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皆佛
2021/7/8 17:36:40 人世租客
点赞一下!
在阳光猛烈的时候,很想花点时间说一说佛教。本身我很喜欢禅宗,喜欢六祖慧能,喜欢“一切有为法”,所以在今日说一说自己对于佛教的一些粗浅见解。
缘起性空
什么是“缘起性空”,就像我们喝的水,吃的饭,接触到的人,在西方观点里,他们都是真实的存在,是可以被分解出物质,分子,原子等等。
但在佛教的观点中,他们是没有真正的实体,他们是“自性本空”,他们来自因缘,因为因缘的聚合,所以他们出现在你身边,出现在你的情绪里,出现在你的内心中。但缘汇至生,缘离则灭,简单的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生灭灭,没有不变的事物。
举一个王德峰教授的例子,王德峰在论证“缘起性空”时,讲了自己父母去世的那段很接近的时光。他出生在父母构建成的家庭里,他在他们的栽培下长大,但直到死亡的时刻,他才明白缘起性空,“他们曾经没有(我出生了,缘分使我们遇见)”,将来也会没有(生老病死会带走他们或带走我,缘分散去使我们分离)。
所以这里可以延伸出《金刚经》的一句话: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作为实体不存在的,但缘起是存在的,因为缘起的存在使我们和感受的“世界”存在,所以,世界可以泛指。先把实体否定,承认缘起。
所以,佛教从来不是劝你“放空”,不是让你执着于空,不是电视剧里的,杀人犯躲进寺庙里,就可以逃避罪孽,不是困难面前,藏着不面对,就可以战胜困难,相反,接受“缘起”的安排,面对它,然后才坦然的接受它的离去。它终究离去。
佛教是“无神教”
佛教从来不是“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的神”,很多人在遇到难题时,像是高考的时候,工作不顺的时候,家里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们总习惯去寺庙里求佛拜神,添一点香油钱,然后事情顺利了,我们一定会去还愿。
在民间信仰中,我们自然的把佛教里的菩萨当做神佛跪拜,但实际上,佛教里,菩萨都是很普通的人,普通的人修佛修行到一定的境界,第一种境界叫做:“阿罗汉”,第二种境界叫做:“菩萨”,第三种境界叫做:“佛”。
释迦牟尼只是普通的人,相传有很多舍身求仁的故事。菩萨传入中土后,演变成供拜的神,然而她的本意是:“觉悟者”。
所以,这里又可以延伸出佛的其中一个支教,禅宗。
先讲一个禅宗的故事:一名弟子问师傅,“佛究竟在哪里?”,师傅告诉他:“告诉你佛法的人即是佛”,弟子猛拍大腿,立刻开悟了,而这一刻他就是我们说的佛,而在佛教里,他是觉悟者,佛性即是觉悟。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所以,《金刚经》有这么一句话: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没有原本的模样,是任何模样的原本(本心)。
六祖慧能
先分享一个六祖慧能的小故事,关于那段偈语很多人都脱口而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六祖慧能如何拜师?可能知道故事的人就没有这么多了。
慧能原本只是一个不认字没有读过书的乡下人,家里过得很清贫,甚至可以说很苦命。有一天他遇到樵夫,樵夫正在路上准备回家,路上随口念着《金刚经》里的一句偈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慧能有所悟,然后向樵夫请教,才知道是法性寺的弘忍大师相传的:佛家的书籍千千万万,如果只需读一本,那一定是《金刚经》。
慧能跋山涉水,到法性寺希望拜弘忍大师为师,但当时北方人看不上南方人,所以弘忍大师直接一句话:你是岭南人,是还没开化的蛮夷,怎么可能成佛呢?你还是走吧。
慧能不假思索的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既无南北。
真心求佛的人不应该有是非,不应该有人种的区分,不应该有内心和外物的取舍。“南北”可以泛指“是与非,南方人和北方人,内心和外物等等”。求佛不该只是三叩九拜,而是由外(身体发肤)而内(受想行识),由内而外。
禅宗的智慧
首先,我们分清楚,西方人对上帝的尊重和我们对菩萨的尊重,是不是一样的。实际上是相同的,但又不能尽然。
我们像西方人一样,对神明非常的虔诚,我们要表达我们的诚意,积攒我们的功德,然后在心里要自始至终的保持高度的信任。
我们却又不像西方人,我们吃饭的时候,不会对着饭菜做祷告,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首先想着是自己能不能解决,我们在绝望的时候,终究还是靠自己。而西方人则觉得是上帝在帮忙,是上帝在指引,是上帝在考验。
禅宗是佛教传到中土,由我们自个儿延伸出的支教。大多数佛教支教的教义,依旧是释迦牟尼的智慧。而禅宗不一样,是六祖慧能的参悟,它修行方式别树一帜,是“顿悟”,是真正是人类智慧的修行。
那么再说一则禅宗的故事:印宗法师在坛上讲经,讲的是《涅槃经》,讲到一面旗子被风吹得晃动,那么有这样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风在动?还是幡(旗子)在动?
下面听经的有很多和尚,其中两个和尚大声的辩论不休,一个主张风动,一个主张幡动,突然有声音像是暮钟敲响: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心在动。
而说话的正是慧能,当时印宗法师马上请慧能上座,当场听慧能说佛法,听完慧能说的佛法,印宗法师的感慨是什么?他顿时感觉自己的佛法才疏学浅,不及万一。
所以禅宗求的是什么?依旧是你的内心,内心的本质本性,你内心的本质本性无所住,既不会受到风动的感召,也不会受到幡动的召唤。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家的法本身就在人世间,不会离开人世间的觉悟,离开人世间去求见菩提(智慧),就好像你在找一只长了角的兔子。有长角的兔子吗?没有。
这里做一个关于上一句偈语很小的补充,人是指自己,而世间不是指外面的花花世界。而是由你的本性本心折射出的世界,所以,何处求佛,心中求,再次引用金刚经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不要因为从外面的寺庙求佛而归,而后却想着坐享其成,不要因为花了很多很多钱求佛,而后却想着他人的是非八卦,不要因为躲着藏着困难,而后却想着麻痹自己已经战胜。
佛就在你的心中,找到它。你索求的,你要成就的,你要战胜的,你要击败的,都只是你自己。
最后引用仓央嘉措的一首很有感觉的诗,可以泛指: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世租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