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科学】外星人藏在哪里?
2019/8/27 12:00:43 佛教人文与科学

    

     佛教对世界的地理结构和形状作了细致的描述,宣扬须弥山中心说。佛典说,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大山——须弥山,周围有四大洲、九山八海环绕,以及日月星辰,乃至色界的初禅天以至大地底下的风轮,如此形成一个小世界。

     一个小世界包含了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乃至天道的的欲界天、色界初禅天,相当于一个太阳系的世界二佛教的宇宙观认为三千大干世界由这许多小世界所形成。须弥山由金、银、琉璃和玻璃四宝所构成,山上宫殿林立,树木郁茂,香气远闻。

     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上为帝释天,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周围是七香海和七金山(七轮围山),一层层的围绕着七重香水海位于须弥山和七金山之间,总名为内海。第七金山外还有由铁所构成的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中有四大洲、八中洲和无数小洲。

    

     四大洲,也称四大部洲,是十法界中人道众生所居住的地方,位于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同山问之咸海中,有四个大洲,称四大部洲、四大洲、四天下、须弥四周:四大部洲为

     1.东方是胜身洲(毗提诃):位于须弥山东方的咸海中,此洲土地东狭西广,人面如半月,人身形殊胜,定寿250岁,因此以身胜为名,。其面积为三面各长二千由旬,一面长三百五十由旬。本洲有三事殊胜:土地极广、极大、极妙。

     2.南方是瞻部大洲(阎浮提):位于须弥山南方,呈三角形状。此洲人民,勇猛强记而能造业行、能修梵行、有佛出世其土地中,因此三事胜于其他三洲及诸天。人面形亦似之寿量不定,随劫增减。北广南狭,尖点向南,圆周约六千由旬。因有瞻部林故名。“阎浮提”,从恒河上流阎浮提河而得名,是印度人对印度的自称,本为印度的专名。起初佛教把印度和周围国家看作是瞻部大洲,后来随着对世界范围认识的提高,佛教又把人类所居住的整个地球都算作瞻部大洲了。

    

     3.西方是牛货洲,(西瞿耶尼):因此洲以牛为货故名,位于须弥山西方。其形如满月,圆周为七千五百由旬。人面也圆,定寿为500岁。西牛货洲以牛羊、摩尼宝作为货币而行买卖交易。其地形如满月,人面亦如满月,此洲有殊胜三事,即多牛、多羊、多珠玉。

     4.北方是俱卢洲(郁单越):也称为胜处,因系四大洲中国土最为妙胜的,故名。位于须弥山北方,形方如椅面,四周相等,各长二千由旬,定寿1000岁,状如盒盖,由七金山与大铁围山所围绕,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土地具有平等、寂静、净洁、无刺等四德。

     此洲人民面形正方,如北洲地形人人面色皆相同,身高皆一丈四尺,生活平等安乐,没有忧虑。北俱卢洲有种种美妙的山林、河水、浴池、游园、树果等。器物多是金银、琉璃、水晶所制成,并且为大众共同所拥有,没有抢夺、争执,更没有盗贼、恶人、斗争的事。

     居民寿足千岁,命终之后,便往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于四洲中果报最为殊胜,但是由于没有佛出世,因此是学佛的八难之佛教认为世间无数,佛陀历经多劫的修行,从无限的力的修行,从无限的时空中体验到世界众多得难以计算。如我们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一样,除了地球以外,虚空中还存在有许许多多的星球,是我们无法了解的。

     佛典说,每一大洲各有两个中洲(海岛),共为八个中洲,此外还有无数小洲。四大部洲所处的咸海周围,有铁围山周匝围绕,形成一世界。每两个世界的中心须弥山之间的距离为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

     佛教认为世上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分别在九种世界上生存着,称为九法界,只有大彻大悟的大觉者即佛生活在最美妙的佛法界中。

     1、地狱法界:

