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生日——一个80后农家子弟眼中的社会时代变迁
2022/9/23 23:48:32 行走在人世间的阿显
今天,是2022年9月23日,秋分;同时,也是农历八月二十八,我的生日。笔者生于1986年9月20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咱们中国人过生日,还是习惯按农历日期算。所以,我也习惯过农历的生日。
笔者生于1986年,那一年是“世界和平年”。前一年的1985年,罗大佑和张艾嘉等港台歌手创作并演唱了《明天会更好》这首公益歌曲。当然了,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肯定不知道。嘿嘿……

? 生于80年代,成长于90年代,而青春则留在了00年。信主的经历,则是在2010年之后。所以说,笔者的一生,也算是中国巨大社会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值此36岁生日之际,也想借机梳理一下时代的脉络。
1986年才刚刚出生,所以笔者对于80年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印象。只是后来从书本上、从网络上、从长辈口中,才得知:原来,我出生的80年代,是那么地美好。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一切都是新的,人们都在努力睁大了眼睛向外看。那时,流行“四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建设和“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新人。那时,流行集体主义,我们的学习榜样是:赖宁、张海迪。据说,那时思想很解放,是文艺的黄金时代。时任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 不过,笔者有印象的,还是90年代。因为那时候已经大了,开始上小学了,开始记事了。感觉那时候特别喜欢看动画片:《葫芦兄弟》、《聪明的一休》、《花仙子》、《美少女战士》、《勇敢的桑希洛》、《铁臂阿童木》、《圣斗士星矢》、《足球小子》、《灌篮高手》等。对了,好像是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看《奥特曼》,好像是初代奥特曼;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第一次看《艾斯奥特曼》。好像还看过《雷欧奥特曼》和《泰罗奥特曼》,不过印象不深。

? 除了动画片之外,笔者的另一个兴趣爱好,就是武侠。那时候,记得看过郑少秋的《香帅传奇》、张卫健的《日月神剑》以及
关礼杰的《蜀山奇侠之紫青双剑》。不过,看这些电视剧的时候,年龄还是偏小,所以印象不深。印象深刻的,有:83版黄日华和翁美玲的《射雕英雄传》、81年黄元申和米雪的《大侠霍元甲》以及80年周润发和赵雅芝的《上海滩》。另外,像95年古天乐和李若彤的《神雕侠侣》、97年黄日华、樊少皇和陈浩民的《天龙八部》,在当时也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不过,在笔者的心目中,90年代的这些剧集,远没有上述80年代的作品经典。当然了,这只是一家之言,见仁见智。

? 在笔者的印象中,90年代发生过几件大事:第一,就是1997年2月份邓小平的逝世。这件事在笔者的印象中特别深刻。因为当时学校特地给我们放假,让我们回家看追悼会,然后写作文。笔者记得当时火车好像还鸣笛了。第二件事,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当年的春晚上,王菲和那英合唱了那首著名的《相约九八》。第三件事,就是:98年的大洪水。当年,洪水从我们村南边的河道流过,留下了不少积水。后来,很多人去那里游泳、捉鱼。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认为那就是毕生之年所见过的最大洪水了,直到去年(2021年)。经历了去年新乡及卫辉的大洪水之后,才发现98年的大洪水其实并不算大。

? 1999年7月份,笔者小学毕业,然后顺利升入了初中(我们当年,初中还是需要升的,成绩达不到分数线,是要留级的)。进入初中以后,就开始住校了,就开始有学习压力了。初中三年,感觉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入团(1999年)、中美撞机(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2001年)、中国入世(2002年)、日韩世界杯(2002年)。这么一回想,大事儿挺多的,不过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和自己有关系的,可能就记得周杰的《少年包青天》了以及刀郎的那首著名《2002年的第一场雪》了。嘿嘿……

? 2002年9月份,进入我们县的最高学府“卫辉一中”,开始了为期三年的高中生活。2002年,感觉对自己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因为这算是笔者第一次过城市生活。之前的生活圈都是农村人,大家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差别不大。但是,2002年,我进城了,开始了和城里学生一块儿学习的生活。那一年,刚好是母校(卫辉一中)100周年校庆。那一年,第一次看《冲出亚马逊》。那一年,第一次看英文电影,好像有《侏罗纪公园》、《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等。那一年11月份,召开了十六大,胡锦涛和温家宝这对组合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政中国,直至十年后2012年的十八大。

