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译注-德经篇(3)
2024/4/1 大川之道
《 德 经 》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甲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①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沖)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败(损)。故(古)人之所教,夕(亦)议(我)而教人②。故强良(梁)者不得其死③,我将以为学父。【乙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人之所亚(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益之而云(损),云之而益。(此段损毁)。故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
①一、二、三:应为物的代指,并非故弄玄虚之辈鼓吹的太极无极之类的,因为《道德经》成书之时社会依然处在“道”和“德”主导的阶段,人类对阴阳的理解还停留在“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无需多想”的阶段,怎会去研究其中“玄妙”?纵观全书,对阴阳也仅是它本来就这样,如实描述而已!
此章节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种断句法,本人认为与表达的意思并不十分贴合,断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更合适,下面译注中我将针对两种断句法分别进行翻译。
②此处纵观前后文,取“古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更贴切,译注以此为准。
③《金人铭》“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强梁”为山海经里的神兽,能食鬼。后用来形容人凶暴、强横。《山海经·大荒北经》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良”“梁”古时通用。
【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此断句法默认了万物产生有先后,有从属关系)。“道”生了一一,生了二二,生了三三,生出了万物。(无从属,更符合万物同一的理论,也应对了佛教的众生平等的观念)。
万物都是由精微物(阴)质聚合,拥抱着阳气而获得生命的,只有阳气贯穿阴实达到平衡才能形成物。人们最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些阴阳失衡的字眼,而王公贵族却偏偏喜欢用这些来自称。
对物质的追求越少德行越高,越多德行越低。古人所传授下来的智慧,我们应该思考后再教给别人。凶暴强横的人不能善终,我们应引以为戒。
【解析】上一章讲了“夫唯道善始且善成”,万物生于道而复归于道,这章阐述了如何“生于道”,即“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黄帝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本章最具争议的就是到底是道生一一而是道生一,大家可以找张太极动图感受一下,众生都有同一个来处,亦有同一个去处,即生于道死于道。历代之所以会断句成道生一,一生二,是因为统治阶级需要伦理纲常,需要等级制度,当然需要拿个大家公认的经典书籍来佐证自己的理论的正确性了,这一断句法显然就是为了告诉你,你爷爷生了你爸,你爸生了你,你爷爷不能直接生你,所以伦理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君权等级阶层也是不容置疑的,你必须认清自己的身份不能越级!但万物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庄子-齐物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故无论道生的是一是二还是万物,它们本质都“一”,那么何来等级何来从属呢?
人类社会的矛盾本质就是“道生一”还是“道生一一”的冲突,我们要众生平等还是要尊卑有序?这个问题大概是无解吧!
“万物负阴而抱阳”,草木扎根于地,朝着天而长,人立于地,张开双臂拥抱蓝天,我们汲取天之阳气地之阴实而生,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是什么?万物之精微谓之阴,即我们肉眼所见的实体,其产生于地之浊。阳是什么?万物之神韵谓之阳,即我们看不见的以气的形式所存在的能量,其来自于天之清明。阴和阳是生命必备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故冲气以为和。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败损”与前面章节“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相呼应,道在实际应用中是用来减损自身“伪饰”的,与前一句王公贵族以矫饰的词语自称又相呼应,所以应理解为物欲(或伪饰)越少德行越高,越多德行越低。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甲本】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致(至)坚①。无有入於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乙本】天下之至柔,驰骋乎(於)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注释】①至柔:最柔软的。至坚:最坚硬的。至于具体是什么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代入。②不言之教:不说话的教导,即意会,悟。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能说出来的都是一孔之见,不是真正的道。《庄子-知北游》:“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在天下最硬的东西之间来去自如,无形的力量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因此我认识到了“无为”的好处。不言之教,无为的好处,天下没有什么能超越它们了。
【解析】最柔软的东西是什么?老子在此处留了一个空白,有人说是水,有人说是人的思想,都对,似乎又都不对。道是什么?自古就说不清道不明,懂的人说不出,说的人不懂。至柔驰骋于至坚,老子是让我们柔弱吗?非也!这是种无法言说的感觉,柔的东西有什么特性?我们看看流水吧,它是“顺势”的,从来不会对抗,而就是这种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能磨平顽石!
本段对应王弼本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甲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乙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此段损毁)【译文(甲本为准,乙本参照)】名声和生命哪个更亲近?生命和财物哪个更贵重?得到和死亡哪个更有害?你更喜欢什么必然要为它耗费更多精力,积聚的财物越多付出的健康代价也就越大。所以知足才不会被物欲蒙蔽,知道适合而止才不会被欲望拖累,才能平安长寿。【解析】这一段简直是灵魂拷问!几千年前古人就明白的道理,我们现在依然迷惑,什么996是福,简直扯淡!不说了,我去养身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大川之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