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戛纳电影节的遗憾:中国展台空无一人,韩国电影大获全胜
2022/5/31 17:33:04 木蹊说

     你有多久没去电影院看中国的电影了?

     有多久没有欣赏到商业和艺术价值齐飞的国产佳片了?

     不得不承认,近两年中国电影的表现,是失落的。

     这种失落集中表现在了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市场展台空无一人,记者专访被各种理由回绝。

     唯一能见到面的,就是汤唯,不过她没有接受任何一家中国媒体的采访,放映结束就飞回了韩国。

    

     回想起中国电影《霸王别姬》在戛纳站台上横冲直撞,在欧美影界好评如潮的盛景。

    

     猛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29年。

     01

     无论是整体资本市场的投资撤退,还是各种“技术原因”的爆发。

     近期,很多电影人们都感慨中国电影的现状不容乐观。

     2016年,戛纳电影节出现了20年首次华语电影“零入围”的情况。

     新华社发表了文章,认为原因是“商业规模大,艺术品质低”。

    

     2018年,贾樟柯的《江湖儿女》被选入主竞赛单元,毕赣导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入围关注单元。

     2019年,刁亦男凭借《南方车站的聚会》也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这看似是一次反思后的冲击。

     但随着疫情的突如其来,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又出现了断层。

     这种断层,一方面来自于没有合适的电影角逐竞选,另一方面是热门导演及其作品,都没能约到专访。

     比如汤唯主演的《分手的决心》,就没有一家国内媒体能够成功约访。

     在电影展上,主持人在开场前也疯狂提醒了:“只允许问和电影内容相关的问题”。

    

    


     有一名国内制作人站起来问汤唯在戛纳有什么感受,却被强行打断直接跳过不允许回答。

     这样的冷遇,前些年中国电影繁盛的时期根本无法想象。

    

     从1993年《霸王别姬》拿下金棕榈之后,世界影坛开始重视起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

     无论是巩俐的白衣黑裙,亦或是王家卫的镜头下的俊男美女。

     无论是贾樟柯、娄烨的离经叛道,还是张艺谋的克制稳重。

     中国电影的国际的号召力越来越强,同时把中国人的审美,中国文化传递给了世界。

    

     这种状况,也和中国经济十多年的高速腾飞遥相呼应。

     可惜,曾经的盛况,现在已经只能被遥远地怀念。

     2019年的柏林电影节,张艺谋的《一秒钟》在“最后一分钟”因“技术原因”被通知撤出竞赛。

    

     随后,这种“技术原因”成为了一种常态,之后,奥斯卡金像奖也被禁止转播。

     渐渐地,国外电影市场与中国的关系变得不那么友好了。

     再回头看看,中国电影在戛纳上的辉煌时刻,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

     02

     中国的退出,给了韩国后发制人的好机会。

     2022年的戛纳,韩国杀疯了。

     5月28日,韩国两部选入主竞赛的作品均拿到了奖项,《分手的决心》为朴赞郁赢得了最佳导演,宋康昊凭借《掮客》拿到了最佳男主。

     站台下面,是一轮又一轮韩国记者的欢呼和掌声。

    

     很多人不知道,韩国电影与戛纳的接触比中国要晚了20年!

     1984年李斗镛导演的《纺车》首次进入戛纳,不过没拿到奖。

     之后的20多年,韩国电影虽屡出佳片,但在国际声量上,还是不如中国电影。

    

     直到2018年,这一切都变了。

     2018年,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燃烧》杀出重围,获得近20年历史上《银幕》Screen国际场刊的最高分3.8分(4为满分),成为了热门的金棕榈人选。

     虽然这部杰作最终败给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但在2019年,韩国电影《寄生虫》再次袭回戛纳,一举拿下当年的金棕榈和奥斯卡金像奖,完成复仇。

    

     后来主创团队回国,受到了韩国总统的亲自接见,并许下承诺:

     “将大力支持韩国电影产业,并且绝对不干涉电影的创作。”

     《寄生虫》的成功和总统的背书,激发了了韩国片的创作热情,也提升了韩国电影的国际号召力。

    

     今年的戛纳,韩国市场展台大到几近包场,电影《分手的决心》目前为止已经和192个国家与地区达成了版权交易,直逼《寄生虫》的205个……

     可与此同时,戛纳海滩边的电影国际村里“中国馆”却不复存在,只有电影宫负一层角落里有一块不大的展台。

    

     这块“中国电影联合展台”本来是由24家中国公司共同拥有,但因为无法出席,只能在台上留下联络方式。

     03

     但这不意味着,今年的戛纳没有中国元素。

     黄树立的《当我望向你时》获得了短片酷儿金棕榈。

     李家和用5000元成本拍摄的《地儿》,拿到了电影基石单元的二等奖。

     陈剑莹导演的《海上升起一座悬崖》,也拿到了“短片金棕榈”。

    

     虽然这些都是短片,但至少也保留了戛纳对中国电影未来的一丝期许。

     这也说明,中国不缺少电影文化,缺少的只是一些参与的机会,一些尝试的允许。

     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电影可以再次杀入国际市场,讲好中国故事。

     如果要等5年,那就5年。

     如果要等10年,那就10年。

     这片土地,有着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无数值得记录的素材。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故事,会被世界看到。

     中国电影,加油!

     -完-

     为了防止找不到我

     请关注+星标

     ----------------------

     知乎、微博、新浪、百家、头条ID:木蹊说一个不说假话的博主,温和吐槽,让人上头。

     谢谢阅读,还请点亮【赞】+【在看】+【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