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伐决断的今天,你需要《犹豫》这位哲学家。
2022/7/17 11:20:00 人世租客

     这是一个暴躁的年代。在微博上随处可见的吵架,说起来现在是真名实姓的IP属地。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吵起来竟然也是时不时冒出“你是傻X”、“你个蠢货”、“你食X吧”这等词穷又粗鄙的用语。如果是希特勒和犹太人那等深仇大恨也就作罢,但真要仔细推敲,发现双方争论的观点很可能70%或90%是相似的,而且仅仅存在30%或10%的分歧,双方往往是“面红耳赤”,甚至“掀桌大战”。

     这样的暴躁不仅出现在微博。在一个不习惯于就公共场合展开公开辩论的社会里,人们展现了“易燃易爆”的特质。在一个有着悠久“内战”的传统文化里,真理永远都是独家经营。

     当思想太多且繁复容易被权利当做棍棒的工具,困惑和犹豫就成为包容的前提。

     当你知道的越多,你知道自己知道得越少。

    

     比如,有一个恐怖分子嫌疑人,可能掌握了一个可以导致成千上万平民死亡的恐怖袭击的秘密,只有严刑拷打才可能获取该信息。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是不是应该对他进行刑讯逼供?应该吗?那么好的,你是哲学上的功利主义者无疑——因为你认为为了多数人的福祉,可以牺牲一个个体的权利。

     但如果你无论如何拷打,他就是咬紧牙关不说,此时你发现他有一个宠爱的三岁小女儿,你愿意对这位小女儿上刑而达到你的目的吗?你还愿意做那位功利主义者而言之凿凿吗?

     在成千上万的生命和一个小女孩的幸福之间,你可能感到了“犹豫”。

     再比如,篮球巨星迈尔克.乔丹在他的职业生涯里,年收入高达数千万美元,政府是不是应该对他强制征收高税收,以保证经济平等吗?换个思路,如果她每年交出100万美元平摊到100个贫困家庭,对他而言,100万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现实却能真实的改变100个家庭面临的困境,甚至可能改变100个孩子的未来——这里促进的一句不止是“结果平等”,而是“机会平等”。

     可是,政府有没有权利——出自同样的理由,强制我们献血或者捐骨髓呢?毕竟在体检合格的前提下,捐点血或骨髓都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健康,但对于那些急迫需要这些医疗救助的人群,这已经是最大程度的雪中送炭。

     在平等和权利之间,我们可能再次感到了“犹豫”。

     假设,一位名为比尔的人,碰巧知道一个叫做威廉的人的下落,由于威廉是名毒贩,被他残害而家破人亡的瘾君子数不胜数,警方正在通缉,那么比尔是否应该对警察如实相告,威廉的下落呢?

     如果我们再多一点了解,这位名为比尔的人宁可为了威廉而牺牲他麻省大学校长的职位,是因为威廉是他的亲生哥哥,并且在小时候两人都在贫民窟里相依为命,相亲相爱。事实如此,有不少人会被他对兄弟的忠诚和舍弃而感动。

     可是,难道一件正确的事情(举报),仅仅因为适用于家人,而变成一件错误的决定吗?在康德式的绝对命令和共同体忠诚之间,我们又一次陷入了“犹豫”。

     这样的例子数之不尽:如果“生命是宝贵的”,那么我们愿意为了降低高速公路的车祸伤亡率而将最高时速降低1/4甚至1/2吗?如果只要不涉及伤害他人,人们就可以为所欲为。

     政府是否应该为了保持价值中立,把垃圾肥皂剧的投资转移到艺术博物馆吗?为了防止错杀或误杀,结束冤假错案对无辜人的伤害,是否应该取消“死刑”?

    

     人有追求逻辑一致性的本能,但这些令人困惑的情境似乎又在提醒我们,没有一个“正义的标准”可以放任四海且贯通古今。每个人实际上都根据特定情境下的原则选择了“正义原则”。

     每一种观念都有它合乎逻辑且自圆其说的“道理”,但不“通用”。

     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构成冲突的未必仅仅是“善恶”之间,一种“善”和另外一种“善”也能构成紧张关系且产生矛盾。权利和福利之间,“绝对命令”和“人之常情”之间,平等和功效之间,自由和安全之间,并没有正确答案,而是存在取舍的关系。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论证那种取舍更合理或更符合事实,但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存在一种没有代价的取舍,那我们就更需要提高“警惕”而陷入适当的“犹豫”。

     一百年来的中国,从立宪派到革命派,从复古派到西化派,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从市场主义到民族万能主义,有太多的观念传销者不断试图告诉我们存在着一种“包治百病”的药方。

     但近现代史的长河,我们不仅没有万能的药方,还使得自己遍体鳞伤,也许在下一次冲锋陷阵之前,我们需要保持我们的“犹豫”?

     犹豫不是为了逃避选择,但它令选择之后的制度设计更加的审慎和包容。也许我们的观念正在被四通八达的“同情性理解”所模糊边界,但模糊下的论点因为“犹豫”而变得有更清晰的论证。

     有人在形容美国立宪制的经历时指出,这不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而是一个伟大的妥协。

    

     的确,诸善之间,妥协比胜利更值得被重视。

     最后是一点点关于“思考哲学方式”的讨论。我们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之中,几乎每一个细节都暗藏着一个“哲学按钮”,平庸事物收拢的意义在于被发现后的“孔雀开屏”。

     大到言论自由的边界设定,小到餐桌上AA制度存在是否合理,都有着其本身哲学意义上的反思。

     亚里士多德、康德、罗尔斯和诺奇克的思想并不是学究派的概念游戏,而是照亮生活的路灯。

     人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沉睡的“哲学家”,但千万不要轻易的警醒他而打破平庸世界里的宁静,当你选择驻足“犹豫”,做好了夜不能寐的觉醒。

     因为理性,就是一场伟大而漫长的失眠。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世租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