     罪恶极大的有情众生死后入地狱法界受罪报。在地狱中备受酷刑煎熬,一日千万次生死,只有难忍的痛苦,没有丝毫乐趣。一入地狱,长劫难出。

     2、饿鬼法界:

     罪恶极大,贪得无厌的有情众生死后,堕入饿鬼法界受罪报。在饿鬼道中饥渴难忍,受很大的痛苦,亦无乐可言。

     3、畜生法界:

     罪恶相当多,善业较少的有情人众生死后,转世成为动物、禽兽、虫蚁,他们虽然与人相伴,但都易受宰割摧残。

     4、阿修罗法界:

     善业比罪业多,有福报无福德的有情众生,死后会进入阿修罗道受福报,他们生活条件较好,但由于嗔恨心重,十分好斗,因此烦恼很重。

     5、人法界:

     善业很多罪业也不少的有情众生,死后可投胎出生在人世界间。在人道的人,既受福也受恶报。人生在世有大苦,也有小乐。大苦尚可忍受,小乐足以自我宽慰。

     生死大苦最难解脱。一失人身,长夜沉论,万劫难以复得。但是只有人可以修道、弘法,可以在佛陀教导下,逃出六了道轮回,了断生死,圆成佛道。

     6、天人法界:

     善业极大,罪业很少的有情众生死后可以入天人法界享受福报,天人生活在三十三重天上,有无比优裕的享受,寿命也长,有神通,几乎没有苦恼。但福报享尽,仍会堕落,转入其它五法界,甚至堕入三恶道受恶报。

     7、声闻法界:

     亲闻佛陀说法,断除我执证得空理,达阿罗汉果位,入涅磐而了生死出轮回。声闻法界是小乘圣人。

     8、缘觉法界:

     在佛未住世时,自己修行十二因缘观,证得辟支佛果位的中乘圣人,也是己离三界,出轮回的圣人。一般又将声闻和缘觉称为小乘二圣。小乘圣人只求自觉不主动觉他。

     9、菩萨法界: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发无上菩提心,把弘扬佛法作为事业,把普度众生作为家务。这种不但自己求觉悟,并愿意一切众生都和自己一道觉悟的人,就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在度化众生中达到觉行圆满,即可成佛。菩萨法界是圣人菩萨生活的法界。

     10、佛法界:

     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大彻大悟,通达人世宇宙一切实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觉悟者,就是佛。佛生活的世界是佛法界。佛法界是最高层次的涅磐、寂静的境界。佛无住涅磐,仍不忘度众生,还会不断普度众生。

     皈依佛、法、僧、守五戒,可保人生,免堕三涂;皈依佛、法、僧、守五戒,修十善,可升作天人,享受福报;修苦、集、灭、道四圣谛,可证得阿罗汉果位,入声闻法界;修十二因缘观,证辟支佛果,可入缘觉法界;修六度可成为地上圣人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即是佛。

     佛就是觉者。迷而不觉者是凡夫众生,觉而不迷者是佛。

    

    艺术家假象的一个围绕遥远恒星运行的宜居带行星。但是,一个与地球截然不同的遥远世界也可能会孕育生命,宇宙中有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Credit: NASA AMES/JPL-CALTECH

     地球上的生命不一定能够在类地世界生存,而外星生命体也可能存在于非类地环境中。事实上,外星生命体很可能和地球上的完全不同,特别是在环境迥异的世界中。我们只能继续搜寻来自宇宙深处的信息。

    

     上图是系外行星开普勒186f的艺术概念图,它的环境很像地球,或者是早前还未形成生命时的地球。这个插图完全是按照艺术家想象而设计的,但后来掌握到的数据并不支持这样的影像。开普勒186f这样的类地行星大多围绕的并不是太阳这样的恒星,但这不意味着它不能孕育生命。

     Credit: NASA AMES/SETI INSTITUTE/JPL-CALTECH

     常规的地球2.0模型

     我们的地球是一颗岩石行星,有较为合适的轻重元素比例;拥有较为合适厚度和密度的大气,以及构成生命的原材料;我们围绕恒星运行的距离也较为合适,以至于拥有大洋和大陆;我们太阳的寿命足够长久,允许生命得以孕育、分化、并进化出智慧生命。如果太阳距离过近,太阳风暴将带走地球的大气。

