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大招、跪地磨刀的时候,才有可能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
2023/3/12 6:30:00 今日笔记
1.从45岁开始到去世前的27年里,叔本华一直住在法兰克福。独居在他的那些房间里,27年里的每一天都遵循着完全一样的生活规律。每天早上7点起床,洗澡后不吃早饭:喝一杯浓咖啡然后做到桌前一直写作到中午。午后停下工作,开始练习半小时长笛(之后成为了一个技艺娴熟的演奏者)。接着出门到 Englischer Hof 吃午饭。饭后回家开始阅读,直到下午4点,然后出门散步 – 无论风雨每天两小时。差不多6点时到达图书馆的阅览室翻阅时代杂志。再晚一些的时候,他会去剧院看演出或听一场音乐会,之后才去酒店或餐厅吃晚饭。回到家差不多是9点到10点到样子,早早上床睡觉。除了偶尔因为会客需要调整作息之外,这样的规律生活,27年未有改变。
2.我觉得女性朋友考公务员,以后提拔难度会越来越大,因为最近大瓜太多,而且太颠覆三观,从而会有两个影响。第一,反腐力度会再次加大。第二,女性提拔的概率越来越低,大家会避嫌。
3.教师该不该把自己的价值观输出给学生?我个人的观点是认为不应该的。
立德树人不是复印,而是教授工具使用、让学生自己修行。课堂不应该成为各派争夺的阵地——这样学生也就不用陷入“认同对立”举报与否的困境。也不用陷入这是洗脑课的对抗,而放弃了洗脑内容背后的方法论学习。
所以,我认为的教学论理是:教授思维的工具,不输出价值观和观点。教学不能带动起学生对观点的感情。
4.不理解整体的权力架构,只单纯津津乐道局部的技术参数的高低,属于"连错都谈不上”。核心架构的优势是可复用,可组合,所以长期价值大于不可复用不可组合的一些部件,但是后者短期利润可能更大。还有一个关键是可以积累。"可复用,可组合"的东西再不断积累,可以最终碾压那些"不可复用,很难组合,无法积累" 的蛮干。
5.网友:渐渐感到很多工作本质上都是做销售,把自己卖个好价。
比如荷兰人的教育评价体系里,我发现比起“怎么做事”,更强调的是“怎么呈现你做的事”。每个人几乎都像专业销售,可以把自己做成三分的东西讲成八分成功卖出去,同样情况下,中国人往往做成了八分的成绩,但只能讲成三分,最后砸在自己手里。
这一开始让我非常恼火。譬如学期结束时的成果展示,有荷兰人的组,从一开始某个核心变量的构造就理解错了。如果是放在我本科导师那儿,从一开始就会把你问倒,你答不出来,就是一句“连最基本的东西都站不住脚,后面的所有推导都是浪费听众的时间,你下周搞明白了再来吧”。
但在荷兰,这个组可以拿最高奖项,因为展示做得好,听众买账。
相似的例子还有,某公司来学校搞workshop,游戏规则是各自训练模型,谁跑赢了公司的基准模型,谁就可以拿奖励。结果是只有几个中国人做出来了更好的模型,其他白人组连模型都没有完成。
但奖最后颁给了一个白人组,评委的理由是,这个白人组在展示环节更充分地平衡了技术细节和商业场景,而中国人的展示则过于强调模型细节,在场很多人没有听懂,即便最终指标更好,对观众来说也没有意义。
这两件事对我冲击还挺大的,我的朋友一度和我愤愤不平开玩笑说,小组作业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三角贸易,亚洲人流血流汗,白人摘取成果。
扪心自问,在我成长的环境里,“表现”和“表达”确实是不被鼓励的事情,每个人都要随时被鉴别是不是“水货”,同时也热衷于鉴别别人是不是“水货”,“善于表达”往往和“肚子里没货”粗暴地等同起来,就算肚子里有货,也要像武侠小说里的扫地僧一样,深藏功与名,直到一个不知好歹的瘪三前来试探,忍无可忍才动用武林绝技,落花流水,令天下人刮目相看,爽文就此迎来最高潮。
但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总在上演或者排练以自己为主角的爽文,那他可能很难是一个好的销售,因为销售需要考虑到别人的需求,让听众都过瘾。
我仔细回想了下,得奖的荷兰人团队做了什么。他们做展示,从一开始就摆明结论,后续逐步展开证据,台面上没有一点需要知识门槛才能理解的模型,只留下对于听众而言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这样虽然“肤浅”,但对于大多数听众而言,一天要听这么多展示,不可能每个都去深究底下的原理,他们本来也不需要“深刻”,他们所期望的就是一个漂亮且易于消化的结论。
