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即使影片表达了战争多么残酷,直至今日,仍有人为“发动战争”拍手叫好
2022/12/1 17:23:17 人世租客
或许是有感当前国内的创作环境阴云密布,影迷们从未停止吐槽中国电影,但电影永远没有结束,豆瓣依旧坚持每周推荐人们的“最爱”,譬如这部口碑电影榜持续NO.1的《西线无战事》。

如果你在乎战争中具体的人,发生的事,就来与我一同看看它吧。
1
被时代“翻拍”的战争片
《西线无战事》由导演爱德华.贝尔格执导,回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人翁保罗.博亿默尔和朋友一同参加了德国国民志愿兵,被派往前线与法军作战。
在战场上,他们亲眼目睹了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和无情让保罗原本对战争的一腔热血转变成心灰意冷。
本片曾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进行世界首映,9月30日在部分影院上映,并于10月28日上线Netflix流媒体平台。

本片也是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原著小说的第一部德语电影版本,最初以德语出版。实际上,原著小说具有开创性的文本意义,是对那些陈词滥调的战争类型模式的一场革新。
说到这部电影,自然无法回避的是刘易斯.迈尔斯在1930年拍摄的原版《西线无战事》——英国名导克里斯托弗.诺兰曾提及他拍摄《敦刻尔克》受到了该部电影的影响,他声称1930年的《西线无战事》无疑是一部杰作,它的战争强度和恐怖度从未被超越。对诺兰而言,这部1930年的作品展示了在个人命运中寻找意义和存在逻辑的反传统力量。

如果说1930年的版本是对“战争史诗”的一种解构,那么在后《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时代,此种类型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这种“必要性”促使影迷以一种当代的目光重新审视德国的战败,于是,影迷们能够感受到在一个硝烟弥漫的国度,一群无望迷茫的德国士兵,一场盛大而荒谬,关于战争美梦的谎言。
2
战争狂热之后,是集体主义的溃败
《西线无战事》以令人不安的“静寂”作为开场,接下来则是切到一片混乱残酷的战争场面。战壕里,一名年轻的士兵被要求冲劲前线战争,我们甚至不清楚他是谁,来自哪里,叫做什么名字,只是从表情中看到了一种“对战争的天然抗拒”,他一边前进,一边被敌方的战火袭击,他反反复复的站立又反反复复的倒下,在无法扣动步枪扳机的情况下,他拿着砍刀拼了命冲向了敌人。
片名出现,一个俯视的镜头,一群凌乱的士兵尸体,这些人的制服、靴子等等陆续被脱下来,送回到工厂里进行清洗,破损的地方重新缝制,它们崭新的被分发到一群新兵的手中,本片的主人翁保罗.博伊默尔就是其中之一。

就像2008年德国电影《浪潮》一般,这些年轻人都被一种集体主义的狂热所洗脑,17岁的保罗和他的朋友阿尔伯特.克罗普、路德维希等加入了第78步兵预备团,他们相信德国军国主义的战争神话,吹嘘着将在六周的时间里进军巴黎。
然而令他们措手不及的是,冰冷刺骨的天启,突如其来的暴雨,猝不及防的炮火,一系列匪夷所思的战场遭遇正在磨平他们的意志和战力,路德维希很快就陷入情绪崩溃。

影评进行到30分钟,保罗被安排收集死去士兵的身份标牌,朋友路德维希战死了。保罗第一次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本性。
保罗游走于死亡战壕里,他行动缓慢、笨拙且迟滞,携带所有的反战意味。这些对身份冰冷的记录让死亡的数字不断累计,却没有对死者的任何同情或哀悼,建构了战争的最初面目。

与1930年版的《西线无战事》相比,贝尔格版本压缩了“步兵闲逛”的荧幕时间,影片用了半小时来认知和内化战争,而在过程之中展现了这些士兵是如何一步步消耗参战的决心和勇气。热情和无知。
与之相伴的是“战争对人的异化”,保罗和凯特英一起去村落人家偷鹅,不惜堵上自己的性命,在下一场突袭战到来之前,他们像青少年一般在法国乡村追逐女孩,来消磨难熬的战场时间。
他们甚至幻想着战争结束后悔怎样?泡妞?开香槟?当乡警?被众人当做英雄?
从物欲到性欲,从一起吃烧鹅到轮流闻弗朗茨带来的法国女人——埃洛伊丝的丝帕,他们的欲望被降得很低,同时被众人一一分食。
这种短暂的“偷闲”时间都发生在更大范围、更加残酷的战争到来之前,一切生灵都陷入死寂和静默的境地,而这片土地早已满目疮痍,士兵似乎都患上了战争后遗症,以一种进行时态迎接着真正危险的侵袭。
如果说《西线无战事》的前半部分为影迷搭建了战争时空还局限在一种类型经验的想象之中,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展现了战争真正的“魅力”——血肉模糊、枪火四溅。
与原版不同,导演贝尔格在影片之中还加入了以德国最高指挥官为背景的场面,当埃尔兹伯格以德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试图通过和福熙元帅进行谈判以平息战火时,前线的士兵们仍然没日没夜的在停战前72小时内奋不顾身、前赴后继的丧命。

