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 三伏起始时间如何推算
2021/7/10 14:24:27 佛教人文与科学

    

     2021年6月21日11时32分00秒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夏至交节点,夏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数三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夏至三庚才数伏”,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那么2021年的头伏是哪一天开始呢?

     庚是十天干之一,用来计日时,二个庚日之间是十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二十一天,最多是三十天,末伏的第一天距夏至最少是五十一天,最多是六十天。由于夏至到立秋是四十五天,故有“秋后有一伏”之说法。亦称“三伏在秋”,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三伏的头一天。每年的头伏都在阳历7月份。

    

     按照“夏至三庚才数伏”,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这个计算公式,我们只要找到夏至交节时间点作为基准线,先看夏至日后第一个庚日在哪一天。虽然2021年6月21日为庚子日,但是庚子日开始时间为6月20日23:00分00秒,在夏至交节时间点基准线6月21日11时32分00秒之前,不是夏至以后,所以不能作为第一个庚日,许多人将6月21日作为第一个庚日来推定初伏第一天是错误的。因此,只有顺推至十天后的7月1日庚戌日作为第一个庚日,7月11号庚申为第二个庚日,那么按“夏至三庚才数伏”,2021年7月21号的庚午第三个庚日才为2021年的头伏第一天.

     头伏:7月21日-7月30日

     中伏:7月3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三伏天进行“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

     起源于《黄帝内经》

     以未病先防、冬病夏治

     春夏养阳等理论为指导

     结合针灸学、中药学与经络学

     利用夏季自然界中阳气旺盛的特点

     经过一些温阳的药物

     对穴位产生热性、化学性刺激

     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中医理论中,天气最炎热的时节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皮肤腠理完全开泄,经络气血最为旺盛,此时用中药贴敷于穴位可以可以最大程度的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邪宿疾,更好地发挥扶正祛邪,扶阳散寒的治疗目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介绍,“三伏贴”所选穴位为心俞、肺俞、膈俞三穴,心俞、肺俞直接对应心、肺两大脏器,刺激二穴可直接调理脏腑气血,直达病所,膈俞又称“血会”,具有养血和营、活血化瘀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三伏贴”确实可以通过刺激皮肤特定穴位,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广安门医院呼吸科近三年还尝试了新的外治法,微针法、尤其温控动力促渗法对于慢性咳喘的有效率超过70%。

     20世纪60年代开始,湖北省中医就用祖传秘方,在三伏天用特制膏药敷贴于穴位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两种冬病,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经过近60年的研究论证,原本用于治疗老人多发疾病的冬病夏治发展得越来越广泛,治疗方法也从单纯的穴位敷贴发展了到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埋线疗法、脱敏治疗、刮痧法、拔罐法、熏洗法、气雾吸入法等多种方式,我们中心会根据病人症状,结合舌苔、脉象,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选择相应穴位。”

     北京市针灸学会曾做过一个长期跟踪调查,以3年为一观察周期,对2014~2016年共1.9万例“三伏贴”患者进行有效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连续3年参加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患者,其呼吸系统疾病的年发病次数、年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及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呈逐年递减。相较于2014年,2016年的年发病次数减少49.5%,年急诊次数减少66.5%,年住院次数减少37.0%,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减少54.1%。

    

     一、 三伏贴的配方

     白芥子450g 甘遂120g 细辛90g 肉桂80g 花椒120g 延胡索140g

     关于用量的问题必须要说一下。很多人问这个量是几个人用的量呀?是指一个穴位上用的量还是一个人用的量?其实都不是,上面两个配方的用量只是标明比例的关系,具体用的时候是因人而异的,只要这个比例不变就行。一般成年人,我们把药饼做成直径1元硬币大小即可,小孩、老人适当减小,体胖体壮者适当加大,量不够则按比例再配,多的话则可以给下一个人用,灵活掌握。

     二、药饼怎么做

     将上面配方中的各成分均磨成粉,混合均匀。取生姜若干,用榨汁机榨汁,倒入药粉中,将药粉调成糊状,不能调的太软,宜偏硬。然后取糊状物一块,揉成丸状,直径如硬币大小,再适当压成扁平状,药饼就做成了。

