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话爱情
2022/8/4 8:30:59 行走在人世间的阿显

     今天是8月4号,农历的七月初七日,也就是“七夕”。一提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地就会想起爱情。由此可见:爱情,是深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的!爱情在每个人的心中,它从来就没有死!

     爱情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无从可考。但是,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爱情自产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君不见,很多古诗当中都有情诗,比如《诗经》中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比如,《南洲曲》中的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和“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此外,还有王维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至于元好问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更是成为很多痴男怨女口中的经典名句,可以信手拈来。

     另外,《圣经》中也有被称为“歌中之歌”的《雅歌》: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

     因为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

     所发的电光是火焰的电光,是耶和华的烈焰。

     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雅歌 8:6-7)

     至于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更是数不胜数了:比如,“七夕”的故事主角:牛郎和织女;再比如,董永和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国外的,则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中的Jack和Rose等等。

     笔者列举了这么多,不是在炫耀自己懂得多,而是想说明: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穿越古今,甚至生死!人活一生,如果不能经历爱情或者说遇见爱情(毕竟,如果说拥有爱情的话,多多少少显得有点儿奢侈),多多少少会有些遗憾。

     笔者已届不惑之年,再也不再是那个二十来岁的懵懂少年。笔者也不是来鼓励大家不顾一切、奋不顾身地去追求爱情的。笔者是想引发大家,尤其是同龄人,思考如下问题: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爱情?尤其是在这个“万事万物都可商业化”、动不动就是房子车子、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爱情?

     当然了,这篇文章不是用来辅导婚恋的,因此不涉及“平衡性”的问题,比如:爱情与物质、性与爱、个人与家庭等之类的问题。我们先抽离掉这些外在的因素,回归事物的本质:爱情,到底是什么?爱情,在自己心中到底占有多大的分量?

     扪心自问,可能会有若有所思。今天,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心中的那个“他/她”。我们当下的环境鼓励人们忘记过去、活在当下、努力向前看。笔者很不以为然,尤其是已届不惑之年,前面已经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一味地强调“忘记过去、活在当下”,就会导致只对眼前看得见的东西感兴趣,从而忽视那些虽然存在但是却看不见的事物,比如爱情。笔者认为:人生有时候,还是需要回首的,甚至是忏悔或者悔改。

     当然了,四十岁看爱情,和二十岁看爱情,肯定不一样!二十岁的时候,可能会认为:没有爱情,会活不下去!今生非她不娶,非他不嫁!四十岁的时候,肯定不会这么认为了!毕竟,心态变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心态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十岁看爱情,和二十岁看爱情,最大的区别,就是:会将爱情放置在人性之下看。毕竟,作为同一种生物,人还是有很多共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对人性的正确认识和深刻剖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在大家被房贷车贷养娃压得喘不过气的今天再来谈爱情,多多少少会有些奢侈。生存尚且不保,谈何生活?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思考爱情,才显得弥足珍贵,也很有必要!因为爱情之于婚姻,犹如灵魂之于身体。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日益浮躁的今天,我们是否把自己的灵魂给丢了呢?

     爱情,从来没有死!对于灵魂,也是一样!爱情丢失了,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但是,灵魂可以!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爱情,就像拥有灵魂一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行走在人世间的阿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