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
2024/4/1 大川之道

【原文】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①,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②。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③?”“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④,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⑤,以乐为和,薰然慈仁⑥,谓之君子;以法为分⑦,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⑧,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⑨;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注释】①治:研究。方术:指不同于“道术”的其他学派所创立的学问或理论体系。术:学问。②加:超越。③神:指圣人。明:指贤明的君王。④宗:道的宗旨。精:道的精髓。真:道的实质。⑤理:区分;辨别。行:德行⑥薰然:温和,和顺的样子。⑦分[fèn]:原则。⑧名:名号。表:标志。参:参考,比较。验:检验;验证。稽:考核。⑨齿:序列。【译文】天下研究学术的人很多,都认为自己的学业大成无法超越了。那么自古所谓的道术,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说:“无所不在。”问:“圣人由何而降?贤明的君王从何而来?”回答说:“圣人所以产生,明王所以形成,都根源于道。”行事不背离道的宗旨,称为天人;不背离道的精髓,称为神人;不背离道的实质,称为至人。以天为宗旨,以德为根本,以道为门径,能预知变化的人,称为圣人。以仁爱布施恩惠,用道义辨别是非,用礼规范行为,以乐声调理性情,温和而又仁慈的人,称为君子。以法律为尺度,以名号为标志,以比较为验证,以考核来判断,等级之数像一二三四那样明白,百官以此为序列,以职事为常务,以衣食为主旨,生产储藏,关心老弱孤寡,使其皆有所养,这是养民的义理。【原文】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①,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②,六通四辟③,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④,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⑤。《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⑥。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⑦,一曲之士也⑧。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⑩,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注释】①配:符合。醇:借作“准”,依照,效法。②本数:指道德仁义。末度:指“法度”。③六通:是从空间上说,指东南西北上下六方;“四辟”是从时间上说,指春夏秋冬四季;“运”通“暈”,本指日月周围的光圈,也借指日月的光辉。④数度:无数的法度、规范。度:本义为伸张两臂量的长短。《说文》“度,法制也”。“度”的“法度”、“常规”等引申义典籍习见。⑤搢绅:意思是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⑥一 察:偏见;一孔之见。⑦该:本义:军中互相戒守的约言。引申义:完备,包括一切。遍:普遍。遍布。⑧一曲:.犹一隅。局部,片面。⑨判:分裂。析:离析。⑩闇:通“暗”。【译文】古代圣人是很完备的。他们合于神明,效法天地,养育万物,和谐天下,泽及百姓,深明大道的根本,维系于法度。那时六合通达四季规律,不管大小精粗,都能各得其用。他们的真知灼见贯穿于各种法律规则,那些法规以及历史故事现在仍有不少流传下来了。在《诗》、《书》、《礼》、《乐》等书籍中就有记载,邹鲁一带的儒生和一些士大夫都知道。《诗》表明立场,《书》记载事情,《礼》规范行为,《乐》调和性情,《易》说明阴阳,《春秋》则是正名分,其中阐述的道理散布于天下又在中原各国得以实施的,现在兴起的诸多学派的学者还常常引用它,称赞它。自从天下大乱以后,圣贤不能明辨是非,道德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天下人多以一孔之见沾沾自喜。就像耳目鼻口一样,都明白自己的功能,却不能相互通用;也像是各派的技能,都各有所长,却都只能在时宜的时候才有用。虽然如此,却都是不完备的,终究是个片面的人。割裂了天地的完美,离析了万物的常理,弄散了古人的全面,很少有人能具备天地的完美,相称于神明的包容。所以,内圣外王之道就暗淡而不明朗,阻滞不通,天下人就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而创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来。可悲啊!百家都各行其道而不回头,必定不能合于天道!后世的学者真是不幸,竟不能见到天地的纯真和古人道术的全貌。道术将被天下人撕裂了!
