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一场跨越百年的命运轮回!
2022/8/22 19:29:38 阿敏笔记

     公元1128年8月,金国上京太祖庙外挤满了人。

     这天是金军士兵押送战利品,得胜归朝的日子。

    

     不一会儿,数千名战俘被押解着来到了阿骨打太祖庙。

     他们是北宋的两位亡国皇帝宋徽宗、宋钦宗,皇后、皇子、公主、驸马,以及宗室妇女等等。

     在金人举行的献俘仪式上,昔日的一国之君、王公贵族们都被迫穿上了金国百姓的服装,并且脱去上衣,身披羊皮,脖子上系上绳子,像羊一样被牵着。

     先去了太祖庙祭告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又被押到会宁府皇城大殿,参拜金太宗完颜晟。

     这就是金国特有的受降仪式,牵羊礼。

     标志着战俘像羔羊一样任人宰割。

     牵羊礼过后宋钦宗的皇后朱琏,因受不了此奇耻大辱,自尽身亡。

     金太宗完颜晟被朱琏的贞烈打动,追封她为“靖康郡贞节夫人”。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然而徽钦二帝,论气节,还远不如一介弱质女流。

     金太宗赐他们封号「昏德公」(宋徽宗)、「重昏侯」(宋钦宗),

     虽然兑现了封侯的承诺,但实则是讥讽他们昏庸无能。

     这父子二人,曾经的九五之尊,非但没有怨言,还立刻叩首谢恩。

     说到北宋亡国,大部分都认为是他们军事势力太弱,才被金所灭。

     但事实上,金军虽然强悍,然而北宋人口过亿,

     单单东京汴梁就有百万人,却被6万金军征服,可悲可叹。

     为什么史学家们将那段过往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现世报”事件?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公元1111年,宋徽宗政和元年,宦官童贯奉命访问辽国。

     然而,这次出使却拉响了这两个国家的丧钟。

     原因是出使途中,辽国叛徒马植找到了童贯,献出了“联金灭辽”之策。

     就这样童贯让马植改名为李良嗣,偷偷地带他回宋,并见了宋徽宗。

     联金灭辽”之策一开始是遭到了一众大臣的反对。

     北宋与辽国接壤,一旦北宋联金灭了辽,唇亡齿寒,金国下一个要灭掉的一定就是宋。

     更何况百年来宋辽不但和平,辽对于汉民族的文明是非常赞赏的。

     辽国皇帝铸造佛像时,甚至还命人在佛像后面刻上了“愿世世代代生中国”的字样。

     北宋大将种师道就直言进谏说:联金灭辽这事就如同邻舍家进了盗贼,

     你不帮邻居抓贼不说,你还跟贼一起分邻居家的财宝,这是人干的事吗?

     但宋徽宗就像是被李良嗣,也就马植灌了迷魂药一般,

     非但采纳了他的“联金灭辽”之策,还赐国姓“赵”,

     就这样马植有了第三个名字赵良嗣。

     其实宋徽宗这么做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联金灭辽后,大宋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收回中原沃野燕云十六州。

     自从937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辽国,并在辽的支援下灭掉后唐,建立后晋以后,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成为了历代大宋皇帝的一块心病。

     宋徽宗想着,老祖宗都没办成的事,要是我给办成了,那不久名垂千古了吗?

     要说这宋徽宗也是才高八斗,琴棋书画、蹴鞠、马球、作诗、撩妹样样精通,但就是不会做皇帝。

     在网上搜索宋徽宗,谷歌给出的词条竟然是画家。

     由宋徽宗所创书法瘦金体,匀整峭拔,银钩铁画。

     都说字如其人,但这话用在宋徽宗身上怕是不太合适了。

     公元1120年,宋金达成协议,相约灭辽,史称“海上之盟”。

     但北宋的这步棋无异于与虎谋皮。

     北宋王朝的命运就这样被一个叛徒和一个太监决定了。

     协议即成,公元1122年,大太监童贯、奸相蔡京之子蔡攸率20万大军发起了对辽国燕京的突袭。

     童贯、蔡攸觉得辽国疲于应付金人的进攻,已是病猫,北宋大军一到,必定望风披靡。

     开战之前,辽国曾拍使臣试图说服宋徽宗,让其改变心意。

     但宋徽宗一心只想着收复燕云十六州,根本没搭理辽使。

     辽使力争无效,在庭院中放声大哭,边哭边喊: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大宋如此之行,欺人乎?欺天乎?

