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来朝图”的神话
2018/9/17 19:05:45 月光四世

    

     《万国来朝图》局部

     作者:许家祥(军旅作家,供职于国防科技大学)

     来源: 《同舟共进》2016年第10期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 有一珍藏——《万国来朝图》。此图为绢本设色水墨图轴, 纵299厘米, 横207厘米, 是乾隆辛巳年 (1761年) 皇太后七十大寿时创作的。画面大气磅礴, 线条流畅, 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在雄伟威严的皇宫中, 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 迤逦打开, 万国的使节穿着艳丽的服装, 带着琳琅满目的贡品云集太和门外。在左右两侧的指定区域内, 人头攒动, 朝贡者手拿锦旗, 上书各国国名, 等候着乾隆皇帝的接见。

    

     《万国来朝图》局部

     这幅图是大清“形象工程”的代表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也是绘画技艺的精品。但遗憾的是, 这些辉煌与精彩, 不过是画师们的笔下生花。尽管大清朝每年元旦确有外国使臣前来朝贡, 但离“万国来朝”差了十万八千里。准确地说, “百国来朝”也没有。当时清王朝有57个藩属国和31个朝贡国, 在皇太后七十大寿这一年的元旦, 来朝贡的只有10多个国家。

     在《万国来朝图》之前, 大清朝还画过类似的《皇清职贡图》, 是乾隆时期的一项“盛世工程”, 在资料收集上“具有全国性动员与全球的规模”, 史无前例地以中央之军机处动员地方来进行一手数据收集, 所成图像超过300余个, 其内容涵盖亚洲、欧洲、俄国等……

     值得深思的是, 将十多个国家或是几十个国家使节的礼节性拜访臆想为“万国来朝”, 不是清王朝的专利, 而是历朝历代的传统做法, 大清朝只不过发扬光大罢了。

     第一次所谓的“万国来朝”, 发生在大禹统治时代, 大禹下令天下各国赴涂山盟会, “诸侯承唐虞之盛, 执玉帛亦有万国”。之后, 汉代将“万国来朝”由书本和卜辞上的记述变为现实, 建立了“朝贡体系”。至隋朝发展到“每当正月, 万国来朝, 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 绵亘八里, 列戏为戏场”, “大列炬火, 光烛天地, 百戏之盛, 振古无比”。

     唐朝则确立了“自古皆贵中华, 轻夷狄”的外交理念, 奏出了“协和万邦”的新篇章, 李世民被诸国奉为“天可汗”。再到宋元明清, 朝贡脉络不绝如缕, 一路传承下来, 成为天朝威震四方的有力证明。各朝代不仅画出了《番客入朝图》《王会图》《职贡图》等, 还铸有“天下太平, 万国来朝”铜钱, 烧制了“八蛮进宝”青花碗, 立起了“万国来朝”雕塑……

     史载, 清朝虽然对进贡方物不照价付钱, 但赏赐和车马劳顿补助费远远超出进贡方物本身, 每名朝贡者还可依例得到“回赐”赏银, 每年为接待和赏赐的开销需一万多两白银。因为, 在这个事关脸面的原则问题上, 只算“政治账”, 不算“经济账”, 花多少也在所不惜。

    

     《万国来朝图》局部

     但“神话”终究是“神话”, 投入再多也得不偿失, 现实中的回报往往是悲剧。比如, 投入最积极、《万国来朝图》画得最漂亮的清王朝, 最后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别国打得满地找牙, 多次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之类的不平等条约。

     古往今来, 无数事实证明, “雄立东方, 四夷臣服”的自我感觉是有害的, “千邦来朝, 万国同贺”的神话不可当真, 唯我独尊, 固步自封是幼稚可笑的。凡自以为大者, 其结局往往是越来越渺小, 只有不自以为大者, 才能成其大。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月光四世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