【原文】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①,不晖于数度②,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③。为之大过,已之大循④。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⑤,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7),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⑥,尧有《大章》⑦,舜有《大韶》⑧,禹有《大夏》⑨,汤有《大濩》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两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注释】
①侈:奢侈。靡:浪费。
②晖:炫耀。数度:当特指礼仪制度。
③禽滑厘:墨子的弟子。闻:知道;接受。风:风俗;风气;又引申为教育、感化。说:通“悦”,喜悦。
④大过:太过分。已:却、竟然。循:遵守;遵循。
⑤墨子提倡非乐,做《非乐》篇。提倡节用,作《节用》篇。
⑥咸池:古乐曲名。相传为黄帝所作,唐尧增修。⑦大章:唐尧乐曲名。⑧大韶:虞舜乐曲名,简称《韶》。⑨大夏:相传为夏禹时代乐舞名。⑩大濩(huò):相传为商代纪念商汤伐桀功勋的乐舞。?辟雍:为周文王时乐曲名。?武:周代乐曲名,亦称《大武》。?仪:规则,法度。?觳(què):刻薄。
【译文】教育后世不奢侈,不浪费物资,不炫耀礼法制度,用规矩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是现世的当务之急。古代的道术也曾记载了这些道理,墨翟、禽滑厘听闻这些也极为赞同。只是他们做得太过了,以至于过而不及。墨子曾写下《非乐》、《节用》,提倡取消娱乐节约用度,活着的时候不以歌舞作乐,死了不厚葬。墨子博爱众生,兼顾众生利益反对非正义的斗争,他的主张是和平共处。他又好学而博学,不标新立异,这些跟之前帝王的做法是不一样的,他旨在废除古代的礼乐制度。比如黄帝时期的《咸池》,尧时期的《大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汤的《大濩》,及至文王的辟雍之乐,武王、周公的《大武》。
古代的丧礼,贵贱都有不同的制度,上下有不同的等次。天子的棺椁是七层,诸候五层,大夫三层,士两层。现在墨子偏偏主张生不寻乐,死不厚葬,棺材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制作,不用外棺,还把这些作为行为标准。这样教人,恐怕不是爱人;这样要求自己,固然也不算爱自己。我不是要诋毁墨子的学说,但如果像他说的那样,人们想歌唱你反对歌唱,人们想哭泣你反对哭泣,人们想作乐你反对作乐,这真的符合天道人情吗?活着的时候辛勤劳苦,去世后薄葬,这种主张也未免太刻薄了,会让人忧伤,令人悲苦的,这是很难推行的,这也不是圣人之道,他违背了天下人的本性,天下人是不堪忍受的,墨子即使自己能够做到,也奈何不了天下人啊!违背天下人的意志,离大道也就越来越远了。
【原文】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①。腓无胈②,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③。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④。”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⑤,以跂蹻为服⑥,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相里勤之弟子⑦,五侯之徒⑧,南方之墨者若获、已齿、邓陵子之属⑨,俱诵《墨经》,而倍谲不同⑩,相谓别墨,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冀得为其后世,至今不决。
墨翟、禽滑厘之意则是,其行则非也,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乱之上也,治之下也。虽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注释】①橐(tuó):盛土容器。耜(sì):挖土工具。九:聚集。汇聚。②腓(féi):小腿肚。胈(bá):白肉。③置万国:使天下各地都安定了下来。“置”是安顿好的意思,“国”相当于“地区”。④形劳天下:为了天下人的安宁而让自己身体劳苦”;⑤裘褐:粗陋衣服。裘:毛皮衣。褐:粗布衣服。⑥跂蹻[qí jué]:木制或草编的鞋子。服:适应、满足。⑦相里勤:复姓相里,名勤。“墨家四贤”之一,是墨子第二大弟子,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一是以相里勤为代表研究科技的秦墨派;二是以邓陵子为代表崇尚行侠仗义的楚墨派;三是以相夫子领导搞学问“辩论”的齐墨派。⑧五侯:姓五,名侯。墨家弟子。⑨苦获、已齿:两位学墨者,为邓陵子的弟子。⑩倍谲:相互分歧。谲(jué):通“决”。判断,判别。?坚白同异:"坚白同异"辩论主要围绕"坚白石"这一命题进行。