七道品离四谛孤立即无从下手。修身念处即依身修四谛十六行相。受心法亦尔。昔曾制有表在近慈寺。粗身是四大,细身即受等。法蕴足论中受有二十一种,若能依彼修,较大经所说尤细。法相应如是讲,能转换应用即转 ,亦即总持法。若以身为中心,则以十六行观为轮围。四念处如此修,以五蕴为提纲而修四谛亦如是,如此则智慧活动,随发何种念头,皆可以摄取。最小应修四念处加十六行观。於身念处中又应六根等配合四谛而修。若於此未如法抉择,则於身未遍知。故应依舍利弗目犍连之法而修。

     初依身念处修者,凡夫身执重,於内六处细观能生智明。十六行观是衡量标准,离此则如西藏从前之称,只能大致不差。烦恼起时错三五斤不算一回事。佛教弟子修四念处,最初是依法蕴足论及舍利弗阿毗昙所说之法。到明清之际,言四念处者,仅限于身不净、受是苦等,至为简略。佛为遍知,四念处、四谛、三十七道品,无不应用也。次四正断。“随势趋入”者,即俗所谓打铁趁热。修行不知随势,即多勉强。於五蕴四谛等用过功,随时才发得起精进。否则仅待种子开发。学法相不是学名字,当修诸法净相。以四念处、六度等为提纲而修十一善心所。

     先须认识三性,广明因果决定之理。正胜是彻底之善法,非应付了事。菩萨戒是善法彻底而更增长。善恶各有是非,以谛理为准。修四念处四谛,将一切事纳入佛法轨则,然后入正断。不明谛理,则於处非处,多难接受;持戒出於勉强;或事不错而理未明;或勉强学戒,只为考格西不得不学;甚者,以持戒为愚痴人之事。

    

     学律必知功德光论师所示四阿含次第,方得门径。不知者入手即抓著一部律藏,钻入杂细阿含,不得出路。学四分律亦可用有部方法,用有部方法,不妨仍行四分。阿底峡尊者宗四分,而在西藏未传,以西藏本行有部故。四阿含者:

     一、辨认阿含。二百五十条相,临境能辩,五夏内应精熟,知摄修防护方便。

     二、根本阿含。二十犍度为摄持僧团之法,佛教之根本。有五比丘作羯摩,佛法不断,二十犍度即转大*轮。根本阿含是摄僧事,辨识阿含是自修事。

    

     三、杂细阿含。为戒中微细事相,难抉之疑。如盗五钱犯重,五钱或谓是金币,或谓等於一两多银子,或谓是五钱银,又依何种称为标准?此等问题久研不决,便得一结论,学戒是无办法的事,或戒是为当时当地的人而制,西藏人根陋劣做不到。此等杂细问题,须待通达辨识阿含及根本阿含明了是处非处以后,再求解决。

     四、正宗阿含。宗大师论著甚多。此明律之究竟旨趣,指归涅槃。律必与经会通。必依戒方能得涅槃。

     狮子贤论师说,没有别解脱戒,大般若不能通达,所通者仅名句文身。如学机器,必须深入工厂也。般若之事相在别解脱戒,见事则理易明。十地菩萨亦不能制戒,唯佛之般若方能决定。学律与大般若合为最究竟。只学般若而无戒、则不能理事无碍,不依戒即於事有碍故。四正勤即是戒也。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