在这段时间里,保罗所遭受的个体化创伤使得他对战争的美梦彻底破灭。当敌人的坦克在士兵的身体上碾过,保罗目光中的绝望被镜头不断放大。他开始怀疑自己活着是不是一种最糟的选择——自己的朋友贾登自知做不了乡警,不想截肢做个瘸子,所以选择了自杀;凯特因斯基因为第二次到村民家偷东西而被猎枪击毙......
当观者渐渐对这些原本幸存下来的角色产生感情的时候,他们却一一死去,这表面是电影惯有的戏剧反转,其实也是反映战争的残酷性。
与前线士兵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掌权者们有用体面的身份,精美的房间和丰富的食物。
与此同时,自由派政治家埃尔兹伯格与鹰派职业军人弗里德里希将军对这场战争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埃尔兹伯格的目标只是想结束战争,他急于接受挺火,尽管这对德国的尊严已经造成打击;另一方面,出于军国主义的自豪感,弗里德里希将军坚持将流血事件持续到最后一刻。
本来战争双方已经签订了停战协议,幸存下来的士兵都逐渐松弛下来,等待着回家的一天。然而就在协议生效的最后一刻,弗里德里希将军却出尔反尔。

“没有战争,那要士兵还有何用!?”他要求士兵战斗到最后一秒,继续向敌方发起进攻。这意味着所有侥幸活下来的士兵重新回到战场,其中有反抗的士兵被当场处决,其余人则别无选择,包括保罗本人。
影片的最后半小时,以一场“战后之战”收尾。当保罗失去了他的朋友们,又重新走向战场,他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面对着炮火连天,他眼里最初的恐惧变成了消极、冷漠和死气沉沉。
“战后十一时”这一戏剧的决定性时刻成为时间的暗喻,在狭小的战壕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力,充满了讽刺的效果。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我们都像是沉落在战壕里的士兵,在72小时的时间指令下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日复一日的“身体检查”,当权者的权利则化作统治一切的“上帝之眼”,我们还要欢喜“上帝”的小恩小惠。
3
是技术、也是艺术的遗憾
前段时间,美国权威杂志《Variety》发布了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提名预测,《西线无战事》名列前茅,与《悲情三角》、《分手的决心》一样,此片甚至有望收获本届奥斯卡除外语片以外的其他奖项的提名。
令人深刻的是,新版《西线无战事》的摄影和配乐等技术环节都达到了不俗的效果。爱德华.贝尔格和摄影师詹姆斯.弗伦德专注于对电影色彩的捕捉,调色由干燥的黏土到熏黑的烟雾,少量的生锈的红色血液和密布的橙色火焰打破了西部前线以往单一的灰色外观。
电影配乐方面,沃尔克.贝特尔曼是奥斯卡奖提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实验音乐家,他在本片的配乐结合了机关枪军鼓的爆炸声和响亮的三音符,甚至让人联想翩翩,创造了一种局促不安,震撼人心的感受——仿佛人类的暴行即将上演。

如果对比这些年的战争佳作,这部电影更接近萨姆.门德斯的《1917》,同样精致简约不奢华,注重对历史细节的考究,以更加平易近人的口语呈现其精心上演的战争场景。
但令人稍显遗憾的是,与《1917》被诟病的地方类似,爱德华.贝尔格的版本除了技术层面的突破以外,并没有增加太多经典内容。
对大多影迷而言,新版本的《西线无战事》无法做到1930年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在有限的技术中实现文本主题的超越,而技术的进步似乎也无法带来更加高阶的表达。

尽管如此,新版《西线无战事》充满了象征意义:制服、标牌、靴子和照片等等私人物品代表了一战期间西线悲惨而令人难以置信的生命陨落。
电影中主人翁保罗提到,一旦他从前线回家,就立刻把“两年的手榴弹像袜子一样搁置一旁”。实际上,对于一战的老兵来说,即使侥幸存活下来,身心的伤害却是终生,而类似的经历每隔几十年就会在更多饱览“战争片”,空有一腔热血却无视战争冷酷事实的年轻人身上不断应验。
最可悲的是,即使电影不断表达战争的恐怖和残酷。时至今日,仍有人对侵略他人土地的霸权叫好,仍有人期待走向战场,而战争在世界的某处在不断发生,远远没有结束。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世租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