公孙龙认为"坚"、"白"是脱离"石"而独立存在的实体,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惠施主张万物之间虽有千差万别,实质上是同一的,并以"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等命题进行论证。后期墨家与惠施、公孙龙的观点对立,具体分析了事物的"同""异"关系,提出"坚白相盈""异处不相盈"以及"别同异"等命题,认为"坚白石"的"坚""白"同属于"石",三者不可分。訾(zǐ):毁谤,非议。?觭:通“奇”,单数。仵(wǔ):等同;匹敌。应:对答。?巨子:墨子各派的首领。?为之尸:为他去死,指忠诚。?相进:相竞。【译文】墨子推崇大禹说:“从前大禹治水,疏通江河,疏通了四夷九州大河三百条,支流三千,小河无数。夏禹亲自拿着土筐、挖土工具劳动,为了让天下河川相互贯通,以至于累得腿肚无肉,小腿无毛。他冒着大雨,顶着狂风,终于使天下各地都安定了下来。夏禹是大圣人,他为了天下人劳苦成这样。”这使得后来追随墨子的人多用兽皮粗布做衣服,木屐和草鞋,日夜不停地干活,以自苦为最高准则,并说:“不这样做,就不是夏禹之道,就不配称为墨家弟子。”
秦墨派相里勤的弟子、五侯的门徒、南方的墨家苦获、已齿以及邓陵子这些墨家们,虽然都诵读《墨经》,但理解却各有不同,相互指责对方是“别墨”。他们因坚白同异之争而相互诋毁,用奇数不同于偶数般的言辞来回应对方,把自己一方的头儿当作圣人,都愿臣服于他,还希望能成为他的接班人,这种派别之争至今没有结果。
墨翟、禽滑厘他们的出发点应该是好的,但实际推行时却做错了,以致使他们的学生们刻意追求自苦,竟争相以腿肚无肉、小腿无毛为荣。这种做法是乱国有余,治国不足。但尽管如此,墨子本意应该是想把天下治理好的,虽然未能如愿,但累到形容枯槁也没放弃,也算是个贤能之士吧。
【原文】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①。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②、尹文闻其风而悦之③。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④,接万物以别宥为始⑤。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⑥。以聏合驩⑦,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⑧!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注释】①白心:“表白心迹”的意思。②宋钘(jiān):又称宋子,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宋尹学派创始人及代表人物。与尹文齐名。著有《宋子》一书,但其书失传。③尹文:姓尹名文,尊称“尹文子”,齐国人。战国时代著名哲学家。宋钘、尹文在认识论方面的贡献和对战国诸子认识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④华山之冠:指宋钘一篇文章的篇名(后来失传了)。⑤别宥:指宋钘、尹文的认识论所提出的"别囿"(yòu)说。他们主张"接万物以别囿为始",即认识事物要从克服人的主观片面性开始。《吕氏春秋·去宥》中保存了宋钘、尹文的"别囿"说。“宥”通“囿”,是指知识的狭隘性或局限性。⑥心之容:,即心中物的形象。心之行:即心对物的认知。宋钘、尹文的认识论,强调"心"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提出了以心知物的思想:"心之在体,君之位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即是说,"心"在人体处于统帅的地位,耳朵、眼睛这类感觉器官处于从属的地位。宋钘、尹文说:"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就是说,"心"如果为物欲所扰乱,则感觉器官耳朵、眼睛就会失去它们的功能。他们认为:"不修之此,焉能知彼。"即不修养心,怎么能获得正确认识呢?⑦聏(ér):调和;柔和。驩:通“欢”。喜欢;高兴。⑧图傲:心存高远之义。图:谋划;谋取;反复考虑。傲:傲慢;高傲的样子。【译文】不被世俗所累,不用外物来粉饰,不苟同于他人,不违逆众人,希望天下安宁,百姓能休养生息,他人给我的供养,够生活就行了,仅以此表明我的心迹。这是古代道术所包含的内容。宋鈃、尹文听闻了这些非常认同。他们写下《华山之冠》的文章以表明自己立场,提出认识事物要从克服人的主观片面性开始。人们语言表述的是自己内心的样子,我们称之为心对万物的认知。用柔和来取得他人欢喜,并以此调和天下,应该作为建立学说的指导思想。他们认为受到轻慢不应觉耻辱,要把民众从争斗中解救出来,禁止互相攻击,从而避免世间的战争。他们带着这种主张周行天下,对上游说君主,对下教化民众,即使天下人不愿接受,他们也仍然喋喋不休地耐心地加以劝说。所以说,他们是人见人厌还固执己见。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替别人想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他们说:“我们只要正常有五升米的饭就够了。”这点泛恐怕不仅他们的先生吃不饱,弟子也跟着挨饿了,但他们仍然不忘天下人,还是日夜不休地努力工作。他们说:“我们一定能活下去!”他们这是心存高远的救世之士啊!所以说:“君子不苛求他人,不使自己受外界干扰。”所以他们认为,无益于天下的事,阐明它还不如禁止它。对外,禁止攻伐战争,对内,务求清心寡欲。无论从大的方面说还是从细微的方面说,他们的所为也就到此为止了。