能销售成功的人,是正确把握并满足了对方需求的人,而不是高级的人、体面的人、努力的人,除非“高级”、“体面”、“努力”是需求的一部分。
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最近才明白。
6.可能每个人一生中都有感觉挺不过去想死的时候,但再挺一挺会过去的。有的人的苦相比普通人更多,但也会挺过去的。人的痛苦多不在于那些事情,而在于想法。一个人身体健康,有自己爱的人,如果还年轻,已经比多数人幸运了。只要不再奢求任何人的爱,当下就可以变成一个幸福的人。当下悟,当下解脱
7.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就是哪种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性格和能力都是可以发生彻底改变的。情绪化的人可以变得非常有逻辑和理性,习惯放弃的人可以变得坚韧不拔,胆小怕事的人也可以变得如狼似虎,不善于说话的人也可以变得左右逢源。就像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说的,“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8.想干个大事”恰恰是失败的开始。人一旦出现“想干点大事”的妄念,就会产生类似“赌气”一样的奇怪情绪。这种情绪的本质,说白了,不是为了“做事”,而是为了“证明”。越深入,越谦逊,不是一种高尚的态度。当我们开始循着自己的天赋和初心,放下大招、跪地磨刀的时候,才有可能是此生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这件事,从此变得跟任何人无关,只是自己慢慢开凿的一个蚂蚁窝,无需证明,更无需炫耀。所谓资源,是做事的结果,而不是做事的原因
9.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罗素
10.成功的男人有好多好多迷人的品质和魅力,真的光彩照人。不过,有一点普遍缺乏:对婚姻的忠贞不渝。而这一点,却是女人最看重的。不成功男人的忠贞不渝里往往有很多无奈。
11.聊天,一朋友从我们共同关注的一个熟人发布的朋友圈推导出熟人状态不太好,然后他又发挥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从他掌握的一些细节里,捋出事情的缘由。周围的人都点头称是。
我记得当时,看到眼前这一幕,我脑子里冒出几句话:
1. 朋友圈就是我们的现实社交网,其重要性远超身份较为隐匿的微博等平台。在朋友圈上发状态,无异于在会上发言,是需要慎重思量的。
2. 模棱两可的话会引起无数对号入座,所以,你要么就别发言,要么就发一些积极向上的。
3. 大家都还是喜欢臆断别人的生活,而忘记了每个人都是在和自己的生活双向打磨,都有无数的理由劝自己自洽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暗爽!所以,我从来不认为谁状态不好,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对他人的生活保持尊重即可。
12.如果一个人,不管这个人之前多重要或者你觉得这人有多好,只要这个人对你的善意或者付出等等不感恩,那以后都可以不来往了。这样坚持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生活的各项事情都在飞快发展,各方面都很顺。
13.比起庆祝结婚,我们其实可以更多地庆祝离婚。以我个人的有限观察,我身边离了婚的朋友们,会对自我、人生、关系与自由有着更深层的理解,这个经历——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低谷——也把他们变成了更可爱的人。所以现在遇到离过婚的新朋友,我都会发自内心地先和他们说一声恭喜,这可以说是人生为数不多的大好事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今日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