     战场上,辽军把怨气全部撒在了宋军的身上,

     在后面一路追杀,二十万宋军死伤无数。

     这一仗,把金国女真人看的是目瞪口呆,南面大宋帝国的兵力原来如此之弱啊,这次他们心里想没点想法都难了。

     其实北宋最初建立时,军事并非如此孱弱。

     只是北宋开国以来,那些手握重兵的能臣武将们就成为了赵匡胤的心腹之患。

     他日日担心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重演,所以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收回兵权,兴文教,抑武事。

     到了北宋末年,80万禁军已经没多少人是真能上战场杀敌的了,有不少将士甚至改行做了泥瓦匠。

     最离谱的是,童贯、蔡攸看打不过辽军,竟然重金厚贿金人,央求金国代替他们攻下燕京。

     1122年12月,金破燕京。

     但后来金国只把包括燕京在内的燕云十六州的六州交给了北宋。

     不过,宋徽宗依然是欣喜若狂,他哪知道前线的这诸般龌龊底细,还以为北宋战士骁勇。

     随即亲笔题字,将燕京改名为「燕山府」,自我陶醉在光复燕云的壮举之中。

     1125年,辽国灭亡。

     现实是金军这边连气儿都没歇一口,就打算出兵攻宋了。

     但宋金毕竟曾是灭辽盟友,金军入侵宋国是需要借口的。

     此时,宋徽宗又迈出了他作死的一步。

     宋金联合灭辽时,两国曾经缔结盟誓,双方灭辽之后,

     我占领的辽国的地盘归我,你占领的归你,而且双方都不能招降纳叛。

     就是我的地盘上投降的将士,你不能抢也不能收。

     辽国曾经有一个将领叫张觉,辽灭亡后,张觉镇守的平州就成了金国领土。

     可张觉却觉得降宋才是上策,因为辽国曾经有很多汉人,张觉就是一名汉人,宋朝又是汉人的王朝。

     于是张觉便带着平州投诚北宋。

     按照宋金的盟约,大宋是不能收张觉的。

     可宋徽宗脑子又犯糊涂了。

     他觉得张觉既然想来,咱们干嘛不要呢?这不白得一块地盘吗?

     宋徽宗力排众议,接纳了张觉。

     这事很快传到金人的耳朵里。

     他们立刻发兵征讨平州。

     此时,朝堂上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大臣们都说,既然咱们北宋收了张觉,那他就是北宋的将领,皇上应该保张觉平安。

     可这时候的宋徽宗已经被金兵吓得双腿发软了。

     他先是杀了个貌似张觉的人,想要蒙混过关,结果被金人识破,再次发兵去攻。

     宋徽宗为了自保,斩了张觉,把他的向上人头献给了金人。

     身为一国之君竟然出尔反尔,这波骚操作寒了无数辽国降将的心。

     以至于后来后来金军南下攻宋时,不少曾经的辽国汉人都纷纷起兵加入了金军,转向去攻打宋朝。

     其中就包括镇守燕山府的郭药师。

     燕山府是中原王朝的防线所在。

     郭药师一倒戈,就等于让金军一马平川、长驱直入了,没多久金军就杀到了北宋都城汴梁城下。

     公元1126年1月19日,北宋都城汴梁皇宫中,正在上演一场荒唐的闹剧:

     时任皇帝宋徽宗要把皇位传给太子赵桓huán,赵桓却痛哭流涕,坚决不同意登基。

     不了解情况的,一定以为太子赵桓是在假意谦让,甚至是想通过这种方式逼宫。

     但事实上宋徽宗让位是真心的,赵桓不想继位也是真心的。

     金国大军直入北宋疆域后,如入无人之境,一路逼到了汴梁城下。

     徽宗的第一反应不是组织军队反击,而是计划着如何逃跑。

     他把蔡攸叫到身边说,说自己不想置身于战火之中,让蔡攸替自己想个开溜的办法。

     蔡攸不是傻子,他知道,徽宗如果跑了,自己留下那跟送死没什么两样。

     蔡攸恳切地对徽宗说道:臣也想为陛下分忧,但臣的威望不足以统领天下兵马啊。

     徽宗想想也是,于是又说:那要不然咱们都走,把开封知府留下来对抗金军吧,反正开封是他的地盘。

     开封就是汴梁,开封知府守城抗敌虽然责无旁贷,

     但开封也是宋朝的都城啊,堂堂一国之君这么干,真是有点耍流氓了。

     更何况开封知府的威望也不足以统领天下兵马啊。宋徽宗叹了口气,沉思片刻后,计上心头,说,那就封太子为开封牧,留下来监国摄政,怎么样?

     蔡攸听后说,让太子留下监国,还不如直接传位太子呢!

     果然,宋徽宗听了蔡攸的话后,如醍醐灌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主意。

     然而,太子赵桓虽然不善治国,但眼前的形势还是拎得清的。

     于是,赵桓铁了心了不继位,接到圣旨的那一刻边推辞边哭,后来甚至直接哭晕了过去。

     见太子哭晕了,蔡攸等人非但没让太医上前施救,反而互相使个眼色,直接把龙袍披到了太子身上,趁其昏迷之际,强行把太子赵桓抬到了龙椅上。

     就这样,赵桓继位,史称「宋钦宗」。

     宋钦宗取《诗经》与《尚书》中的“日靖四方”、“永康兆民” 二句话。

     改年号靖康,寓意油多么美好,结局就有多么糟糕。

     这边钦宗刚继位,那边徽宗就打着去镇江烧香祈福的幌子,带着蔡攸、童贯等奸臣马不停蹄地离开了汴梁。

     徽宗一逃跑,本就军心涣散的宋军更是泄了一大半的士气。

     当时宋徽宗行至黄河边上,一群忠臣将士跪地高呼“圣驾请回”,可宦官童贯竟然让弓箭手将这些忠臣将士全部射杀了,简直是脑残到极点。

     话说宋徽宗抵达镇江后,并没有在那好好祈福,意识到已经安全了,就又开始得瑟了,他频频往汴梁发令旨,还把自己当皇帝。

     这可把宋钦宗气坏了:我本来不想当皇帝,是你非让我当,现在你跑路了,安全了,就开始瞎指挥前线战事,大敌当前最忌讳的就是政令不一,这不是添乱吗?

     于是,宋徽宗每发一道指令,宋钦宗就再发一道圣旨把老爹的指令给否定掉。

     群臣们也知道现在是谁当家作主,久而久之就没人听宋徽宗的了。

     宋钦宗上台后,启用主战派大臣李纲、种师道等人,将救亡图存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并号召天下举兵“勤王”。

     这里的“勤王”指的是起兵救援皇上的意思。

     名将李纲率兵拼死抵抗,与金军血战了三天三夜,双方死伤惨重,金人也意识到了围攻汴梁的这场仗不好打,只能鸣金收兵,徐图再战。

     这边战事刚刚有所缓和,那边宋钦宗就迫不及待地派遣使者出使金营,求和谈判。

     金人这边提出了三个议和条件:

     第一,索要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等各万匹、绢帛各百万匹。

     第二,宋朝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

     第三,派一亲王、一宰相入金国,作为人质。

     面对金人这样的狮子大开口,宋钦宗毫无主意,只能召集诸位大臣,共同商量此事。

     以李邦彦、张邦昌为首的昏庸大臣们建议接受金人提出的所有条件。

     而名将李纲这边强烈反对,他说割让土地之事,绝不可行。

     金国打都打不下来的城池,我们却要拱手相送,这是什么道理?

     太原、河间、中山是国家的屏障,割去如何立国?

     再者,金国索要的议和金,“竭尽天下之财还不足”,真的给了他们这么多钱,只会助长他们的贪婪之心!