【原文】公而不党①,易而无私②,决然无主③,趣物而不两④,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⑤。齐万物以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遍,教则不至,道则无遗者矣。”
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⑥,以为道理。曰:知不知⑦,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⑧。謑髁无任⑨,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而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⑩,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田骈亦然,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窢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概乎皆尝有闻者也。
【注释】①公:公平。当:党,结党,偏颇。②易:平易;平坦义。私:徇私的意思。③决:通“抉”,挖出;剔除义。主:指主张④趣物:接人待物。趣:趋向。物:指人。不两:不能有双重标准。⑤彭蒙:姓彭名蒙,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是田骈的老师。田骈(pian):姓田名骈,亦作陈骈,是彭蒙的学生。齐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雄于辩才。代表作品有《田子》。今已亡佚。慎到:姓慎名到,尊称慎子。古慎国(今河南省正阳县)人。法家创始人物之一。又一说,慎到,赵人也,其著作多佚。⑥泠(líng)汰:听从放任、自然;。⑦知不知:强求知其所不知。⑧将:将要,必定。薄知:认知浅薄。邻伤:受到伤害。⑨謑髁(xǐ kē):不正直的样子。任:能力。尚贤:推崇贤能。⑩椎拍輐断:用椎使不相合的物体拍合,圆转截断物体而不见裂状。指能适应事物,不露棱角。輐(wan):圆。輐断,即没有棱角。?隧:旋转。
其:指古时候得道的人的道术。窢(huò):迅速。?魭(yuan)断:意思是处世无棱角貌。?韪:是;对的;正确的。【译文】做事公平不拉帮结派,平等待人不徇私,放下主观成见,接人待物不用双重标准;不瞻前顾后,不工于心计,对待事物不挑三拣四,顺随事物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古代道术的内容之一。彭蒙、田骈、慎到听闻了这些道理,非常赞同。所以他们把齐同万物放在第一位。他们说:“天能覆盖却不能承载万物,地能承载却不能覆盖万物,大道能包容万物却不能分辨万物。”他们知道万物都有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他们又说:“进行选择就不能全部选到,施行教诲就会有所不及,依道而行则既全面又无所不及。”
所以慎到就抛弃智慧去除己见,因循不得已而为之的规则去做事,听任万物,于万物中获得启发。他说:去学习其所不知道的东西,就会让人觉得自己见识浅薄从而受到伤害。既不正直又无能力,却讥笑天下推崇贤能;放任不羁又无德行,却非议天下的圣人;让事物融合,应顺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抛弃了是非,才可以免于刑罚。不效法智巧计谋,不瞻前顾后,巍然独立;被推着前进,被拉着后退,流动往返的风,飞旋的羽毛,转动的磨石,都完美无过,动静适度而没有过失,从未曾有过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智慧的东西,就没有标榜自己的忧患,没有处心积虑的劳累,是动是静都不违背自然规律,所以终生也不会得到美誉。
所以说,达到没有智慧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了,不需要圣贤,土块不会失于天道。豪杰们则一起嘲笑说:“慎到的学说不适用于活人,而适合死人,归于怪异之论。”
田骈也是这样,师从彭蒙,得到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师说过;“古时候得道的人,达到了对事物不辨是非的境界。他们的道术像风吹过一样迅速,怎么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他的学说经常违反人的意愿,不被人待见,却也不免于圆滑世故。他们所宣扬的道并非是真正的道,他认为正确的东西很多难免就是错误的,所以彭蒙、慎到、田骈是不懂得真正的大道的。但尽管如此,他们多少还曾经听说过一点道。
