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译注-德经篇(1)
2024/4/1 大川之道
《 德 经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甲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
乙本: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德)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后)仁,失仁而句(后)义,失义而句(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罢(彼)而取此。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上德(拥有最高德行的人)是不知自己在施德的,这才是真的有德,下德(德行低下)就是念念不忘要施德,这其实是无德。
拥有最高德行的人,什么都不做是因为他明白天道无需改变;拥有最高仁慈之心的人,他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做点什么,但他也明白能不做就不做;拥有最高义气的人,他会根据自己认知做点什么还认为应该这么做。自恃懂得最高礼法的人,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抬手就把礼法制度扔掉了。
因为失去了大道所以推行德,失去了德所以推行仁,没有仁了才强调义,当义也失去了就推行礼法制度,所谓的礼法制度,就是不忠不信,是祸乱的根本。
有先见之明(继而做出应对),这是披着华丽外衣的假道,恰恰是愚昧的根本!大丈夫应该立身于深厚的天道以自修而不是懂一点浅薄的道理就自满,应该追求自身的修心养性而不是追求浮华功名,所以应放弃有为而取无为。
【解析】上古时期遵循天道,一切有序而和谐,后来随着人口增加而物资有限,人性的劣根性逐渐彰显,开始动了贪念,此时的德便被推出来,人们相信因果,取用物资适可而止,社会尚且和谐。再后来,这依靠德也不行了,社会开始产生阶层,统治者为了自身特权的稳固便推行仁义,即“达则兼济天下”,通过特权获得更多物资,有余之时便分给下层,以保证民众不饿死,然后站在道德制高点:看吧,我多爱民,你们要拥护我啊!倒也保了一时太平。再后来这毒鸡汤也没人信了,怎么办呢?咱要讲义气啊,我是你领导,我是你祖宗,我是你兄弟手足,你不能看我饿死而不管啊,你要两肋插刀,自己去死也要保护我啊,我会给你立碑,让你配享太庙,给你家人好处,在这一套骚操作下倒也有了一段太平盛世。再后来这一套也没用了,凭啥是我为你去死不是你为我去死啊,统治者一看,这完蛋了,怎么办呢?于是开始制定法律制度,进行阶级划分,你们触犯了我制定的规则就是犯罪,我们就打着“正义”的大旗灭了你,你好好遵守就没事,但礼法制定是人定的,而且阶级越高的人特权越大,下面的人心里自然是不服的,谁不想跨越阶层啊,然后就各种暴乱,统治者一看,这也不行啊,既然你们这么迫切升官发财那你们听我的,去攻打邻国,只要打下来就给你加官进爵,于是这个世界从此就进入了无休止的战乱,礼真是乱之首吗?或许是,或许未必,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道的发展必然朝着这方向去,谁都无法阻止。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甲本: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④。其致(诫)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⑤,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孤寡不榖⑥。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與(誉)无與(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乙本: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至(诫)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连(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渴(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孤寡不榖。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至(致)数與(誉)无與(誉)。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注释】①一:指“道。”道可理解为宇宙赋予万物最原始最本真的运行规律。②神:指天地灵气聚合而成的神识,即人的神识。《黄帝内经》中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③浴(谷):原文外形似“浴”字,甲本中认为此字应为“谷”,而古汉字今已不可考,故本人认为这个字应该是指的河流和山谷。④正:公正,有序运行,引申为长治久安。⑤贵:高贵的东西,难得之物。贱:低贱的东西,微不足道的基本组成部分。⑥不榖:不耕种的人。榖,通谷,谷物,禾苗。不榖引申为不种禾苗的人。【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过去有得道的,天得其道得以变得清明,地得其道得以成其厚重稳固,神识得其道才能有智慧,河谷得其道才能充盈,侯王得其道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这些道理也告诫我们,天不安守其道就不再清明而会开裂(电闪雷鸣),地不安守其道就不再安稳而会喷发(火山地震),神识不安守其道就不再有智慧而会死亡,侯王不安守其道天下将不再安宁而会动乱。所以,高贵是以微不足道的东西为根本慢慢累积起来的,高大是以低矮的东西为基础慢慢叠加起来的。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人、不榖,这种自谦就是最卑下的根本吗?当然不是!因为最高的荣誉是不去在意荣誉的,所以根本不在乎自己像漂亮的美玉还是像粗糙的石头。【解析】上一篇讲了失道而后德,道和德的区别在哪里呢?老子说了道是“无为而无以为”,“道”顺天道而行,不去人为干预,也不认为需要人为干预,德是干预了又像没干预,用现代的思维去理解,德应该是一种思想引导,而非实际的作为。本篇则讨论的得道和非得道的区别,从天、地、人、山河等方面进行了描述。“神得一以灵”现今流传版本都是解释为神仙得道就灵验,“神”我之所以理解为人的神识,是因为该篇讲的是“道”,在道尚存的阶段是不需要人为制定精神信仰的,所以这里不存在虚构的神仙,纵观前后文,老子阐述的也应该是“人”而不是神仙。“神灵”,“因果”应该是在德治的阶段才有的,德治不是遵循天道,而是遵循信仰,用敬畏心来让人们各守其位,这也是有迹可循的,道教的产生,老子被奉为太上老君这些都是道失德显的佐证。
当天、地、人、万物不再遵循“一”的时候会怎样呢?本段告诉我们,电闪雷鸣,天崩地裂,万物消亡就是后果,可见道是多么重要啊!因为一切都是以道为根本的,所以有意思的事情就产生了,帝王为了掩饰自己“失道”,都会谦称自己是孤家寡人,以为这样就符合道了,简直就是贻笑大方啊,因为真正得道的人心里根本没有高低贵贱的概念,哪里会去在乎是美玉还是顽石呢?
本文为长缨个人观点,持续更新中,如您认同此种解读,请点击关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