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涉嫌虚构下架,但对公平的追问绝不能停止
2022/7/31 22:24:57 木蹊说
01
万万没想到,就连“二舅”这样朴素的正能量都掺了假。

关于“二舅”,很多人都被感动了,现在说是部分虚构,多少有点黑色幽默。
但抛开作者的强行催泪之外,我也发现大家遗漏了一个细节——
作者提到,二舅的腿残废了,但却没有及时办下残疾证,面对如此不公,二舅拄着拐杖去了北京。
不是去反映问题,而是去了毛主席的纪念堂,去看看他老人家。
为什么呢?
二舅说:“他公平。”

今天,读毛选的人越来越多了,怀念教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怀念教员,就是在怀念公平。
大家之所以为二舅感慨,也是为了这份公平!
01
教员是如何公平的?
1952年2月,刘青山和张子善因严重贪污而被处决,史称中国反贪第一大案。

他们贪污多少钱呢?换算成今天的标准,这二位贪官平均每人只贪污了10万元左右。
贪污十万,如今该当何罪?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1997年,陈希同贪污礼物折合55.6万,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
2007年,陈良宇贪污受贿1.18亿元,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
2018年,宋建受贿58万元,被处有期徒刑4年半。
你觉得假如刘青山和张子善活在今天,他们会被枪毙吗?
假如有人呼吁恢复建国初的惩贪标准,有多少有投票权的人会响应呢?
为什么怀念教员。
恐怕这就是原因之一。
02
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兴的王朝一开始总是充满活力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份活力就会被慢慢腐蚀掉。
明朝初期,朱元璋设锦衣卫来监督官员,尽力减少贪官污吏出现的概率。
但他发现,自己不断的处罚,甚至是屠杀,都依然挡不住他们贪污的热情。
他在晚年抱怨:“我想清除贪官污吏,奈何早上杀了晚上又有犯的。今后犯赃的,不分轻重都杀了!”

甚至还发动群众,说只要发现有贪赃枉法的行为,百姓就可直接把贪官绑到南京来听候发落。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
为了纠察贪官,朱元璋活的比谁都累。
但即便是责任心如此之强,如此能吃苦的人,也都没能完成反腐这件事儿。
200多年后,他的子孙崇祯来到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下,自缢而死。衣服上就带着他的遗书:
“这一切,都是由于诸臣误我。我死了没脸见祖宗,自己摘掉皇冠,以头发遮住脸,任凭你们这些贼分裂我的尸体,不要伤害一个百姓。”

崇祯在位十七年,受到了无数奸臣的无数次糊弄。
明明前线就要崩了,内阁首辅周延儒竟然还天天和他吹什么战事大捷,赢麻了,然后大受奖赏。
为何周延儒胆子那么大?
因为他发现,说谎不仅没有被惩罚,反而被奖赏。
于是,贪性就得到了鼓励,背叛一次,没有反应;再背叛一次,还没有反应。系统照样给他发工资,照样给他印把子,照样提拔他升官。

周延儒的胆子就是那么肥起来的。
明朝到最后极其腐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刚开始,朱元璋惩治贪官的手段极其酷烈,大规模地砍头剥皮。
但朱元璋死后,管账的大老板不那么上心了,下手也不如太祖那般凶狠了。
大家都在不断试探贪腐的容忍线,如同冒着枪林弹雨的战士,一排排地被糖衣炮弹击中倒下。
从小地方,从皇帝看不到的地方,从村一级的单位开始。
前赴后继,一浪接一浪,一代跟一代。
03
唐初时,贪污十两银子就是死刑,但到了唐末,《唐律》中有关官吏贪赃的刑罚规定,就和一纸空文差不多了。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
潜规则开始慢慢替代明规则,法治慢慢变成了人治。

这时,社会情绪也就发生了变化。
群众开始不想干了,反正都是看关系,看家族,看背景,那就集体躺平呗。
万历十二年冬,蛰居十四年的海瑞奉召出山,承担监察百官的重任。
这一年,海瑞七十二岁,奔赴京城之前,他做好了死的准备,把这次赴任比喻为“尸谏”。
海瑞外号叫海刚锋,上来就提爆炸性的建议:
陛下励精图治,为什么不见成效?因为处罚贪官污吏的刑法太轻!
海瑞搬出太祖时期杀贪官的方法:贪污八十贯以上(相当于人民币2万多)就死刑,剥皮填草,如今,就应该恢复祖制!