     我们的地球尚未被潮汐锁定,因此我们可以享有昼夜。并且,我们拥有月球这样一颗大质量卫星,有助于稳定我们的地轴倾角。我们在外侧轨道拥有像木星这样的超大质量行星,它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上述种种因素就构成了常规意义的地球2.0模型——现在我们寻找系外生命的模型。

    

     上图右侧是地球2.0的候选系外行星开普勒452b,左侧是地球。虽然这是寻找类地行星的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它的难度依然非常大,并且存在局限性。

     Credit: NASA/AMES/JPL-CALTECH/T. PYLE

     近30年来,研究系外行星的技术不断提升,我们已经发现非常多的候选天体,有的恒星具有类似太阳的特征,也有行星具有类似地球的特征。

    

     上图是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发现的系外宜居带行星。但系外生命模型并不一定非要有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或是类似地球的宜居带条件。

     Credit: NASA/AMES/JPL-CALTECH

     跳出地球2.0模型

     科学家艾德里安(Adrian Lenardic)对寻找类地行星这种常规手段已经提出了质疑。科学历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不应该被设限。宇宙充满未知和惊奇,因此我们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势。

    

     在没有阳光的深海中,我们依然能够在热液空洞周围发现生命体。因此,如何创造生命体完全是一个开放命题。如果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有生命,木卫二或土卫二的海洋中同样可能存在生命。这有待更多的研究来揭开谜底。

     Credit: NOAA/PMEL VENTS PROGRAM

     在没有阳光的深海中,我们依然能够在热液空洞周围发现生命体。因此,如何创造生命体完全是一个开放命题。如果这样的环境下可以有生命,木卫二或土卫二的海洋中同样可能存在生命。这有待更多的研究来揭开谜底。因此,我们之前关于类地生物宜居环境的假设是错误的。正如以上实例说明阳光并不是维系生命体的必要因素。

     原来我们认为生命体不可能存在于富含砷的环境中,因为砷对于生命体是剧毒。但后来我们发现不仅存在生命体,甚至某种生命体依靠砷来进行生化作用。

     原来我们认为复杂的生命体会在严苛的太空环境下丧生,但事实证明某些缓步动物在太空真空环境下“休眠”,而回到地球后“重生”了。

    

     扫描电镜下活动状态的水熊虫(缓步动物门)。它可以在太空真空状态下“坚持”很久,回到水环境下恢复活动状态。

     Credit:SCHOKRAIE E, WARNKEN U, HOTZ-WAGENBLATT A, GROHME MA, HENGHERR S, ET AL. (2012)

     这样的话,木卫二、土卫二和海卫一都可能存在生命体,甚至遥远的冥王星?冥王星虽然缺少阳光,但它拥有一个大质量伙伴卡戎,它施加于矮行星内部的潮汐力能够提供额外的能量。

     有些地外岩石世界虽然没有足够的大气维持地表水,但依然可能存在大量地下水。以火星为例,目前的探测数据表明它拥有大量的地下水——潜在的生物生存环境。以金星为例,在它稠密大气云端大约60公里高度,它的温度和气压类似地球。

    

     尽管金星的地表如炼狱一般,但在云端它的pH值、温度和气压与地球相仿,因此,美国宇航局正在着手HAVOC(High-Altitude Venus Operational Concept)项目。

     Credit: NASA

     研究地外行星

     现在,我们已经研究了大量红矮星(M型矮星),宇宙中大约75%-80%的恒星都是这一类。但令人沮丧的是这类恒星周围貌似并不适合生命:

     红矮星将潮汐锁定地球大小的岩石行星,以至于液态水形成和存在的时间较短(大约1百万年或更短)。

     红矮星经常性地的爆发将轻易带走周围行星的大气。

     红矮星的X射线强度较大,这显然不利于地球上的这一类生命。

     红矮星的光芒缺乏高能级波段如紫外、黄/绿/蓝和紫光,不利于光合作用,也就是不利于早期原始生命的诞生。

    