【原文】以本为精,以物为粗①,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②。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③;以濡弱谦下为表④,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曰:“在己无居⑤,形物自著⑥;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⑦,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⑧,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馀,岿然而有馀;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⑨,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注释】①粗: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用语,指事物的表面现象。②关尹:名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哲学家、教育家,曾任周朝大夫,转任关令将军,故又称“关尹”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为道教的文始真人,与老子同时。③太一:即道。④濡:通“软”。柔顺。表:外表。⑤在己无居:在自己心中没有位置。即“不固执己见”。⑥著:显露。⑦芴:(形容词)恍惚。(副词)忽然。通“忽”。亡:通“无”。⑧辱:即黑。⑨削: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含“伤害”义。【译文】道是精微的,万物是粗显的,积累德行不能停歇,恬淡无为地与万物造化并存,这也是古代道术的内容之一。关尹子、老聃听闻这个很赞同。创立了常无与常有的学说,以道为核心,以柔弱谦下为外表, 以虚空不伤万物为实质。
关尹说:“不固执己见,有形之物各自彰显。动如流水,静如平镜,反应之声响亮。恍惚间像已消亡,寂静时像清虚无物。与万物齐同则和谐,有得必有失。未曾先于人而存在,却一直与人同在。”
老聃说:“知道阳之强,却持守阴之柔,这是天下的沟壑;知道阳之明亮,却持守阴之黑暗,这是天下的山谷。”人人都争先,自己却甘愿居后,这是承受天下之厚重;人人都务实,自己却甘愿守虚,德不需要积攒却绰绰有余,比高山还高!他立身行事,不急不躁也不劳心费神,无所作为却被智巧之辈讥笑;人人都求福佑,自己却甘愿委曲求全,却能免于祸害。他们以深藏为根本,以收敛为纲纪,说是展示坚硬容易被人摧毁,展示锐利容易被人挫断。他们一直宽容待物,从不伤害别人,这样的德行可谓是极致了。关尹、老聃啊!真是古代渊博伟大的真人!
【原文】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①,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②,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③。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④,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⑤,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⑥,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⑦。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闳而肆⑧;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者。
【注释】①谬悠:虚空悠远。谬,通“缪”,不合常理的。②端崖:边际。③觭(jī):通“奇”,单数;一面。④卮(zhī)言:自然随意之言。曼衍:指散漫流衍,分布,传播。⑤敖倪:侧目斜视、傲慢无礼之貌。倪:通“睨”。斜视。⑥瑰玮:奇特,华丽;瑰丽奇伟。连犿(fān):婉转,随和的样子。无伤:不伤道理。⑦参差:长短不齐;神奇多变。諔(chù)诡:奇异。⑧深闳(hóng):深广。肆:放纵。【译文】大道广袤无形,变化无常,死死生生,与天地并存,与造化同往!恍恍惚惚去向哪里,大道包罗万物,却不知归向哪里,古代道术有这方面的内容。庄子听闻这些很是认同,以虚空悠远的学说,荒唐的言论,不着边际的言辞,时常恣意发挥而无所约束,不固执于一己之见。他认为天下是污浊的,不能以庄重的语言来谈论,应该以无心的言语进行推衍,借先哲时贤之言来使人相信,以寓言的形式传播道理。他超凡脱俗精神游走于天地却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以此与世俗相处。他的书虽然瑰丽奇伟却宛转随和无伤所述道理,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他的书充实而没有尽头,上与造物者同游,下与看透生死不纠结于死生的人为友。书中对道的阐述博大而透彻,深广而畅达。他论述的道的本原,可说是非常贴切符合天道。虽然如此,它在顺应大道变化和摆脱外物拖累上,其道理是讲不完的,但其本质不离于道,恍惚晦朔,没有穷尽。