     送亲王当人质的事也做不得,真的行了此事,大宋面子何存?

     至于送宰相一事,倒是可以商量。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月末,

     李纲终于望眼欲穿盼来了的北宋西北三大王牌军队进京勤王。

     这三支部队分别是,种师道的“种家军”、姚平仲的“姚家军”以及折可存的“折家军”。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种师道了,他就是之前力劝宋徽宗不要采纳“联金灭辽”之策的那位将军,被誉为“西军第一名将”、“北宋最后的军神”,驻防西部边疆十余年,多次击败西夏的入侵,还夺取了军事要塞臧zāng底城,战功显赫、威望极高。

     他的到来,就如同一针强心剂,让京城百姓士气高涨,也让金国敌人畏惧不已。

     根据史料记载,其他勤王部队入京时,都是从没有被包围的城门进入的。

     唯独种师道,大张旗鼓地从金人包围的城门进入。

     结果,金人畏惧他的战斗力,竟然拔营三舍、避其锋芒。

     能把敌军吓成这样的,恐怕也只有种师道了。

     三军进京后,当时京城汴梁已经云集了20余万的勤王之师,种师道主张在汴梁城下和金军展开决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给金国一个教训,使他们今后不敢轻举妄动。

     防守力量如此强悍,宋钦宗本也不用卑躬屈膝,看金人脸色行事的,然而,然而……谁都没有想到,钦宗竟然全盘接受了金人的那些狮子大开口的议和条约。

     宋钦宗的割地赔款只为北宋换来了短暂的安宁,却把自己永远地钉在了耻辱柱上。此乃“靖康之耻” 第一耻。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十一日,宋金双方签署了停战协议,金人满意地离开了。

     京城保卫战落下帷幕后,宋钦宗的老爹宋徽宗就返回汴梁。

     这次他还算是有点脑子的,对自己的儿子宋钦宗非常恭敬,自称老拙,称儿子钦宗为陛下。

     但是这边屁股还没坐热,宋徽宗又开始作妖了。

     他对钦宗说,咱爷俩不能待在一起,万一金军再过来,咱俩岂不是被一锅端了。

     他打算带领一部分文臣武将到西京洛阳,在那里招兵买马,继续为巩固大宋江山做贡献。

     按说宋徽宗的这一顾虑也是合理的,可你既然害怕被一锅端,你回来干嘛呢?

     宋钦宗一听这话,就觉得老爹是要去洛阳另立朝廷,果断把宋徽宗软禁在龙德宫中。

     直到1年后,他们爷俩真的被再次攻来的金军一锅端了。

     汴梁被保住后,宋钦宗天真的以为和平年代就要到来了,于是将主战派又踢出了朝廷,将政权重新交到了主和派手中。

     可谁承想,仅仅半年后,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国就有卷土重来,出动十万大军兵分两路攻打北宋。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军,朝堂上的主和派提议说,金人不就是想要点地吗?

     给他们就是了。

     此时,李纲正率兵在太原前线抗敌,可不料节节败退。

     宋钦宗指派老将种师道为主帅,前往太原救援。

     种师道在路上遇到了金朝使者王汭ruì,通过察言观色判断金兵此次一定会大举南下,立刻上疏请求钦宗离开无险可守的都城,前往易守难攻的长安避难。

     然而,以李邦彦为首的一等奸臣却污蔑种师道此举是畏敌怯战,脑袋秀逗的宋钦宗听信谗言,不仅拒绝种师道老将军的建议,还将他重新召回京城。

     由于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救援,太原很快陷落。金国东西两路大军很快在汴梁(开封)城下汇合。

     被吓破胆的宋钦宗决定再次跟金国求和,而为了展示“诚意”,竟然下令解散了各路勤王军,最夸张的是还将李纲贬出京城。

     种师道在奉召回京的途中得知这些消息,因悲愤交加而患上重病,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月,种师道刚进京就被气死了,终年76岁。