     红矮星系统内侧行星被潮汐锁定,一侧永远朝向恒星(如同月亮的一面永远朝向地球),我们并不确定这样的行星是否可以有生命。

     Credit: NASA/JPL-CALTECH

     如果你因为上述原因就认为红矮星系统不适合生命,那我们就错失了很多研究机会,毕竟大约6%的红矮星系统中拥有类地行星。

     那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红矮星系统不利于生命的因素:一、潮汐锁定。潮汐锁定状态下的行星不一定不能孕育生命。比如,它依然可能拥有磁场、拥有大气和大气作用。以金星为例,它持续产生新的大气粒子,并没有出现太阳风作用下的大气消散现象。二、高强度X射线。生命机体依然可以生活在地表深处来抵御它。三、缺少光合作用波段。地球上的生命体仅仅基于20种氨基酸,但根据现有科研数据,至少宇宙中还存在60种以上的其它氨基酸,并不能排除它们构成生命体的可能,原始的初等生命体也不一定非要借助光合作用。

    

     科学家在20世纪坠落在澳大利亚的默奇森陨石上发现了很多地球自然环境中并不存在的氨基酸成分,这带给我们启示:生命体的诞生是复杂的,宇宙尺度的多样性是人们难以预料的。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USER BASILICOFRESCO

     也许,围绕大型行星运转的卫星比类地行星更容易孕育生命;也许,液态水也不是生命体必须的生存环境,比如是否存在某种细胞在机体内直接利用水的可能?也许,同位素衰变、地热甚至某些物质的化学能可以被生命体利用,这样甚至没有恒星供能也可能孕育生命?

    

     当行星凌星时,行星会遮挡恒星的部分光芒,如果行星有大气,透过大气的星光或出现吸收谱线或发射谱线,科学家可以通过强大的观测设备探测它,比如有机分子、氧气等,这是目前研究系外行星的主要手段之一。

     Credit: ESA / DAVID SING

     宇宙中有很多“超级地球”处于合适的宜居带,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研究它们:

     通过行星凌星法,探测并分析经过行星大气的光谱,从而了解它的物质构成。

     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影像分析,比如季节性的影像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原子能、中微子或其他科技特征信号,了解智能生物的存在。

     我们可用通过佛教经典来研究未知神秘宇宙。

    

     著名的TRAPPIST-1系统艺术概念图,但我们尚不清楚这个系统中宜居带行星是否存在或曾经存在过大气。

     Credit: NASA/R. HURT/T. PYLE

     问:

     佛教中提到的须弥山、四大洲,是怎样一种世界观呢?

    

     索达吉堪布答:

     如何按照佛经小乘《俱舍论》的观点,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周围有七大海洋与七重金山,再往外是咸水海,海中有南瞻部洲等四大洲,须弥山上方是欲界空居天,往上是色界十七层天,再上面是无色界四层天。这种世界观存在于早期佛教,在曼茶罗观修中可以看到。

     对于这种世界观,我们可以去了解,但是不能认为它是唯一的,也不能认为它是究竟的。佛教的世界观还有很多,比如《时轮金刚》对宇宙的描述,以及《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

     之所以出现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观,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的印度民间,很多人认为世界就是这种模样,佛陀于是随顺他们宣说了这种观点。佛陀曾说:“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人承认的有些事,佛陀也会随顺他们而认可,比如很多人认为“我”存在,佛陀虽然深知没有“我”,但是为了调化他们,也会暂时说“我”是存在的。

     所以,佛陀的有些教言是度化众生的方便说,是一种应机说法。好比在学校里,东方的教科书为了适应东方人的习俗,跟西方的教科书会有所不同。对于佛陀的方便说,我们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认作佛陀的究竟观点。

    

     敬请关注,欢迎投稿!

    

     谢谢阅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