     如果没有生姜汁,也可用蜂蜜代替,制作药饼方法是一样的。

     三、怎么选取穴位

     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不同的保健需求和病证、穴位的特性,通过辨体、辨病和辨证,合理选取相关穴位,组成处方进行应用。灵活掌握,穴少精炼。一下几组配方供大家参考(不应局限于此)。

     病症:哮喘、支炎、咳嗽

     穴位处方一:大杼、百劳、膏肓

     穴位处方二:肺俞、定喘、肾俞

     穴位处方三:风门、脾俞、足三里

     病症:鼻炎

     穴位处方一:肺俞、大椎、肾俞

     穴位处方二:风门、脾俞、足三里

     穴位处方三:大杼、肾俞、曲 池

     病症:胃痛

     穴位处方一:胃俞、肾俞、足三里

     穴位处方二:肓门、脾俞、中脘

     穴位处方三:肝俞、意舍、梁丘

     病症:颈肩痛

     穴位处方一:肩井、大杼、阿是穴

     穴位处方二:秉风、肩中俞、悬钟

     穴位处方三:天宗、肩外俞、阿是穴

     病症:腰腿痛

     穴位处方一:三焦俞、大肠俞、承筋

     穴位处方二:关元俞、肾俞、阳陵泉

     穴位处方三:气海俞、膀胱俞、承山

     病症:膝痛

     穴位处方一:鹤顶、内膝眼、外膝眼

     穴位处方二:肾俞、阳陵泉、阴陵泉

     穴位处方三:委中、足三里、阿是穴

     四、具体怎么操作

     选择好三伏天时间,定准穴位后,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75%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将制作好的药饼用医用胶布粘贴固定在穴位上。连续贴三年者,效果极佳。(三年即九次)

     成人贴敷前用鲜生姜片把穴位擦红,效果更佳;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微痒及烧灼感,属药物正常反应,外用抗过敏软膏即可;敷贴期间,忌烟、酒及生冷、油腻、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对于老年、小儿、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可以适当缩短。贴敷期间出现皮肤过敏,难以耐受的搔痒、疼痛感觉者应该立即终止贴敷。

     五、贴多长时间

     贴敷时间8-10小时,儿童4-6小时,时间过长容易发泡(其实敷贴时间也有个体差异,有些成人贴2-3小时就起泡,第一次敷贴后观察调整)。敷贴期间,不吹空调,不暴晒,呈自然态。

     三伏贴三伏灸的适应症

     1、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体虚容易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结肠炎、小儿功能性腹泻等 。

     3、妇产科疾病:痛经、产后头痛、体虚腰痛等寒症。

     4、痹证—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5、常年四肢怕冷及中医辩证中的各种寒症。

     6、疾病反复发作、免疫功能下降者。

     八、注意事项

     1、哪些人群不适宜:

     ①1岁以下小儿和孕妇;

     ②患有严重心肺功能疾患及严重糖尿病患者,③短时间敷贴即会大量起泡、敷贴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

     ④患有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等。

     2、贴药前应先洗浴或清洗局部。为防止出汗过多,穿着宜舒适宽松。

     3、贴药时间:一般情况下,1~5岁幼儿为10~20分钟;5~12岁儿童为15~30分钟;12岁~18岁青少年为30分钟~1小时;成人为1~4小时;如有特殊情况,请遵医嘱。

     4、贴药后,若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现象,不必过于紧张。若局部有蚁行感或皮肤出现发红、灼热、疼痛时,可提前取下。反之,如果贴后仅皮肤微痒、无其他不适者,可酌情延长贴药时间。

     5、贴药后避免挤压,不要过分活动,以免药物移动、脱落。严禁将敷贴药物接触口腔、鼻腔、眼睛、耳朵等处。

     6、贴药过程中,幼儿及其他无自理能力的人须有家属看护。

     7、去药后,贴药处出现水泡属于正常现象。若是小水泡且未破溃,可自行吸收,不必做特殊处理。若水泡破溃,可用络合碘消毒;若贴药处皮肤出现较大水泡,请及时到医院处理,以防局部感染。

     8、贴药当日,最好不要洗冷水澡,忌空调、风扇直吹,禁食寒凉生冷、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物,勿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

     9、贴药期间注意生活规律,睡眠充足,情绪乐观,适度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