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那次高考:积压了11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2022/6/7 11:00:08 木蹊说
1977年的8月4日,人民大会堂里,聚集了中国科教圈最顶级的大佬。
他们来自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中科院,这些大佬济济一堂,举行着一场会谈,主持人是邓公。
邓公说:科技、教育荒芜一片,希望大家提点建议和要求。

其中数学家苏步青站了起来,略带委屈地说,我手下的“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都不在身边了。
为什么没有助手了?
因为国家11年没有过高考了!
这场会议,以邓公的一句话收尾——“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
全体代表听到这句话,纷纷起立鼓掌,掌声长达五分钟。
就连端茶水的女服务员也一起鼓起了掌。
01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文章。
宣布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一个多月后的12月10日,570万人走进了改变一代人命运的考场。
这其中,就有一个22岁,正在安徽凤阳插队的李姓青年。

他第一志愿报了一所师范学校,因为听说不收学费。
但他最终收到了第二志愿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正在田里锄地。
36年后,他成了共和国的总理。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名词“77、78级”。
他们被称为“黄金一代”。

在今天的中国,他们身影遍布,大多是政要、名流、学者,是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仍在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命运。
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洪流下,个人的奋斗与命运。
02
超低的录取率和超高的成材率,是77、78级最突出的两个特点。

1977年,实际参加高考的人数为570万,最后只录取了27万多人,录取率不到5%。
第二年,610万人报考,最后也只录取了40万,录取率为6.6%。
77、78年两次高考,一共有1180万人次参加高考,但一共只录取了67万人。
平均下来,一百个人参加高考,只能录取五六个人。
这个难度,甚至比明清时期秀才考举人的成功率还要低!

那么,四十年后的今天,高考录取率是多少呢?
2021年,有1078万人参加高考,最后录取了1001.32万人(本科、专科),录取率高达92.9%。
简单推算一下,如果你四十年前参加高考,最后考上了大专。
那么,以你的成绩,在今天考一个211绝对不成问题。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40年前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么今天,就好比是开着跑车上高速了。

其次,77、78级最突出的第二个特点:是超高的成材率。
虽然目前还没有正式的统计数据,来分析77、78级到底成就了多少人才。
但从“政坛77、78级现象”“金77、银78”这些耳熟能详的说法中,我们已经可以体会一二。
在77、78级里,有不少“李姓青年”这样的人中龙凤。

比如,另一个和他同年参加高考,也同样姓李的青年,在这一年考进了复旦大学,后来成了国家副主席。
他的名字来源于“抗美援朝”这一件大事。
而如果你留心看一下省部级高官的简历,那么与77、78年高考有关的就更多了。
仅仅是北京大学77、78级经济系,就出了至少9位省部级高官。
比如,上届教育部长陈宝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等等。

再来看看接地气的影视文化圈,因为77年高考改变命运的,有张艺谋、陈凯歌、易中天、罗中立,等等。
曾遭崔永元怒怼的作家刘震云,就是78年高考的一份子。
当时,他刚刚从部队退伍,白天在中学当民办老师,晚上挑灯苦读。
在1978年的高考中,他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成绩,考进了北京大学中文系。
30年后,刘震云成了冯小刚的御用编剧,写出了《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天下无贼》等不少优秀剧作。

03
77、78级出了那么多大人物,秘密在哪里?
这与时代的大背景有关。
超低的录取率意味着当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批人,一般都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是智商高。
当年,从人民日报宣布恢复高考,到走进考场,前后只有50天。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拿起生疏的课本复习,最终考上大学。
如果没有过人的天赋,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二,是信念强。
在十年动乱之中,中学教育处于长期停顿状态。
“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
如果不是真心喜欢读书,或者坚信知识的价值,是不可能在漫长的岁月里保持读书习惯,并最终熬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第三,家庭好。
当年在高考正式宣布恢复之前,其实已经有小道消息在流传。
但能够获知这个消息的价值者,往往都是关系户。
尤其是干部、知识分子的家庭,在这上面,占尽了了优势。
要知道在77年,因为消息闭塞,许多人都是在考试前几天才得知消息的。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代,具备以上者三个条件之一者,一般都会取得事业的成功。

有研究者说:
不会再有哪一届的学生,会像77、78级那样,年龄跨度极大,而且普遍具有底层生存经历。
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亲眼看到天翻地覆的社会转变,并痛入骨髓地反思过那些曾经深信不疑的所谓神圣教条。
不会再有哪一届学生像77、78级那样,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
04
时代的洪流与机遇,个人的奋斗与命运,就这样汇集到了77、78级这个67万人的群体上,注定了他们“黄金一代”的传奇。
不过,在回顾77、78级的峥嵘岁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一个残酷的真相。
那就是在被录取的67万幸运儿的背后,还有至少2000万人没能继续求学之路。
寒门难出贵子!

有学者研究厦门大学8821名77、78级的学生档案,发现了一个现象:
这些学生,出生于学界、知识分子家庭的,占25%左右,而出生农民家庭的则只有11%左右。
40年后,随着社会阶层的固化。
这个现象进一步地被放大。

据南方周末的报道,在1978至1998年,北京大学,有三成的学生来自农村。
如今,来自农村的北大新生,只有一成不到。
有多少读书种子,还没有来得及发芽,就输在了贫富差距的起跑线上。
这,不仅让人唏嘘,也令人深思。
所以,当我们抬头高呼大国崛起的时候,也不要忘了低头看看黄土地上的生民。
之所以每一次高考改革都牵动社会人心。
是因为大家深知对寒门来说,这是阶层流动,改变命运最重要、最公平的一个通道!
回望历史,烛照今昔。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无论何年何月,普通人最大的心愿无非是“公平”两个字。
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
-完-
为了防止找不到我
请关注+星标
知乎、微博、新浪、百家、头条ID:木蹊说
一个不说假话的博主,温和吐槽,让人上头。
谢谢阅读,还请点亮【赞】+【在看】+【转发】,让更多人看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