? 2003年,高一下学期,数学、物理不好的我,选择了文科。这一选择,当时看起来很正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选择的弊端却是越凸显。进入文科班,甩掉了数学和物理的重担,感觉一下子轻松了不少,成绩也是突飞猛进,还侥幸担任了班里的语文课代表,一时风光无量。那一年,有印象的,好像是苏有朋和贾静雯的《倚天屠龙记》,还有于波、蔡少芬、杨俊毅和陈法蓉的《水月洞天》。此外,时装偶像剧《281封信》当年也很火,庞龙的《两只蝴蝶》唱遍大街小巷。另外,还有S.H.E的《Super Star》。

? 2004年7月份,进入高三,开始了刻骨铭心的高三生活。高三,需要直面高考。压力,一下子就来了。别说笔者,就连平时班上最爱玩的学生,都开始努力了、发奋了。高三一年,压力很大,几乎是在考试中度过的。根基本来就不稳,再加上家里的压力以及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理素质,进入高三后,我的成绩是直线下滑,直接导致了第一次高考的大溃败。那一年,大家变化都很大。那一年,大家都成熟了不少。那一年,也是我生平第一次想自杀。那一年,也是我独立意识开始萌发的一年。那一年,我遇到了一个女孩儿。

? 高三那一年,感觉精神食粮还是蛮丰富的:《英雄》、《十面埋伏》、《天下无贼》;徐怀钰的《纷飞》、飞儿乐队的《我们的爱》、刘若英的《为爱痴狂》以及《原来你也在这里》等。
高考惨败之后,我选择了复读,然而选择的却是“卫辉市高级中学”(二中)。那一年,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现在,只记得伍佰的《突然的自我》和陈慧琳的《大长今》了,还有当年春晚邰丽华的《千手观音》。

? 第一次高考惨败,第二次高考依然考砸了。不过,在Uncle的资助下,我得以进入“三本”序列的一所大学,继续学习和生活。2006年9月份,我进入大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现更名为:郑州西亚斯学院),专业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方向)。那一年,开始正式学习接触电脑以及互联网。那一年,正式接触英语口语以及外教。那一年,思想开始突破教科书的灌输,看了《东京审判》,接触了《岁月台湾》、“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那一年,自己通过收音机以有声小说的形式听了余华的《活着》。那一年,自己开始听青音的《神州夜航》。那一年,自己听到了“北大学生高明退学参军”。那一年,自己的思想,开始突破无神论的限制,开始接受有神论。

? 2007年,进入大一下学期,种种原因,情况急转直下。自己经历了转专业、退学以及自杀的种种心理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将大学进行到底。整个07年的唯一亮点,就是: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虽然分数很低)。转眼进入2008年,这一年大事儿比较多:“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那一年,自己通过人人网(当时还叫校内网)找回了好多已经好长时间没联系的初高中同学。

? 2009年下半年就进入大四了,就该考虑毕业了,就该考虑工作了。思维也在逐渐地由“学生”向“社会”转变。2010年,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那一年,80后开始“奔三”,80后开始集体怀旧。那一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么一句对80后来说很稀松平常的话,居然成了热点,触发了80后的怀旧情感。

? 进入2010年,80后真的老了。参加工作、结婚生子、房贷车贷、赡养老人,成了人生中的大事。2010年,笔者开始工作,正式踏入社会,开始品尝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原阳服务区工作了半年以后,2011年春节刚过,我去了济南,在济南呆了6年,中间经历了信主、备考TOEFL、准备赴日留学等生活。最终一事无成,于2017年春节之后正式离开济南回到新乡,开始了三十岁之后的生活。中间经历了2017年的十九大取消国家主席的任期制、2018年政府拆教堂的十字架、2020年的武汉疫情、2021年新乡和卫辉的大洪水以及今年反反复复的疫情,接下来还要经历富有历史纪念意义的“二十大”。

? 36岁了,马上就奔四了。蓦然回首,感觉自己经历了很多事,但好像又什么都没经历。36岁了,感觉自己这么多年来,只是“活着”,远远谈不上“生活”。36岁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36岁了,不知道自己为社会做过什么贡献。36岁了,行走在这人世间,感觉自己真的很亏欠。对不起上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对不起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对不起自己。36岁了,心真的苍老了。36岁了,真的不再年轻了。谨以此文,祭奠自己逝去的青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行走在人世间的阿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