     至此北宋气运已尽。听信谗言,不用忠臣良将,此乃靖康之耻第二耻。

     李纲被贬,种师道去世后,汴梁城中还有七万将士,虽不足以败敌,但守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武将张叔夜临危受命,率兵在汴梁城外与金人激战四天,未落下风,还斩杀了敌军两名将领,双方战事一度呈现胶着状态。

     然而,昏乱无措的宋钦宗此时又迈出了作死的一步。

     兵部尚书孙傅,知道宋钦宗迷信道法,于是上奏说汴梁城里有位神人名叫郭京,此人身怀佛道两家秘术,可御六甲天兵,定能杀的金人片甲不留。

     就这样,神棍郭京被招上了金銮殿。

     宋钦宗当场赏赐郭京金帛数万,让他招兵买马。

     郭京拿到钱以后,也知道军国大事马虎不得,赶紧就去外面找了七千多个市井无赖,然后跟宋钦宗复命,说事情办妥了。

     郭京声称他组建的这支7777人的“六甲神兵”可飞天、可遁地、可隐身,弹指间就能让金兵灰飞烟灭,要是自己一高兴,还能一路打到金国的老巢。

     宋钦宗听的是满脸兴奋。

     俗话说: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开战当天,中国历史上最荒唐的一幕出现了。

     郭京先在墙头挂出了一副天王神像。

     接着让300人做先头部队,剩下的7000多人后应,自己则在城墙上方,手舞足蹈的作法。

     可想而知,这7777名市井混混瞬间就被金兵碾成了渣。

     此时,郭京表示,要亲自应战。

     他下令打开城门,并让所有守城士兵全部退下。

     张叔夜拦住他,表示说,自己可以带一支精兵埋伏在城头,这样如果郭京不敌,他还可以作为后援接应。

     但被郭京严词谢绝了,原因是自己作法时,别人不能偷看。

     就这样,城门打开,郭京大摇大摆的走了出来。

     金军将领先是一愣,还以为这是什么新的军事计策呢,直到郭京一溜烟逃跑了。

     数万金兵立即从四面鼓噪而进,由于城墙上已无守兵,汴梁城外城顷刻陷落,宋军只能退回内城固守。

     不信苍生信鬼神,此乃靖康之耻第三耻。

     金军攻入汴梁后,在外城四处劫掠,烧毁房屋,一片刀山火海。

     宋钦宗在皇宫已经瑟瑟发动。

     一个叫蒋宣的将领上奏宋钦宗,表示他愿意率领手下一批死士保护陛下趁乱突围,逃出汴梁再做打算。

     可恰逢此时,金人那边派使者邀请宋钦宗亲自前往金营议和,这下宋钦宗彻底打消了突围的念头。

     还以逼宫劫驾的罪名把忠心护主的蒋宣给斩了,没错,斩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宋钦宗带着几名亲信大臣屁颠屁颠的来到

     了金人的军营。

     但金军统帅却不肯与他相见,只是派人索要降表。

     降表还必须写成四六对偶句的形式。

     宋钦宗和几位大臣改了四遍,方才令金人满意。

     降表中,宋钦宗极尽奴颜婢膝之态,向金国俯首称臣,乞求宽恕。

     金人第二次提出赔款要求: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

     这简直是漫天要价。

     最重要的是,此时钱财已经无法满足金人的需求了。

     根据《靖康稗史笺证》,金人第二次提出的赔款要求中还有这样一条:

     必须将帝姬两人、宗姬、族姬各四人,宫女二千五百人,女乐一千五百人,各色工艺三千人交给金军。

     宋钦宗对外是个怂包,但对内可是强硬的很。

     从金人军营回到朝廷后,就开始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不惜献出妃嫔公主。

     北宋朝廷如此丧心病狂地奉迎金人,只能助长他们的气焰,让他们变本加厉。

     很快,他们再一次要求钦宗到金营谈判,这次钦宗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那边一直被软禁在龙德宫中的宋徽宗已经六神无主了。

     金人又派使者骗宋徽宗出城谈判,并表示如果谈妥了,会把他们父子俩一起放了。

     宋徽宗不知如何是好,张叔夜向宋徽宗建言,他手下还有一批精兵,不如趁金人疏忽大意之机,夜间突围。

     虽然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只要他还活着,金人就别想把徽宗带走。

     宋徽宗一听,没有十足把握?

