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不离本心 静则昭昭
2021/4/16 7:35:50 传奇国学

     戳“阅读原文”我们一起进步书籍推荐

    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环观,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READING详解

     厚重是轻巧的根本,守静是控制躁动的根本。所以得道之人日常行为都是厚重、沉稳,不骄不躁,始终使自己的心理处于超然状态,通俗讲就是战术上重视,战略上藐视。再聪明的智者都必须懂得“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道理,否则身体无根,意识无主,“失道者道亦矢之”。

    

     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如意,智者举重若轻,道者宁静志远,愚者暴跳如雷。不同的选择结果天地之别。汽车底盘重的就会比底盘轻的少一些颠簸,多一些持久。河水平静是清澈见底,波涛汹涌时危机乍现不可近观。当我们想要发火时,如何克制自己?怒气、烦躁、不耐都是人的心里作用。身体不适可以诱发这种心态,心里不平可以产生这种心态,突发刺激等等。实际上躁或轻都是可以构成一种外泄的“势”,用场导论来讲,就是构成身体磁场的不稳定,有磁力遗失的趋势。躁而起,轻而浮,阴阳学角度看就是阳气外逸,魄不能守,精气失衡的表现。如何控制自己的躁怒之气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用厚重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宁静的心境控制怒气,则“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扫码关注传奇国学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奇国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