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已投入两亿多元……
2022/9/6 11:51:48 阿敏笔记
四川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已投入两亿多元;
我国上上下下相关投入巨大,
效果有待检验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截至5日20时30分,地震已造成46人遇难(其中甘孜州29人、雅安市17人)、16人失联、50余人受伤。截至目前,甘孜州、雅安市共临时避险转移安置5万余人。
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在地震监测与预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我们已经建立了2246个地震监测站点,比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增加了43倍,在全国率先建成地震预警网并对外服务,4.5级以上的地震能在5~15秒内发出预警。”8月18日,四川省省长黄强在“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谈到,“现在有了倒计时预警,群众能提前知道,心里就不慌乱了,效果非常好。”
四川省地震局全力推进全川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全面实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目前,已经实现四川全域秒级预警信息和分钟级速报信息全链条产品产出,覆盖了包括政府、重点行业和社会公众的服务对象,初步形成预警专业终端、广播电视、应急广播、手机APP和定制服务等多种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首报平均用时6秒,烈度速报精度10-15公里。

覆盖全省的地震预警网
“通过积极争取,2018年我们被确定为全国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的‘先行先试’地区。”四川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雷建成介绍,四川地震预警工程总投资2.24亿元,国家和省项目同步实施、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主要任务是建成省级预警中心、台站观测、通信网络、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与保障5大系统,构建地震预警体系,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打通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发布“最后一公里”,为安全发展织牢编密防护网。
“全省也是先行先试区中台站最多、面积最广、震情形势最严峻的地区。”雷建成表示,自2018年以来,省地震局坚持防震、建设、应用三不误,先后开展三轮“百日攻坚”,发动全省地震系统力量,克服汛情、疫情和冬季冰雪封山、交通困难等因素的影响,不断攻克技术难关,“该项目共新建、改建台站1419个,新建通信信道740条,构建省级网络技术系统和网络安全系统,建成预警中心部署预警、烈度速报数据处理系统、紧急地震信息服务平台、179个市县信息转发平台及596个信息发布终端。”
“经2021年6月国家先行先试督导检查评估,项目实施5年任务3年已基本完成。”四川地震台副台长、研究员苏金蓉说,如期实现在四川地区上线示范运行服务的目标,兑现了四川秒级预警全域覆盖承诺。
随着项目建设完成,四川省地震监测站网的台站数量从原有的795个提升至2003个,增幅达152%;省内整体地震监测精度从项目建设前的2.4级提升到1.6级;在全省域内实现了秒级地震预警,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实现了试点服务最早、服务人群最广、服务方式最多等目标。现阶段,四川执行中国地震局预警网的建设和发布标准,以“中国地震预警网”为标识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我们不仅累计推送4级以上地震预警信息67次,还大大将预警时间进行了提前。”苏金蓉在介绍近年预警处置情况时说:“不要小看了这短短几秒的提前,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
中国地震预警网将于 2022 年底全部建成投入运行
此前,据新华社报道,历经 5 年建设,上千名科研和业务人员攻关,覆盖 220 万平方公里地震多发重点地区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将于 2022 年底全部建成投入运行。这套我国自主研发的预警系统,将 在地震发生后“与地震波赛跑”,为震中附近 20 公里外的居民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紧急避难时间。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说,利用地震预警系统提供的数秒至数十秒预警时间,居民可以采取避震措施减少人员伤亡,重大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和重要生活设施可以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如高铁紧急刹车、燃气管线迅速关闭、关停核反应堆、电梯紧急停在最近楼层等。
目前,中国地震局已经与教育、广电、铁路、核电等部门广泛合作,依托 1 万余个铁塔基站建设了地震监测站点,在全国 3000 余个学校安装了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在全国 20 余条高速铁路完成地震预警系统布设,在秦山、大亚湾等 10 余座核电站安装了地震阈值报警系统,在四川、云南、新疆、河北等重点地区开展了广播电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试验。
近年来,中国地震局选择北京、天津、河北、四川、云南、福建 6 个省(市)作为先行先试地区,优先开展项目建设和集成。目前,这 6 个地区的工程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进入试运行。
地震预警信息的接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台、手机专用 App 进行,也可以使用专用终端设备,像一块屏幕。此外,农村大喇叭也可以接入地震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李永林曾介绍,预警系统在去年的云南漾濞 6.4 级、云南双柏 5.1 级以及云南盈江 5.0 级地震中,已初步发挥效益。全国其他重点省份正在全力完成最后阶段的台站设备安装和系统集成工作,预计将在 2022 年底形成地震预警能力。
地震预警系统的定义为地震发生后,利用震中附近台站记录的观测数据,快速判定地震的基本参数和它影响的大小,然后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某个可能受灾的区域之前发出预警的信息。地震波以每秒几公里速度向外传播,而电磁波、光纤信号的传播速度可达每秒钟 30 万公里。
另据环球网,中国地震局早在2017年就发布消息,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大工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目前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预计在2017年年底前“上马”。
按计划,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成,届时发生破坏性地震,我国将能提供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需要在未来投资18.5亿元,在全国建设1960个配置测震仪和强震仪的基准站、3309个配置强震仪的基本站、10241个配置烈度仪的一般站。在包括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新疆天山地震带的重点区域内,三类台站平均间距为12.5公里。
据了解,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包括站点观测、数据处理、信息发布、网络和运行保障五大系统。除了能为重点区域提供秒级的地震预警服务,还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1至2分钟发布地震基本参数速报信息,2至5分钟发布烈度速报信息,30分钟至24小时持续提供地震灾害评估信息,24小时后产出更为丰富的信息产品。
可见,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上上下下均在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但效果如何,尚待商榷。期待这些投入能早日真正落地,充分发挥作用。
资料参考: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IT之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阿敏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