     那还是算了吧,你活不活着不要紧,我可不能死了。

     宋徽宗乖乖自投罗网,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接来下等待着上到皇家宗室,下到黎民百姓的,是一场地狱般的屈辱经历。

     北宋灭亡后,被俘的王公贵族和百姓受尽虐待,尤其是女子更为悲惨。

     虽然宋朝官方史书《宋史》对这段记载只有寥寥几句话,但《靖康稗史笺证》、《三朝北盟会编》、《青宫译语》等史料对此却有详细记录。

     根据《开封府状》记载,金兵围攻陷汴梁前后,大肆烧杀抢掳,无恶不作。

     除金银财物之外,还大量俘虏宋朝官员和百姓。

     徽钦二帝这边,除了受牵羊之辱外,据说,宋徽宗赵佶在被俘的九年里,他的妻妾还为他生下了14个孩子。

     或许有人会觉得,赵佶还真是想得开,都沦落到这个地步了还不忘生孩子。

     但其实这背后也许有令人难以启齿的真相。

     《靖康稗史笺证》载:“别有子女五人,具六年春生,非昏德胤。

     意思就是宋徽宗在被俘虏后所生的14个孩子中,

     至少有五人并不是他亲生的,这些孩子们父亲是谁可想而知。

     在金国憋屈了9年后,1135年,54岁的宋徽宗因病逝世。

     宋钦宗则一直活到了1156 年 ,后来,在金海陵王完颜亮的一次阅兵仪式上,完颜亮强迫钦宗参与其中一方的马球比赛,以助兴,结果被金朝诸位亲王的马踩死,时年57岁。

     南宋战神岳飞的《满江红》中有一句是: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为何“怒发冲冠”?为何“仰天长啸”?又为何“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因为靖康之难一直都是大宋军民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

     根据史料记载,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

     宋钦宗的儿子北宋末代皇太子赵谌被俘,他在被送往金营的马车上大声呼喊:“百姓救我!”

     百姓救我,何人救百姓?徽钦二帝如此行事,保国不全,保家不全,保身亦不全。

     进不能退敌镇三军,退不能殉国难保名节。此乃靖康之耻第四耻。

     公元1127年6月12日,逃过一劫的北宋抗金名将宗泽,率旧部在应天府,今天的河南商丘,拥护康王赵构称帝,年号建炎,标志着南宋的开始。

     转眼100年的时间过去了,在此期间,北方强悍异族蒙古快速崛起,而南宋的宿敌大金的国力则日渐衰落,从前大杀四方金国已经被蒙古玩的团团转。

     公元1221年,从大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开始,蒙古持续对金国进行猛攻,迫使金国将都城迁往汴梁,仅在中原地区苟延残喘。

     到了1224年,金哀宗即位后,尽管他有匡复之志,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和积弊已久的国家,早已回天乏术。

     公元1233年1月,蒙古大军包围汴梁,在金军的顽强坚守下,虽然蒙古大军迟迟未能得手,但围城也给汴梁百姓带来了大灾难。

     城内很快弹尽粮绝,最糟糕的是瘟疫盛行。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仅七八日的时间,从汴梁各个城门运出来的死者便达百余万。

     后来,金哀宗在手下大将的掩护下,以搬取救兵的名义逃离汴梁。

     蒙古军队进入汴梁后,烧杀抢掠,搜捕金哀宗、金国官员及其女眷。

     昔日辉煌的大都市再一次变成人间地狱,这跟100多年前靖康之难多么的相似。

     只是这次悲剧的主角成了金人。

     金哀宗虽是脱逃了,但国破家亡,逃,又能逃得到哪里去?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金哀宗只好遣使臣向宿敌南宋求助。