此论一出,舆论大哗,大臣都表示受不了这个刺激。集体站起来反对海瑞,说他屁股歪了,思想坏了,在搞“虐刑”。
攻击者们连他家的婆媳关系都抖到皇上面前。
由此可见,阻力是有多大。
正义的实现,于把守者的态度有关,与攻守双方的人数有关。大明二百多年,正义一方节节败退,直到退无可退。
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仅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一些干部就与明清时期的干部患上了一模一样的病症了。
就连送礼的“三节”也和明清一样,选在了春节、端午和中秋。
真是:缘,妙不可言。
04
那么,清官是怎么变成贪官的呢?
《晏子春秋》的一个故事可能就是答案。
齐景公派晏子去东阿当一把手,晏子刚去也是个海瑞,各种后门全部堵死,贿赂什么的绝对杜绝。
老百姓也是吃好喝好,奔入小康。
但此时齐景公却听左右大臣说,晏子把东阿搞得一塌糊涂,于是大发雷霆,找晏子治罪。
晏子被齐景公痛骂一顿后,说,你再给我三年,我保证能搞好,搞不好你就砍我的头。

齐景公答应了。
晏子回到东阿后,改弦更张,大行贿赂,大肆加重老百姓的税赋,把搜刮来的财富,全部送给齐景公左右的人。
第二年,在晏子上来汇报税收工作的时候,齐景公很高兴:
“听说你政绩不错嘛!”
这时晏子开始阴阳怪气了:“现在东阿的老百姓有一半在挨饿,您反而迎上来祝贺我。我这人傻,治理不了东阿。请您准许我退休,给贤能的人让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清官也好,施仁政也罢。
总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按捺不住地转变为苛政。
群众的声音太小,太分散,他们的赞赏并不能使晏子升官。

相反,坏官的声音却可以。
而晏子也发现,想当一个忠君爱民的好官,压力太大了,反而欺下媚上的好处大大的。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这时候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办?
是放弃仁义道德,欺下媚上呢,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偏要跟领导对着干呢?
今天,我们就有很多人说了:人人都恨周劼,但人人都想当周劼。
为什么今天“层层加码”的行为在各地开花,中央屡禁不止?
晏子已经给出了答案。
05
那么,如何遏制这种不断蚕食好官的不正之风呢?
难度很大,实操阻力更大。想要根治,必须彻底改良土壤才行。
改良土壤的法子,目前在我有三点。
一是贯彻法治:
刑不避大夫,礼不卑庶人。
百姓编造红码就入刑,大夫编造红码仅仅是处分,警告。这不行!

二是扩大监督范围:
要让人民有真正可以行使的监督权。
晏子治理水准到底怎么样,百姓的话如果能直接上达天听,晏子自然也就有不忘初心的底气。
如果仅仅是内部监督,那么历史也告诉了我们——锦衣卫后来也被腐蚀了。

三是要善于利用分权与制衡,不过这个方法目前还不具备期待可能性,暂且不多讨论。
总的来说,一个社会要想得以稳定发展,就要让普通人看到机会。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老百姓是虾米,给他们一点泥土中的微生物就能活。
但虾米的生长繁殖速度是固定的,你吃的数量适当,不超过虾米的生长繁殖速度,这就是仁政。
可一旦竭泽而渔,吃的过分,越过了界限,那么虾米产量就会急剧缩小。
而当大大小小的鱼们没了食物,那么到了最后,谁都活不下去。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