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度过暑热天
2017/7/11 谷丹堂

    

    

     刚进小暑节气,大家都在说:热啊热啊热啊!避暑避暑避暑啊!……但小编提醒大家:暑天不避暑,暑汗赛黄金。怎么讲呢?

     “暑”字上下两“日”,中间为“土”,火能生土;一撇右旋,实乃天道。“暑”字诠释了自然界一段特殊的时空状态,乃至它对生物的影响:暑期是动植物生长一年之中的最重要时段,暑期的炎热是人身心细胞生长更替的必要条件,排斥炎热即是否定生长。

     看不明白的别急,《黄帝内经》讲了个道理,到夏天的时候万物是向上向外发散,人体内的病、骨髓里的病都浮上来了,它失去了根基,但如果你吹着空调,毛孔关闭,病走出了骨髓,却不能排出身体,就会在骨之外、皮之内游荡,所以感觉浑身那么酸、那么难受,坐不好,躺不下。

     所以,夏不炎热,不出透汗,秋冬必然寒凉,为今后的血栓、中风、痴呆等一系列瘀阻之证埋下祸根。因为暑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避暑是逆“天”而行。

     怎么办?把毛孔打开!使酸性的汗液走出去,使身上的毒气和味道散发出去。(散发的办法后文会说,切勿望文生义,暴晒妄动哦~)

     避暑有三害,个个都入髓

     而且,从大暑开始,我们要连续接受异常的三段气候,即是“夏行秋令”、“秋行冬令”和“冬行春令”。气候的错位必然带来流行性的疾病:

     大暑至小雪四个月,以瘀阻为因的心梗、脑梗会成为主证;小雪至大寒两个月,以心气不足为因的心衰、脑梗、脑溢血会成为主证。所以,小暑天养好不但是当时好,还是为了以后好。

     暑期避暑,危害有三:

     一是热邪不出,内外热邪勾结,心焦、肉酸、气短、皮粘等诸多不适缠绕周身;

     二是热邪壅阻,外遭风寒,常患热伤风感冒;

     三是体内阳气不足,身心不长,表现为秋冬心寒,四肢不温。

     拿古代的人来说吧,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值得尊敬的皇帝。可是却都忽视了一个定律——暑天不避暑。

     “康乾盛世”是清朝茁壮生长的暑期,也正在这个时期,三位睿智的皇帝却做同一件蠢事,即是建设皇帝的避暑山庄。康熙、雍正、乾隆修而未住,创造了康乾盛世的佳话。康熙的继承人嘉庆住进了避暑山庄,据说是被雷劈死,开始了大清朝的衰落。

     虽然说大清的衰落政经文的各种原因都有,不能怪在这个避暑上,但历史有许多巧合,可是究竟宇宙真相,只有因果必然,没有巧合。

    

     回到养生上来说,今年公历7月7日才到小暑,可是在今日之前的小满,我们似乎提前45天进入了暑期,人们将此比作“桑拿天”。圣人讲好坏的分别皆由心造,暑期的提前和延长,是难得的机缘。

     对此,我们时令养生人,非但不感到熬煎,反而欢喜迎来了不可多得的机缘和盛宴。“暑夏病无根。”特指这样的时空,病邪向外发散,是人祛病的良机;借天力将病拔出,不亦乐乎。

     所以我们讲:秋冬的病往往是夏天播种的;夏天播种秋天的疾病,也会播种秋天的健康和充实。暑夏在身心播种了充足的阳气,秋天心旷神怡,肌肉充满活力,气色如白绢裹璞玉;如果种下寒凉,秋天肠胃虚寒,肢体萎软,面色青灰。

     暑期这么重要,我们要怎么过?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当然有啦!文章开头不是说要排除酸性汗液嘛!

     当然,把毛孔打开不是要求大家去太阳西下暴晒,也不是要求大家去做剧烈运动,毕竟出太多汗会让血液更加粘稠,增加心脏的负担。小编推荐大家,在此不避暑、排除暑湿的方法:泡脚。

     据说小暑泡脚的人

     身体都不会太差

     《黄帝内经》云:聪明的人没有病就去养生,因而不会生大病。愚蠢的人不养生,等到有病才去治,好象敌人来了才想起打造兵器,渴了才去挖井,岂不太晚了吗?所以,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

     晚上泡脚,养肾补血

     晚上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水温控制——水温以40℃~45℃为宜。可以先用手试试,糖尿病人保险起见,可以用温度计做测量。

     泡脚的窍门

     上半身不出汗,下身出汗,代表着肾寒。

     上身发热,下半身不出汗,代表着气虚。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也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蠕;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

    

     水中放盐:治便秘,还可以消除疲劳,帮助睡眠。

     水中放醋:治脚臭,祛除脚臭、治脚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风湿。

     水中放生姜、陈皮、薄荷:治脾胃虚,暖脾胃,祛湿邪。

     水中放花椒:除臭祛湿、利气行水、扶助阳气。

     水中放白芍、益母草、当归:治痛经,痛经一般是体寒或气滞血瘀引起,白芍除阴气、祛腹痛、通顺血脉;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当归补血活 血、调经止痛,还可以使皮肤白皙红润,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

     水中放干姜:治风湿骨痛、怕冷怕凉。干姜温中散寒、回归通脉。

     水中放黄芪10克、透骨草10克、伸筋草10克、花椒6克:缓解糖尿病(阴虚所致)。花椒祛湿;黄芪补气固表;透骨草可以帮助药物透过皮肤深入肌体,发挥药力。

    

     泡脚禁忌

     太饱太饿时,都不宜泡脚;

     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当心晕厥,一般在40℃~45℃为最佳,泡10分钟左右。

     糖尿病患者,千万得留意水温;

     脚气患者,要小心感染,,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

     老人泡脚,不要泡太久,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小暑来了,接下来就是三伏天、大暑天、秋老虎……对有些人或是炎热的熬煎,对时令养生人来说,是天赐良缘。天地给了我们更加丰厚的生长条件。感恩天地,感恩古圣先贤,感恩时代!

    

    

     谷丹堂文章摘自互联网欢迎关注微信号:GDT-health

     修身养性,颐养身心,保健养生,尽在谷丹堂!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谷丹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