     使臣临行前,金哀宗还特意叮嘱他说:一定告诉南宋,自从我即位以来,一直致力于金宋两国交好,严禁边疆将士侵犯宋界;但凡有想立功冒进的,也都一律严惩了。如今蒙古灭了四十余国,现在马上就要攻下西夏了;西夏亡,我金国就跟着亡;金国亡,宋国也难逃厄运;唇亡齿寒,自古至理;如果今天宋人如果能帮我金国一把,既是对我们有利,也是对你们有利。

     可就像《满江红》中的那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血海深仇,怎可一笔购销?!南宋不但断然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还要往金哀宗的心窝里猛捅刀子。

     公元1233年9月,蒙军包围蔡州城。

     11月,蒙古与南宋达成“联合灭金”的协议。宋将孟珙gǒng率兵两万,运粮30万石奔赴蔡州,协同蒙古军作战。

     金哀宗在蔡州苟延残喘了一年的时间,终究迎来灭国的时刻。

     公元1234年正月十一日,蔡州城破,金哀宗为免遭侮辱,上吊自缢,临死前将皇位传给了大将完颜承麟。

     然而,完颜承麟称帝还不到1个时辰,便在巷战中被击杀,金国灭亡。

     金灭亡46年后,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南宋最后一个丞相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bǐng 跳入了大海中,南宋被蒙古所灭。

     联金灭辽,北宋亡了;联蒙灭金,南宋亡了。

     表面看起来南宋的对外战略似乎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实则不然。

     与其说南宋战略错误,不如说是金国欺人太甚。

     金国被蒙古挤兑到汴梁后,为了补充国力,竟然大举征讨南宋,希望向南扩张,以弥补和蒙古交战时的损失。

     但金宣宗完颜珣xún时期主导的南征,非但没有取得预想的战果,反而让宋军打出了气势,算是给了南宋练兵的机会。

     金宣宗时期的错误决策造成的另一个后果便是,后来金哀宗向南宋求救时,朝堂上同意援助金国的声音寥寥无几。

     正所谓“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将”,

     此时的南宋早已不是北宋时期的军事弱鸡了。

     在与蒙古联合灭金的战斗中,南宋军队的表现相当不错,跟灭辽时期的北宋军队根本不在一个水平上。

     金国灭亡后,南宋跟蒙古打了四十多年。

     当时的蒙古,是全世界最强大的军事集团,称霸欧亚大陆,打垮了所有敢于抵抗的其他国家。

     跟他国相比,南宋抵抗蒙古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后灭亡的。

     试想,如果北宋面对蒙古,可能就一触即溃了。

     清朝史学家赵翼在研究这段历史时,还发现了一件颇具玩味的事儿。

     公元960年,赵匡胤平天下,建立北宋,史称宋太祖。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大病,传胞弟赵光义议事,并且屏退了左右宦官宫女。

     大臣们只是远远地通过烛光倒影看到兄弟二人相对而坐。

     赵光义时而起身,时而避让。

     随后有人听到宋太祖用玉斧戳地的声音,并大声说,好为之。

     紧接着宋太祖赵匡胤暴崩于万岁殿!次日,其弟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这就是历史上扑朔迷离的悬案“烛影斧声”。

     一些史学家怀疑是赵光义弑兄篡位。

     宋太宗是否真的弑兄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他继位后逼死侄子赵德芳,毒杀了南唐后主李煜,还霸占了李后主的皇后小周后。

     这还没完,凌辱完小周后之后,宋太宗还做了一幅春宫图,以满足自己胜利者的虚荣心。

     180多年后,公元1162年,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让位给养子赵昚shèn。

     这个赵昚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赵匡胤的七世孙,也就是说兜兜转转,江山又回到了赵匡胤一脉。

     说来也怪,宋太祖赵匡胤平天下后,未尝杀一降王。

     他的子孙,也就是南宋亡国君臣(赵昺bǐng),就没遭受到蒙古元世祖忽必烈的屠戮。

     而宋太宗的子孙,北宋亡国君臣(宋徽宗、宋钦宗)则经历了靖康之耻。

     如果说这世间真的有现世报,这可能就是最好的例子了吧。

     天道轮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成王败寇、王朝更替本无对错之分,但受苦的永远都是那些在战火中失去家园的百姓们。

     --网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阿敏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