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连续登上热搜,除了唾沫,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教育?
2022/5/30 16:45:14 人世租客

     5月26日看到“人教版数学教材”的话题不断登上热搜,已经可以预见整件事的走向。

     如果非让我评价一下这本饱受争议的小学数学教材的插画,我想用“不堪入目”、“惨不忍睹”来形容。相关的图片想必读者们在各种app上看过不少。

    

     当然我不会用着放大镜一边挑着各种毛病一边上纲上线的制造“境外势力阴谋论”,更不会动辄把毫无根据的动机作为定罪的理由,虽然它很值得、很需要被批评,并且斥责,但温馨提醒:“不要为了批评而批评。”

     “用魔法打败魔法”似乎成为任何被报道事件的趋势,但它绝对不该成为该事件的定义,选择什么样的插画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教育需要实现的目标。

     就算把全世界最好的画师都请来出谋划策为小学课本重新绘图,也绝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品味和教育结果,之所以对人教版插画的反复鞭尸,似乎在试图掩盖一个不容置喙的事实:应试教育培养的人才是考试的人才。

     我有一些朋友定居在加拿大,加拿大的大学生期末成绩并非“一刀切”的卷面分数所决定,还包括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质量,在学习和研究中的合作精神等等。

     考试是为了服务于教育,而不是教育服务于考试。

    

     反观国内教育以考试成绩“定输赢”,必然会出现小时候学生间口口相传的打油诗: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传家宝。

     历史课,是中外任何学校都无法避免的一堂课,在我的回忆里,历史课是非常枯燥的死记硬背:某某时间在某某地发生了某某事件,造成了某某影响。

     你很好的记下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但你根本不知道“局限性”体现在哪里,又是如何统一成标准答案。我们不需要追根究底,我们只需要在考卷上写得出正确答案。

     在网上我看到某位网友发的一张截图,应该是某份考试的试卷。从题目上看,是小学高年级。在试卷上,老师根据既定的标准答案给学生打上了鲜红的X,而且明确要求“请家长签字”。

     回家后,学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在卷子上家长写下了自己心目中的答案。家长写道:王老师你好,我和孩子沟通过了,我觉得根据题意孩子的回答没有问题。第1小题,孩子觉得除了轿车以外其他车自家都不够购买;第2小题,孩子认为鱼、鹅、和鸭子都会游泳,除了孤单的小鸡以外。

    

     从小到大,我们就像是被圈养的学习机器,每个人不一例外的都是在被灌输“标准答案”中成长,然后慢慢的成为只会用“标准答案”驳斥他人或解决问题的社会齿轮。

     教育,本应该是开放,积极且自由的,然而它正在成为约束思想的模具,考察老师的是“押题”的水准,考验学生的是“刷题”的勤奋。

     而家长们,即是这套教育模式机器创造的成品,又是人为启用机器的劳动者,维护者。

     中国人的优越感建立在和别人的对比之上。作为父母,享受的孩子考上高分录取名校后,别人羡慕嫉妒恨的表情,这份快乐可以普天同庆,整个村子大摆筵席三天三夜,不知疲倦。对孩子是否快乐这件事随着学习压力窒息般的袭来,而逐渐忽视和淡忘。

     明明知道孩子脑袋里被灌输的是某些不应该拥有的东西,但只要能取得好成绩,只要能在朋友圈或亲戚好友里炫耀,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中国明摆着是教育资源匮乏。不看看那些重点小学、初中和高中一个年级才多少班,一个班级才有多少学生,妄想中国的老师像外国那般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怎么可能呢?

     但有句话还是该说的:不能为了荒诞的“存在即合理”而为荒诞鼓掌,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缺乏是事实,但更关键的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而这也是就业机会不平等逆推的结果。

     大多数中国家长给孩子定的目标,并不是希望他拥有独立人格和优秀品质,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人上人”。想实现这样的结果,就必须拥有一份足够出人头地的工作。

     而定义一份工作“好或不好”,社会也有自己的标准,那就是收入高,风险低,不脏不累,饭碗够铁且受人尊敬,这其中的任何一点,想必任何父母在为孩子相亲时,都是值得一提,且夸耀的。

     但谋求这样的工作,光是本科远远不够,起码是211,985,而考上211和985的前提就是得考上重点高中,要考上重点高中当然需要重点初中,重点小学。再想想上重点小学,就需要学区房。

     所以,即使教育投入再大,人们还是头破血流的不断往金字塔顶尖上靠拢,而塔尖的面积只有这么大,当博士都开始竞聘城管工作的时候,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每个人被狭隘的视野决定了眼界,每个人的未来,从起跑线开始,所有人可以轻易的窥探到终点。

     那么我们再回归到之前“人教版数学教材”的话题,目前,社会舆论已经不满足插图,而是扩大到文字方面的审核,对从内容的质疑进化到对动机的揣测,关注的终点从教材审编到“境外势力”亡我之心不死。

     放大镜的扫描覆盖范围从数学扩大到语文,从诗词歌赋扩大到人生哲理,而一众自媒体在推波助澜中不仅赚得好口碑,也赚得盆满钵满。

     人们不再注重教育本身,没有人知道这场无休止的上纲上线的终点在哪里。能让它停下来的,或许是一份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标准答案,但我们是不是“舍近求远”?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有这么一个经典的桥段:那个曾经下令宁可淹死楚门(男主角)也不能放他逃出去的“世界创造者”在与楚门的对话中说道:

     “听我的忠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给你的世界一样的虚假,有一样的谎言,一样的欺诈。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也不用怕,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

    

     对于电影中“世界创造者”来说,是他给了楚门正常的生活,而一个“给”字,恰恰说明了楚门必须懂得感恩,必须按照他设计的剧本出生、长大、上班、结婚直至死亡,这是他赐予楚门的标准答案。

     在“世界创造者”的眼里,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接受眼前的事实,一个想要“走出去”的楚门是有罪的,是不可原谅的,是必须要被纠正的。

     但他恰恰忽视了,有的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们的羽毛是蓝色的,向往蓝天,他们的眼里有光,向往阳光,他们振翅的弧度像是一朵流动的云彩,欲与云朵相融,他们是关不住的。

     最后有一句话当做意见也好,当做名言也罢,或者当做一个来自远方朋友的声音:如果你的人生仅此只有一份标准答案,那么除了随波逐流的批判,你什么也做不了;但如果你想飞得更高,心里想装载得更多,那么请你挪动脚步,敞开心扉,试着用灵魂告诉我,你那美丽的“错误选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世租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