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中的“馒头工人”
2022/7/25 18:38:18 木蹊说

     普通人的溜调,往往最能反映人间真实。

     疫情三年,很多人都在节衣缩食。

     7月22日,@陇南武都发布了一则紧急寻找公告。

     其中,密接者3号“馒头工人”的活动轨迹,刺痛不少人:

    

    

     连续四天,这个工人的轨迹异常简单且清晰。

     去工地——买馒头——打散工——给医院母亲送饭——回出租屋。

     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购买记录每天只有一次,后面都是直接回家。

     也就是说,他的中午买的馒头,不仅是午饭,也是早饭晚饭。

     他像墙角一粒尘埃,没有随风起舞的机会,生在墙角,死在墙角。

     其实这样的人,远远不止一个。

     这几年,我们都在努力的生存,各有各的心酸,无从释放,不敢释放,不能释放。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默默下定决心,让自己好好活着,管它什么灵魂什么感情什么人性,只要能继续吃喝拉撒睡就行。

     诗人王寅写过一句话:“混乱的城市里,充满了苟活的毅力。”

    

     面对难以清零的疫情,面对核酸检测和隔离,面对不知何时结束的停业歇业,我们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

     我也不知道。

     但我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普通人的事,但那些不普通的人,好像并没有打算帮助我们,他们还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话:

     什么好日子还在后头,什么很快就要赢麻了,什么又一个重大利好传来。

     很多时候,我的文章并不能解答和解决任何现实问题,馒头工人不会因此而多买一块馒头。

     但是,我还是想通过文字寻找同类,希望更多的人,把目光扫向社会,看看罗普大众,做一个温暖的人。

     而不是学那些专家,说什么:

     “谁家还没个50万现金、中国家庭平均资产300万”

     “闲置的房子租出去,空置的私家车去跑滴滴就能灵活就业解决低收入人群”。

    

     也不要学某些单位,钱多的没地方花就乱花:

     比如邵阳学院就花1800万送23个老师去菲律宾读博士。

     武汉东西湖区花15万补贴公务员买房。

     xx地明明没有疫情却来了一遍全员核酸......

    

     这些钱,得买多少个馒头?

     人世间,有纸醉金迷,也有三餐馒头。

     希望那些喝着茅台的人,在高呼正能量的同时,也能顾及下一个个的馒头青年,一个个的小镇做题家。

     不要对着那些饥一顿饱一顿的人说:你为啥都吃馒头,不整点肉吗?

     去勇敢地追问:为什么这些人天天吃馒头?

     为什么一些孩子只能靠做题,才走出大山?

     而不是每天都整一些廉价又变态的感动,去消费他人的苦难。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