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科学】缺席的暗物质
2021/10/28 16:39:40 佛教人文与科学

核分光望远镜阵(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在类似MOND的理论重回人们的视野之前,暗物质假说已经在宇宙学领域充当了30多年的主角。美国宇宙学家戴维·斯佩奇(David Sperge)表示新的MOND模型太过复杂,认为新的相对论的MOND模型只有当“暗物质假说的形式非常复杂时”才值得考虑。
学界对ΛCDM模型充满信心,2014年版的《粒子物理学评论》中写道:“(宇宙学的)统一模型假说已经建立起来了,似乎没剩下多少空间能对这个范式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这一“flag”满满的言论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个多世纪前的“两片乌云”。这一次,类似的情况会再次上演吗?或者说,物理学家是否已经走了30多年弯路?
科学家一直都在寻找暗物质,其中最有希望的候选体是大质量弱相互作用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s,WIMP)。这种粒子只能通过弱相互作用和引力与其他物质产生作用,质量可能在质子质量的1倍到1万倍之间,常规观测手段无法发现这种粒子。
但几十年来的暗物质探测,不过是一遍又一遍刷新暗物质假说可能存在的下限。今年7月初,在马塞尔·格罗斯曼国际广义相对论大会上,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PandaX实验(“熊猫”实验)公布了PandaX-4T实验的首个暗物质搜寻结果,人类又一次没能找到暗物质。反而,基于PandaX-4T试运行95天的数据,暗物质反应截面的上限又被降低了,这意味着理论中存在的WIMP更难被发现了。这仿佛嘲笑着物理学家:“想发现WIMP?你们人类的精度还不够。
科学理论形成,先必须有「假设」做基础,推论得出一组定律,就构成一门科学理论。暗物质研究也遵循这一科学规律。
「有住」就是有基础有根据;而「无住」就是没有基础没有根据。
「有住」像什麼?像楼房必须建立在坚固的地基上,地基又必须打在稳固的土地上;否则,楼房倒塌会造成灾难。那麼,土地的基础又是什麼呢?土地的基础是地球。因此楼房是否坚固,要依靠地球的稳固,这些基础的基础都属於「有住」。
至於「无住」是什麼?我们先来问,地球的稳固基础是依靠什麼?地球悬在太空中,找不到依靠,当然没有基础,或者说地球的基础建在「空」上,这就是「无住」。原来楼房的最终基础是「没有基础」,这个实例说明从「有住」深入追究下去,结果发现是「无住」。
科学中也有所谓「有住」与「无住」的情况吗?有的,科学理论形成之前,必须先有「假设」做基础,才能推论出定律,这定律就是从「有住」的方式生出来的。如此推论得一组定律,就构成一门科学理论。理论根据「假设」而生,这就是科学中的「有住」。
例如假设两条平行线至无穷远处不相交,根据此假设,可以导出「欧氏平面几何学」。若另假设两条平行线至无穷远处相交,则导出「非欧氏几何学」。又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必须先假设: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根据这个假设,才能推论得出相对论。
但是这些「假设」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是有根据还是没有根据呢?以前段的「假设」实例来看,「两条平行线至无穷远处不相交或相交」,是无法证明的,因為没有人到得了无穷远处,所以不知道在无穷远处平行线是否相交,我们若做任一选择都是猜想,不是证明。「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这个假设也是猜想,不能证明。我们知道「假设」无法经由逻辑推论获得,它是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是一种想当然耳的猜想。而科学用一个好听的名词,称它為「自明」,说穿了就是不能证明。所以「假设」是以「无住」的方式得来的,不是「有住」的方式所產生。
这样一来,严谨的科学理论其基础竟然建立在无法逻辑推论的「假设」上;逻辑论证的基础是非逻辑。这个结果与楼房的最终基础是「空」相映成趣,再次说明「有住」的基础是「无住」。
讲到这裡,我们可以说「有住」与「无住」互相依持,没有「无住」,建立不起「有住」﹔没有「有住」,探究不到「无住」。「有住」深到底,原来是「无住」。
禪宗记载六祖惠能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大彻大悟,成道了。至於「无住」是什麼?六祖又悟了什麼?到现在仍像谜一样。看过本文的解说以后,「无住」是什麼?大概可以了解了。至於六祖究竟悟了什麼?就留给读者自己悟一悟吧!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佛教人文与科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