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译注-德经篇(2)
2024/4/1 大川之道
《 德 经 》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1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甲本】残缺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乙本】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①。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昧),进道如退,夷道如颣。上德如浴(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②无禺(隅),大器免成③,大音希声,大象无刑(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①上士:上等修为的人。中士:中等修为的人。下士:下等修为的人。
②大方:天地四方,形容极大的空间。
③大器免成:此句向来有争议,通行版做“大器晚成”。通读老子,其主张无为,即不去有所作为,因此此句不应有“成器”之意,大器免成更符合前后文意,即不需要人为去成就,而是浑然天成的。
④善始且善成:始,开端,出处。成,成为,终结状态。善,善于,使之能,善始,使万物开始。《庄子-至乐》: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故该句应理解为,从这里开始从这里终结。王弼版作“善贷且成”,显然不符合上下语义,也不贴合老子思想,应为误传。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上等修为的人听闻道,勤勉地去行动,中等修为的人听闻道,置之罔闻,跟没听到一样,下等修为的人道,哈哈大笑。不被修为低的人嘲笑的,就不足以称之为道了。
所以古人在描述道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明朗的大道(在不懂的人眼里)看起来像昏暗的一样,前进的道看起来像后退的,平坦的道看起来像崎岖的。上等的德如同河流山谷那样深邃,最纯粹的东西在不懂的人眼里像沾满污垢,广施大德看起来像德政不足,建立的德纲如同从哪里偷来的歪理,与生俱来的本性好像变得浑浊。最大的空间是没有边际的,最大的器物是浑然天成的(无需成就),最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大的事物是没有形状的。道贯穿于万物没有具体名称,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始也是万物所归。
【解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初读此段,甚是感慨,人与人的认知向来天差地别,孔子也曾发出朽木不可雕的感慨,何况我们普通人。道,从来不是传授和学习的,而是需要悟的,悟,即用心去感受,此种玄之又玄的感受只能意会,无法用言语表达。悟得的人看来明朗的东西,在迷惘的人眼里那也是模糊不可辩的,是道不够清晰吗?非也,浊的是人心也!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0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甲本】反也者①,道之动也,弱也者②,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乙本】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③
【注释】
①反:循环反复。《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万物始于道,阴阳相合而成形,散开又回到最初的样子。
②弱:减弱,减少。《庄子-知北游》“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修道的人每天减少一点伪饰,减之又减,一直达到没有伪饰的无为程度。
③有、无:有形、无形。《庄子-知北游》“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循环反复,是道的运动规则,一点点减少伪饰,是道在修行中的应用。天下的万物都由另一个看得见的物衍生而来,而最初的那个有形之物却产生于无形的大道。
【解析】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文化之源”,必然不可能是空洞无物的华丽辞藻,因其成书太早,语言习惯的变迁,很多内容我们只能根据书中只言片语加上自己的认知来“自圆其说”,所以现传世版本皆显晦涩单薄,本人建议通读完《黄帝内经》、《庄子》、《韩非子》再来看《道德经》,或许你会有不一样的认知。本人注解将更侧重于庄子思想,力求达到前后通顺连贯,中心思想明确。
本文为长缨个人观点,持续更新中,如您认同此种解读,请点击关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