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开放,是放弃抵抗?还是另有所图?
2022/4/25 16:30:33 人世租客
香港人民的正常生活出行,开始恢复了。
迪士尼人山人海,维多利亚港摩肩接踵。

在上海还没有进入封控之前,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做出了一个大胆又无奈的决定:开放。
开放的主要原因无外有三:
1、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外资比例极高。
由于之前的严格封控,香港有将近5成的外商正在规划撤离或者确定撤离,转往新加坡、迪拜等地。
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外商一旦离开,回归香港的机会就非常渺茫。
此外,最近三年的香港人,移民海外的人数比重愈发上涨,这些大多数都是高净值人群。
2、香港不具备清零的客观条件。
清零不只是一个方针策略,它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资源整合。
大陆有国家动员的精神力,有基层社区的执行力,有人民行动的纪律性,兼之大数据出行记录随处可查。
崇尚自由的香港没有这些条件,如何执行清零?

3、香港在封控措施上,受到法律的制约。
香港在讨论封城的时候,他们的专家给出的封城前提和标准是:
第一,封城后能否为不会或不习惯做饭的香港人和香港工作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人,及时的提供一日三餐;
第二,封城后能否为停业的商铺店家提供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
这两点做不到,香港法律就不能通过封城方案。
林郑月娥之后就宣布,当即解除航班禁令,减少酒店隔离,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开放社会限制。
4月21日,即使香港的新增数量每日以千计增加,但香港还是放开了。

林郑月娥解释道:
“这不单是一个公共卫生议题,而且还是跟思维发展、经济发展、民生需要、民情是有关系的。如果这只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的话,那么做决定会非常简单:今天还有一千多的个案,那就什么都不开。”
“但是,这不可以。因为我们七百多万的市民要生活,要到学校去上课,还要营业……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平衡。平衡的大前提是保障市民的生命、身体健康,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特首的发言中,香港人民的生活、就业和福祉是最重要的,清零目标则次之。
如果为了新冠清零而牺牲大多数人的生活,又谈何公平和幸福呢?
02
林郑月娥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因为香港人民的这几年生活,真的不好过。
一方面,房地产问题积重难返,很多香港明星都直言买不起房子,跑到内地来发展,更不要提老百姓。
普通的香港人的一辈子,也就是画地为牢的一个笼子房。

另一方面,金融自由港的荣光,日渐暗淡,外资撤退不止,港人出走不断。
因为如此,香港人民面临着失业的痛苦。
从去年12月到今年的2月,香港的失业率高达7.2%,创下自2004年以来最高水平。
同期,失业人数激增,增加约26.16万人。
和大陆一样,因为一些防控政策,香港的诸多产业都遭受到致命冲击,市民在失业和防疫的十字路口徘徊。
一些底层市民,甚至已经穷到了三餐不继,只有日进一餐的程度。
逼得香港福利署不得不开设古代赈灾的“粥棚”:8家非政府机构,免费向有需要的市民提供伙食。

此外,香港的基层人员,也是怨声载道,不堪重负,在看不到疫情恢复如常的时光里,日日祈盼,却得不到指引和福音。
为了获得疫情的“0”,牺牲了经济、民生和幸福指数的那么多“1”。
如今香港人的价值取向,更趋向“1的”久旱逢甘霖,而不是守候“0”的无休止符。
既然做出了开放的选项,那么决心就很明显了——既要保住民生,又要恢复经济。
03
怎么保?怎么恢复人民的信心?
简而言之:发钱!
开放只是让大水灌进来,但池塘里的鱼,土地上的庄稼已经奄奄一息,也是徒劳无功。
于是,发钱成了这波抗疫过程中,香港政府的救市措施。
如今的香港,已经为低收入家庭和人群多次发放生活补贴。

第一波:
对清洁工、保安员,以及在日常工作面对高暴露风险的特定群组,如机场货运员工进行补贴,津贴额为每人每月2000港元,为期五个月。
第二波:
直接发消费券、现金给市民。
从4月7日伊始,香港政府将向每一名有资格的市民发放价值10000港元的消费券,分两次发放。
此外,对于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再提供一笔超过10000港元的援助金。

第三波:
补贴企业和员工。
政府拿出430亿港元展开新的一轮“保就业计划”。
根据方案,符合申请资格的企业雇员都将得到两个月的工资补贴,此外,还有各种津贴和福利。
老百姓有钱有消费券,自然就会去消费了。
如此以来,商场的人数活跃起来了,餐厅里的就餐人数络绎不绝,酒店、旅游业和娱乐消费,都被带动了起来。
中小企业,个体户都有了吃一口饭的缓冲期,就业问题,也就得到了缓解。
香港的经济,也就活了起来。

今天的香港人民,非常骄傲的认为香港是中国最早恢复正常的城市。
对于新冠,香港人不再感到恐惧,大多数人甚至不用吃药,在家隔离自行恢复健康。
04
但是,相比新冠疫情的阴霾,香港金融地位的下降,却是刻不容缓。
历经几年的折腾和磨难,很多在港的企业和人,都开始考虑离开。
如何挽留民心,如何让已经走出去的人再重新回来,将是香港未来最大的问题。
解决民生、经济等的“1”,真的制造了从零开始的生活,旅游和消费吗?
老人和小孩的新冠易感染和死亡率迟迟没有缓解,就像电车困境里的撞死5个人或者撞死1个人的伪命题,依旧悬挂在香港的上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世租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