【原文】惠施多方①,其书五车,其道舛驳②,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③:“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卵有毛;鸡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为羊;马有卵;丁子有尾④;火不热;山出口;轮不蹍地;目不见;指不至,至不绝;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飞鸟之景,未尝动也;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狗非犬;黄马骊牛三;白狗黑;孤驹未尝有母;一尺之捶⑥,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辩者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
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⑦,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21,此其柢也⑧。
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曰:“天地其壮乎!”施存雄而无术。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缭⑨,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弱于德,强于物,其涂隩矣⑩。由天地之道观惠施之能,其犹一蚊一虻之劳者也。其于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贵道,几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注释】①惠施:惠氏,名施,即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今河南商丘)人。②舛(chuǎn)驳:驳杂不纯。③历物:分别究析事物之理。意:理。④丁子:即青蛙。(13)山出口:山的称谓出自人口。⑤枘(ruì),榫头。⑥捶chuí:也作“搥”。马杖;捶杖。⑦桓团:姓桓名团,春秋战国时赵国人,与公孙龙、惠施齐名,以辩论闻名于世。公孙龙:姓公孙,名龙,字子秉,赵人,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⑧柢(dǐ):本义:树根;引申比喻事物的根基或基础。⑨倚jī:怪僻而不偶于俗。 黄缭:楚人,辩士。⑩隩(yù):河岸弯曲处。比喻。?庸:用。?骀(dài)荡:放纵;放荡。【译文】惠施的学问广博,他的书多达五车,他的道术杂乱,言辞也不当。他分析事物之理时说:“大到没有边际的,称为'大一’;小到没有内芯的,称为'小一’。没有厚度,不可累积,但有千里之广。天和地一样低,山和泽一样平。太阳刚刚正中的时候就偏斜,万物刚刚生出就走向死亡。大同和小同有差异,这叫'小同异’;万物完全相同又完全不同,这叫'大同异’。南方没有穷尽也有穷尽,今天到达越国实际是昨天就已经出发来了。连环可以解开。我知道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国之北越国之南。泛爱万物,天地是一体的。”
惠施把这些当作是最大的道理,昭告天下而吸引辩士,天下的辩士也乐于和他一起辩论。蛋有毛;鸡有三只脚;楚国的首都郢包容天下;犬可以叫做羊;马有蛋;青蛙有尾巴;火不热;山有嘴巴;车轮不着地;眼睛看不见东西;概念不涉及具体之物,反映的对象是无穷的;龟比蛇长;矩不方,圆规划出的不是圆;卯孔不能包围榫头;飞鸟的影子未曾移动;疾飞的箭头有不动也也不停的时候;狗不是犬;黄马、骊牛是三个;白狗是黑的;孤驹不曾有母;一尺长的马杖,每天截掉一半,永远也截不完。辩士们用这些辩题与惠施相互辩论,终身辩论不休。
桓团、公孙龙都是辩士之流,他们矫饰人心,曲解人意,能在口舌之争上赢别人,却不能征服人心,这是辩者的局限。惠施每天靠他的智慧与人辩论,不过是和天下的辩士一起制造怪异之说,这就是他们的本质。
然而惠施口才,自认为最有才能,说“天地多么伟大啊!”惠施有雄心而没有道术。南方有一个奇怪的人叫黄缭,问惠施天为什么不坠,地为什么不陷,为什么会有风雨雷霆。惠施毫不推辞地接受提问,不假思索地应对,泛泛而谈天地万物,滔滔不绝,没完没了,还以为说得太少,又增加了一些怪异的说法。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想通过辩赢别人而获取名声,所以与众人的看法不协调。他轻视道德修养,强调对外物的分析,他走的是条狭隘而曲折之道。从天地之道来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只蚊子一只牛虻那样徒劳。他的才能对于万物有什么用处!当作一家之说尚且可以,说他尊重道,那差远了!但惠施不安于一家之言,分散心思于万物而乐此不疲,终于以善辩出名。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荡而不行正道,追逐万物而不知回头,这就像用声音去音阻止回响,形体和影子赛跑,可悲呀!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